查文庫>總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通用5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通用5篇)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鍛鍊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但是總結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1

  我們是初來乍到的大一新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也面臨著不一樣的挑戰。學校為了讓大一學生更好的融入其中,有更加健康的心理,開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程,可謂是用心良苦。

  在幾個週日上了好幾節課程之後,對於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是深有體會。

  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大學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對於初入大學的我們更是必不可少的優良素質。

  心理和生理是構成自然人健康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相互依附、彼此制約、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首先健康的心理來自於健康的體魄,和諧的環境,正確的疏導和科學的診治。

  健康的體魄則要求我們勤加鍛鍊,合理膳食。和諧的環境不僅需要個人做到慎獨慎行,更需要每個人的自覺參與。正確的疏導則要求個人在遇到煩躁不安的事情的時候,懂得運用科學的方法適當緩解情緒,或是及時尋求他人的幫助。科學的診治則需要個人在遇到邁不過去的坎兒,如長期抑鬱,或是有外向孤獨症的前兆時尋求醫學上的幫助。

  記得老師還提到了愛情學習以及個人成就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意見。

  愛情上要求我們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正常的積極向上的戀愛;學習上要求我們在完成個人學業的同時積極進取而不是在四年過去後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其實一無所有;個人成就感方面建議我們無需刻意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較以此心情會變得沮喪失落,建議我們與過去的自己比較,有進步則有成就;還要求我們建立健康的價值觀,謀前途念未來,而不是所謂的什麼都無所謂的“佛系生活”。

  還有最近面臨的期末考試,老師要求以客觀的角度看待,盡力去複習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持無所謂的態度。

  心理健康也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妥善處理同學、師生間關係,積極融入集體,熱愛並勤奮學習,更好的適應新環境。

  而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積極改造自己也是一種對自己未來的負責的表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2

  上了一個學期的《大學生心裡健康的維護與調適》,在老師的認真教授下,雖然只有一個星期只有一次的課,但是透過上課我還是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我看來它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讓我有了進一步學習心理學的好奇心。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對於心理學的求知慾望會讓我有更大的動力去探索,去了解。在剛接觸到心理學這門課的時候,相信會有很多的人和我有一樣的疑惑,什麼是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健康學的意義與用處是什麼?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應該怎麼做?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更深的瞭解,同時也為這些疑惑找到了答案。

  首先什麼是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追求,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一般情況下,當一個人在健康與某些事物不能兼得時,應該首選健康,因為只有“留在青山在“,才能“不怕沒柴燒”。健康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要求也在不斷進步和深入。因此,健康是一個不斷髮展的概念。

  再者,什麼叫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稱之精神健康,是相對於軀體健康的概念,一般來說對其理解並不存在多大的困難。但是,如果要從科學的角度給予一個簡明的定義和完整的標準絕非易事。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因為心理健康問題的複雜性和對人類影響的廣泛性,關於心理健康形成了眾多的定義和標準。但至今尚沒有一個簡明,公認或統一的說法。

  說完了自己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再說到心理健康教育對自己的益處,在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受益匪淺。它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讓我更好的認識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創造美好未來。

  這門課程很好的幫助了我適應大學生活。剛進入大學時,我和很多同學一樣有著很多心理問題。首先是目標失落與確立的衝突。中學階段,我有一個具體目標:考大學。隨著“上大學”這個直接、實在、確定的目標實現,我開始尋找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但是由於對大學生活缺乏瞭解,所以,確立目標時產生了許多心理衝突。首先,“理想的大學”同“現實的大學”之間的矛盾使我產生了深深的目標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學是一座充滿詩情畫意的殿堂,剛入大學時也十分興奮、愉快。但興奮和激動之後,卻發現現實中的大學原來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日復一日無限迴圈。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帶來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衝突。

  其次,大學培養目標的“高”與“空”使我對目標難以把握,覺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階人才,可我卻感覺目標的內容比較空洞,目標的階段性也不明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標來設計和規劃自己。另外就是自豪感與自卑感的衝突。高中時候我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帶著優越感和自豪感踏入大學校園,但很快我發現,在強手如林又需要較好自理能力的新環境中自己的優勢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法面對挫折的自卑感。還有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的衝突。理想中的我是站在一個很高的位置的,因為社會對我的期望很高,也與我自己曾經優越的地位有關。而現實中的社會認同是不以自己的設計為轉移的,當週圍人對自己的評價不像想象中的那麼高時,我不免會產生產生心理衝突。

  剛開始面對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後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面對目標失落與確立的衝突,它教會我要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不能單靠被動地順應環境,須主動地去適應環境,保持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首先,一個人要能對自己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然後,客觀認識個人能力的優勢和劣勢,確定適合自己的追求目標,既不輕易否定自己,也不過高的估計自己,儘量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這門課程幫助我培養健全的人格。它教會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透過自我剖析我發現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以前我處理問題我總是比較武斷,很難聽取別人的意見,更聽不進任何批判意見,對別人也缺乏信任感。在心理課上,透過老師的教導和書本的指導,我慢慢的開始正視自己。我開始嘗試著去聽取別人的意見,我開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樂趣,雖然還是會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透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並透過這些技巧的靈活運用我的人緣又慢慢好起來。

  這門課程幫助我規劃人生,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人生的確需要規劃,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準備做些什麼樣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印向踏實的人生目標靠近。

  人的靈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礎是心理。這門課程幫助我塑造了一個自由高尚的靈魂,為我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指導,感謝這門學科,也感謝老師的諄諄教導,讓我的大學生活有了另一種色彩,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走向一個光明而廣袤的未來,未來的征途我已踏上……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3

  這學期課程還是緊密的進行。課堂總是歡聲笑語,我們師生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可能是老師是主修心理學,對於我們這些青少年會比較瞭解。我對他腦子裡的淵博知識感到欽佩。老師也顯得很年輕,同時與這個時代並進,所以覺得老師和我們那麼親近是件很不錯的事情,就像有一個夥伴,她比我們同齡人懂得多,同時可以為我們指點迷津。

  首先,透過上心理健康課,我學會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正確利用自己的時間。使我的生物鐘更加合理最佳化,使我把以前錯誤地運用時間的方式得以改正,使我現在的學習更加有計劃。

  之前,我是一個不善於調控自己情緒的人,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而鬱悶好長時間。透過上心理課,在不開心的時間便開始試著調控自己的情緒,儘量使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謂挫折是前進的動力,總是把自己沉浸在過度的悲傷中,除了傷害自己又有什麼用呢?不如去面對,不如開開心心地活著。其次,透過上心理課,我學到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無論是與親人還是朋友交往,我們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用一個寬容的心去待人,這樣我們才能處理好與親人朋友的關係,使我的身邊少許多爭吵,多許多的愛與溫暖。

  再次,透過上心理課,不僅增長知識,還得到新的感受。我學會很多知識和道理。我知道當彼此遇到誤會,要換位思考,要寬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說出來。

  透過上心理課,我懂得了怎樣尊敬父母,怎樣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怎樣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我覺得人與人之間要及時溝通,與父母之間要敞開心扉,不要製造矛盾。平時父母管我,我心裡感覺很厭煩,現在我什麼事都為父母朋友和家人著想。讓我終於感到人生的珍貴,感到要孝順父母,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為我們操心,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我們還要關心身邊的人,讓每個人得到關心。

  心理課的老師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們怎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樣對待和父母的爭吵。上課的老師很棒,很詳細,很活潑,上課沒多久,同學們就被老師感染了,也都活躍起來。經過上課,我的知識更豐富了,辦法更多了,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會按老師教的方法合理去對待每一件事,開啟心扉與別人溝通,不與別人產生隔閡。

  心理健康課可貴,學會了與人共處,我會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愛,報答令我受益匪淺,我感悟到人世間愛的愛。就讓我們乘著愛的翅膀去騰飛!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4

  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備的條件和基礎,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葉一舵教授用生動的事例、準確的語言、高度的理論,豐富的資料、實踐驗證的標準給我們上了難得的一課,經過這次的學習,收穫很大。

  首先,我感覺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教師的心理健康主要還是要靠自我的調整和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我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我一向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教師這一職業是如今最“開放”的職業。他的工作得理解許多人直接或間接的檢查和監督——學生、校長、教研員、學生家長、教育局等等,以至整個社會。所有的這些人和社會團體都認為自我對教師的工作有評價的權利。

  對於教師應當怎樣做,應當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有自我不一樣的觀念和想法。僅僅是與以上提到的這些人相處就可能讓教師產生焦慮,不管是正常的.焦慮還是神經過敏性焦慮。並且,教師自我心裡也有“一杆秤”,隨時隨地都在監督著自我的工作,甚至比別人更嚴格、更苛刻。所以,教師應當樹立正確並且穩定的自我概念。包括對自我身體、本事、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把一個人的各種習慣、本事、觀念、思想和情感組織聯結在一齊,貫穿於經驗和行為的一切方面。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合理要求自我,瞭解並愉悅地理解自我的優點和缺點,不給自我設定高不可攀的目標。同時,個體因為對自我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夠客觀地評價別人,接納並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對世事中的不平、不滿、不盡善盡美之處能處之泰然。這種心態對堅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教師應多學習,多理解新知識,以加強自身修養。教師也能夠堅持收集有關他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景的資料。幫忙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更清楚地明白是否到達了自我預定的目標。

  教師對失敗的看法是自我維護心理健康本事的中心因素。正因為教師是心理上“開放”的職業,失敗和過錯發生的機率就異常大。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錯,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關鍵是看怎樣去認識和對待自我的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就是成功之母。並且能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更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個對自我的教學本事充滿信心的老教師對學生家長和社會上其他人員對課程提出的不一樣意見會處之泰然。與教育界之外的人談論關於課程的時候,他心態平衡,語氣堅定,因為他明白自我是一個有本事的教師,他明白自我在說些什麼。他清楚地明白,自我對問題的直接接觸更多,因而對整個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觀的把握。他從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學生對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為他幫忙差生並真的使其成績上升,因為他客觀地明白教學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他能理解這些失敗,並從中總結經驗,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來勇敢應對失敗。教師應當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生活中所謂的“失敗”。

  教師在學生面前應控制自我的消極情緒,不把挫折感帶進教室,更不要發洩在學生身上。教師覺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氣發洩在座在自我教室裡的學生身上,因為學生常常就是讓他們受委屈的“罪魁禍首”之一。本來,適當地刺激一下搗蛋學生的自尊對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師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很難把握好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傷害學生,也破壞了自我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師是因為自我遇到了挫折而煩躁,並且所以而斥責學生,學生們是能夠意識到的。他們不僅僅不願再尊重教師,聽教師的話,還可能會報復教師。如果不良情緒積蓄過多,得不到適當的宣洩,容易造成心身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持續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還可能造成心身疾病。所以,教師也應當選擇適宜的時候、合理的方式宣洩自我的情緒。情緒的宣洩能夠從“身”、“心”兩個方面著手。“心”方面如在適當的環境下放聲大哭或大笑,對親近和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衷腸,給自我寫信或寫日記。“身”方面如劇烈的體力勞動,縱情高歌,逛逛街,買點自我喜歡的東西等等。還能夠出門旅遊,從大自然中使自我的情操得到陶冶。

  不僅僅是教師,各行各業的人都正逐步認識到,心理治療,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連續的,都能幫忙他們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療,人們就會把它與精神病掛鉤。但此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求助於心理治療的教師是誠實、有勇氣、願意提高和發展的教師。要一個被心理問題所困擾的教師硬撐著低效率地工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教師把他的消極情緒投射到他所教的學生身上,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的知識層出不窮,要想靠在學校學習的十幾年就學會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知識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說今日呈幾何級增長的新知識。而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人類知識的代言人。

  所以,教師不斷理解繼續教育,學習新的知識,就成為必然之舉。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如果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強,求知慾強,異常喜愛並能理解新事物,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學生還有可能會所以而不尊重教師。所以,進取的參加繼續教育也是教師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身為教師,僅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到達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理解新知識,開拓自我的視野,也能使自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其次,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心理學研究證明,每一個學生都有很大的潛能,都有可能成為優秀者,天才人物,主要是看後天的教育與影響。而我們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注重發揮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讓其充分的發揮出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實際情景,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優勢,並注意培養和克服學生的劣勢。注意發揮學生的優勢,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的開發,也要注意採取激勵的辦法,記得有位學者曾描述這樣一個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本事×激勵,讓學生看到自我的優勢均,自信心增強了,就會促進智力的發民展,對於後進生,我們更要堅持發揮優勢的原則來處理問題。,對後進生更應當要多看他們的優勢,使用權其能夠順利發展。

  經過此次學習,我感受頗深。要想真正做到為人師表,還要不斷提高自我的人格魅力,使自我具有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質,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大學生心理健康結課總結5

  一、講座與培訓

  心理講座與培訓分兩部分。一是由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中心的魏雙鋒老師於11月1日為20xx級新生帶來精彩的有關新生適應心理方面的講座;二是由我院高莉老師為我院的班級心理委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豐富我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

  二、心理知識宣傳

  心理宣傳展板是表達生活、學習等活動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心理困惑、心理感悟等的宣傳形式。本次心理漫畫展以自我認知除錯為主題,詮釋心理健康知識的深刻內涵,生動形象地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知識,引導大學生真誠友善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積極向上地對待生活。

  三、在“親密關係中成長”心理委員團體心理素質拓展活動

  為了緩解學習壓力,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加強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動科學院於10月12日和11月9日分兩次舉行了這次學生會全體成員和全院心理委員心理素質拓展活動,並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增進了同學間的相互瞭解和相互信任,培養了同學們的相互協作精神,凝聚向心力。

  四、學院聯辦兩院愛情觀辯論賽

  我院聯合xx學院於11月15日在圖教201舉辦“心理健康辯論賽”,辯論賽題目“大學生談戀愛利大於弊(xx學院)、大學生談戀愛弊大於利(xx學院)”,充分展現了團隊協作的精神。培養同學們的人文素質和思辨能力,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為同學們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活動將培養同學們成為勤思、善辯、熱愛生活的大學生,充分展現我院當代大學生積極的精神面貌。

  五、心理影片展播

  動科學院透過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學老師精選出《美麗的心靈》、《當幸福來臨時》等幾部影片,組織學生觀看。引導大學生關注心理健康,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幫助同學們減輕心靈負荷,放下心理負擔,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