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教學總結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並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麼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詞教學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華民族是一個詩的國度,幾千年積累的詩歌文化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當然不能忽視古詩詞的教學。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遊其中,鑑賞品位,我們的古詩詞教學一定會呈現出一派新的景象。古詩詞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走出傳統古詩詞教學注重對字詞句的詮釋和翻譯的誤區出發,既讓學生掌握古詩詞篇目,又能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激發聯想和想象,品味詩詞的豐富內涵。
一、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澱,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們要採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於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要先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注重積累,反覆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澱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範,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範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裡掌握。這樣,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後,將會有一筆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於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隨時抽查。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週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溫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品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於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絡,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此種開筆,最為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神似,不僅擴大了詞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萬轉後,驀地噴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當然,這不僅僅是一般的傷春,而是寓寄著詞人漂泊零落、紅顏遲暮的身世之慟。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頭。”詞人面對花盡春去之景,心灰意懶,所以雖然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打扮,來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闌珊。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四、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並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教者將鑑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後,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鑑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後,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採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捲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著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髮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麼關係呢?什麼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雲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這一過程正如黃老師所說:“第一個層面那是由詩到畫,然後是由內到外,最後是深入淺出。
總之,古詩詞教學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在不斷的實驗和總結中尋找適當的方法,既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充分調動自身經驗感受,體會古詩詞的內蘊美,同時要能體現教師的獨特個性,那就一定能開創古詩詞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