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閱時代”閱讀答案

“閱時代”閱讀答案

“閱時代”閱讀答案

  現如今,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閱時代”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閱時代”閱讀答案1

  “大資料時代”的說法並不新鮮,早在20xx年,美國資料科學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資料時代》一書中就係統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資料的目的之後,資料就會被認為已經沒有用處了。比如,在飛機降落之後,票價資料就沒有用了;一個網路檢索命令完成之後,這項指令也已進入過去時。但如今,資料已經成為一種商業資本,可以創造新的經濟利益。

  資料能夠成為一種資本,與移動網際網路有密切關係。隨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數碼產品的“白菜化”,WIFI訊號覆蓋的無孔不入,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有“線上時間”和“不線上時間”之分,只要他們願意,便可幾乎24小時一刻不停地掛在線上;線上交易、線上支付、線上註冊等網路服務的普及固然方便了使用者,卻也讓人們更加依賴網路,依賴五花八門的網上平臺。

  大資料時代的科技進步,讓人們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東西成為“移動資料庫”,如帶有儲存晶片的第二代銀行卡、信用卡,帶有晶片讀取功能的新型護照、駕駛證、社保卡、圖書證等等。在一些發達國家,官方為了資訊錄入方便,還不斷將多種“移動資料庫”的功能組合成一體。

  數字化時代使得資訊蒐集、歸納和分析變得越來越方便,傳統的隨機抽樣被“所有資料的匯攏”所取代,基於隨機抽樣而變得重要的一些屬性,如抽樣的精確性、邏輯思辨和推理判斷能力,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儘可能彙集所有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得出趨勢和結論才至為關鍵。簡單說,以往的思維決斷模式是基於“為什麼”,而在“大資料時代”,則已可直接根據“是什麼”來下結論,由於這樣的結論剔除了個人情緒、心理動機、抽樣精確性等因素的干擾,因此,將更精確,更有預見性。

  不過,一些學者指出,由於“大資料”理論過於依靠資料的彙集,那麼一旦資料本身有問題,在“只問有什麼,不問為什麼”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大資料”,即因為資料本身的問題,而做出錯誤的預測和決策。

  斯坦福大學專家特來沃爾·哈斯蒂也指出,“大資料”的理論是“在稻草堆裡找一根針”,而面臨的問題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針”。而喬治·梅森大學專家瑞貝克·高爾丁則提出“資料提供者造假”的危險,在“大資料時代”變得更有害,因為“大資料”理論建立在“海量資料都是事實”的基礎上,但人們無法控制資料提供者和蒐集者本人的偏見和篩選。

  由於“大資料”炙手可熱,資料的流失、洩露和私下買賣也成為噩夢,全球各地不時發生的個人資訊被盜,可被看做“大資料時代”對個人生活的傷害,而“維基洩密事件”則提醒強力部門和各國政府,“大資料”的魔力同樣會對強者構成威脅。

  (《國際先導報》20xx年7月5日,有刪節)

  1.下列選項中,不屬於“危險大資料”的內容的一項是

  A.“所有資料的匯攏”使隨機抽樣中的精確性、邏輯思辨和推理判斷能力變得不重要。

  B.如果過於依靠資料的彙集,一旦資料本身有問題,就會可能導致“災難性大資料”出現。

  C.“大資料”理論需要海量資料都是以事實作基礎,但人們無法控制資料都是真實的。

  D.“大資料”一旦流失洩露和私下買賣,不但對個人生活,甚至對各國政府都會帶來傷害。

  2.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下列對“大資料時代”的闡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項是

  A.帶有儲存晶片的第二代銀行卡、信用卡、新型護照、駕駛證、社保卡、圖書證等固然給你帶來方便,但資料的流失、洩露和被人私下買賣,也可能成為你的噩夢。

  B.“移動網際網路”提供了資料傳輸的網路服務,賦予了“大資料”的商業資本價值。

  C.“災難性大資料”的出現,是因為收集者不負責任地“只問有什麼,不問為什麼”。

  D. “大資料時代”,根據“是什麼”來下的結論剔除了個人情緒、心理動機等因素的干擾,因此,與傳統的隨機抽樣相比更精確,更有預見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數字化時代,人們需要的是更精確、更有預見性的結論,資料的蒐集、歸納和分析也變得方便起來,因此,傳統的資料抽樣的準確性、邏輯思辨和推理判斷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在稻草堆裡找一根針”,就是說在“大資料”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資料,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細緻地去尋找,需要頑強的毅力。

  C.資料提供者提供的資料有時不夠全面,蒐集者有個人的偏見和篩選角度,往往導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針”,以致得出的結論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確的。

  D.適應時代發展,提醒人們小心應對“大資料”時代,在資料的運用上趨利避害,這是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是對人們的告誡。

  參考答案:

  1.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詞語的含義的能力。A項是從“大資料能夠使抽樣更精確,更有預見性”來表述的,而不是“危險大資料”的概念。

  2.C.[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災難性大資料”的出現是因為資料本身有問題,更可能是提供者先造假。

  3.B.[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意,運用文中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B項,從原文表述看,主要需要“歸納和分析”的能力,並沒有敘述“毅力”。

“閱時代”閱讀答案2

  ①你知道全球最長的、最快的高速鐵路幹線在哪裡嗎?

  ②告訴你,在我們中國。20xx年12月26日,武漢到廣州的客運專線正式通車運營。這條鐵路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最快的高速鐵路幹線。

  ③高速鐵路是用高新科技支撐的新型鐵路運輸系統。在普通鐵路線上,即便是特快列車,平均時速也只有60-90千米,而高速鐵路線上的列車平均時速在200-300千米。最高可達400多千米。“和諧號”正式執行時速曾達到394.2千米。所以。現在從武漢到廣州整個行程1100千米,坐高速列車不到3個小時就走完,真是“千里粵漢半日還”啊,而原來這段旅程至少需要十多個小時。

  ④現在,很多國家都在提倡高速鐵路運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汽車執行會排放大量廢氣,而且消耗寶貴的石油資源(有統計認為,石油資源還可以用200年左右),因此,火車替代汽車運輸成為必然。為此,大力推進鐵路的高速化世界上十分流行,其中成效最明顯的是法、德、日、西、韓、美等國。

  ⑤你可能又要問,高速鐵路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嗎?

  ⑥當然,高速鐵路不是誰都能發展起來的,它涉及到牽引、制動、空氣動力學、路軌鋪設和自動化管理等許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術,難度相當大。我國也是在技術全面提高後。才追趕上了其他國家。

  ⑦為了提高車速,通常在列車的首尾要各配置一臺大功率自控同步牽引機車,其車頂與高壓電纜(又稱接觸網)相連,並採用特殊的加速裝置。如“和諧號”就採用了“動力分散式”裝置,即將多個小功率電動機分散安裝在第一、四、五、八節車廂內,這些車廂既載客又有牽引動力,故稱動車組,而無動力的車廂則稱為拖車。“武漢——廣州”動車組就是由四動四拖組成。每節動車上裝有4臺550千瓦的牽引電動機,整個列車的牽引功率為8800千瓦,定員601人。車頭則須設計為類似飛機一樣的流線型(俗稱“子彈頭”),以減少行進中空氣的阻力。

  ⑧速度快了,行車安全也變得更為重要。為此,路軌的設計上必須儘量降低PQ值(力學名詞),以防列車行進在彎道時,由於強大的一質性作用,造成脫軌事故。其次,是採用電子計算機安全監控系統,藉以監測列車的制動效果、轉向架的穩定性、列車的行進速度、位置、與其他車輛的距離等。第三,儘量消除鐵路與公路的平面交叉,防止汽車等誤入鐵路與火車相撞;在必須交叉的道口,則安裝先進的報警裝置。

  ⑨乘坐過高速列車的人會發現,乘坐時似乎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這是因為高速列車在舒適度上也有特殊的設計。如法國的一種新型列車精心設計了懸浮減震裝置和低噪音空間裝置。各個車廂寬敞、明亮,頭等艙還有一個小“沙龍”,內有電話和現代音像裝置。車門顏色也各不相同,一看便知該車廂屬於何等級。美國的X20xx型列車,每個座位都裝有立體聲耳機、計算機連線、瑞典梨木製作的餐盤和觀看沿途田園風光的大型觀景窗,車內還有會議室、傳真機和娛樂設施等。乘這樣的火車出行,真可以說是一種愉快的享受了。

  ⑩高速鐵路的崛起,是交通運輸史上的一場革命,它將改變人們的地理概念和生活方式,其意義完全可以與20世紀50年代噴氣式客機的問世媲美。

  小題1: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來介紹“高速鐵路”的?(3分)

  小題2:第③段除了“列數字”外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3分)

  小題3:第⑧段中兩個劃線的同語“儘量”可否去掉?為什麼?(3分)

  小題4:為什麼說“‘高速鐵路時代’已經到來”?(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分)

  小題5:根據你的積累,寫出“千里粵漢半日還”所化用的詩句及其作者。(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高速鐵路的本質特徵及現狀;高速鐵路的發展要求及原理;高速列車的舒適度及意義。

  小題1:下定義、作比較

  小題1:不能,因為這兩個“儘量”分別說明“降低PQ值”和“消除鐵路與公路的平面交叉”只是一種可能,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小題1:“大力推進鐵路的高速化世界上十分流行”。

  小題1: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本文的說明物件“高速鐵路”所寫的內容進行概括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說明方法的能力。根據第3段的內容“什麼是高速鐵路以及和諧號、特快列車的描寫”來分析說明方法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的能力。一般方法為:表態+解釋+分析效果+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文章的第4段的內容來分析概括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知識積累的能力。根據學生對《早發白帝城》的積累寫出化用的詩句以及作者即可。

“閱時代”閱讀答案3

  林庚:喧鬧時代裡的隱退者

  張偉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訊息被媒體報道,林庚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了。今年中秋節的前兩天,這位97歲的老人在睡夢中辭世,人們這才又記起早年與吳組緗、王瑤、季鎮淮並稱“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學生錢理群①說:“他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錢理群曾告訴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要去接觸林庚,拜訪林庚,因為這位老人有著故去的知識分子們身上最深厚、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這筆精神財富近20年來一直隱居在北京大學燕南園裡。上世紀80年代林庚從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這裡。

  據聽過課的人們回憶,林庚講課,有時身著白襯衣,吊帶西褲,有時身著絲綢長衫。他腰板挺直,始終昂著頭,大多時間垂著雙手,平緩地講著,講到會心關鍵處,會舉起右手,輔以一個有力的手勢。他從不用講稿,偶爾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徵博引,堂下鴉雀無聲,彷彿連“停頓的片刻也顯得意味深長”。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為他安排了一堂“告別課”。儘管從1933年在清華大學給朱自清當助教開始,林庚已經執教半個世紀,但他的講課題目還是幾經更換才定下,講課內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準備了一個多月。這一課,講的是“什麼是詩”。

  講課那天,他穿一身經過精心設計的黃色衣服,配黃皮鞋,頭髮一絲不亂。然後,他款款講來,滔滔不絕。但是,課後當錢理群送他回家,他一進門就倒下,大病一場。

  晚年,燕南園裡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經少問世事,不接受媒體訪問,淡出公眾視野,甚至,連那些從他門口路過的學生,有些也已經不知道他是誰了。“功利、名望、彷彿已經完全從先生的心裡消失。”他的學生張鳴②說。

  但老人的隱居生活卻似乎自得其樂。一次,張鳴去拜訪他,請教學問。兩人正高談闊論,忽然屋裡響起一陣響亮的雞叫,隨後鑼鼓聲大響。張鳴大吃一驚,不知所措。林庚見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來那是兒孫們送給這位年過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說話聲音過大,就會自動發出聲響。這是林庚十分喜愛的玩具。林庚還酷愛放風箏,常到學校圍牆外空地放風箏。他在床頭掛了一隻花蝴蝶的風箏,這隻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純真、率真、赤誠,就像一個真正的孩子。而這是做一個大師最大的特點。”錢理群說。

  這位九旬老人臉上孩子般的笑容,讓為他製作遺像的照相館師傅感到驚訝:“這麼精神的老人,從來沒見到過。”

  隱居中的林庚,惟獨在有人請他為學生講課時絕不推辭。“對學生,對年輕人,林庚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感情和期待。”張鳴說。

  在他那間簡樸陳舊的客廳裡,他面對來訪的學生,很容易激動起來。“學生們坐在他面前,甚至連敬仰的心都很難產生,他實在太隨和,太真誠”。學生袁行霈③回憶,他從不對學生耳提面命,疾言厲色,也不肯當面表揚,或者說些慣常的客套話。

  學生去看望他時,他起身迎接。離開時,又總是要送出大門,說聲“謝謝”。北大畢業生餘傑曾撰文回憶讀書時他與林庚的一次接觸。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風中迎接他,主動與他握手,說話總帶著“歉意的微笑”,告別時走出很遠,回頭看,他仍“站在門外望著”。

  不過,“文革”中林庚曾被選調入“兩校寫作小組”。這段歷史,成為有人指責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錢理群向記者轉述,在一次為一本古書做注的討論會上,江青曾送給林庚一枝花,託他“轉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過花,隨手放在桌上,沒有任何受寵若驚的表情。

  “他並不顯赫,社會上的人也許並不知道他是誰,然而學生卻永遠銘記。”錢理群說,這是作為一個老師,可以得到的最高評價。

  相關連結

  ①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②張鳴: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職。

  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學專家。曾任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院院長。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 )

  A.作者把林庚稱作“喧囂時代裡的隱退者”,就是因為林庚在退休之後,隱居在北大燕南園裡,不問世事,不接受媒體採訪。

  B.“他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走”,這個評價表明,錢理群為林庚一生沒有得到其應有的名譽、地位就離開而感到遺憾。

  C.在“告別課”上,林庚揮灑自如,滔滔不絕,回家後卻進門倒下,大病一場,說明林庚對待學生、對待工作具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態度。

  D.林庚對學生和年輕人充滿期待,所以他從不對學生疾言厲色,耳提面命,也不肯當面表揚,或者說些客套話。

  E.林庚雖然已經退休,心裡仍然牽掛著學生。面對來訪的學生,他總是很激動,有人請他為學生講課時,他也從不拒絕。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章資訊,概括文章內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徵的能力,能力層次為C(綜合分析)。

  【答案解析】C項3分,E項2分,A項1分。B項和D項不給分。 解析:B項,“他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走”,錢理群的評價並不是為林庚沒有得到名譽、地位而感到惋惜,而是對為人的讚賞。D項,強加因果,林庚從不對學生疾言厲色,耳提面命,也不肯當面表揚,或者說些客套話主要是因為他性格隨和。A項,原因表述不全面。作者稱他為“喧囂時代裡的隱退者”不僅因為他退休後隱居,少問世事,還有他在文革中面對待江青的態度,也能體現出他在喧囂時代裡所表現出的淡泊、坦然。而且,原文中說林庚“少問世事”,A選項中說“不問世事”過於絕對化。

  【思路點撥】解答此種題目的答題步驟:泛讀——解文章大意、結構,圈出關鍵詞、句;審題——確定範圍、角度、要求;精讀—— 尋找相關資訊,篩選關鍵詞語;加工——按題目要求整合。

  (2)文字為什麼大量引用錢理群、張鳴、袁行霈等人評述林庚先生的話?請結合材料分析。(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字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層級為C(分析綜合)。

  【答案解析】①這些人都是林庚的學生,比較瞭解林庚,引用他們的評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實可信。 ②這些人是在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們的評述使文章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③引用他人的評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質。④他們的評述性的話使讀者能夠更加直接地瞭解林庚的性格。 解析:結合註釋先了解這些人是什麼人,再找他們的共同點如“都是林庚的學生”“在學術領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等等;再思考引用他們的話對傳主的作用“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質”“瞭解林庚的性格”。

  【思路點撥】內容概括題是考查考生對文章整體的把握能力。解題時,應先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然後明確題幹要求,根據題幹或選項對照原文的相關資訊,對文字內容進行正確的概括和判斷。

  (3)與學生在一起時,林庚的哪些方面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結合材料分析。(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能力層次是C級(分析綜合)。

  【答案解析】①學識淵博,旁徵博引,講課富有感染力。林庚上課從不用講稿,偶爾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鴉雀無聲。②氣度不凡。他講究衣著,素來整潔。上課時有時身著白襯衣,吊帶西褲,有時身著絲綢長衫,腰板挺直,始終昂著頭。③對待學生隨和、真誠。他從不對學生耳提面命,疾言厲色,也不肯當面表揚,或者說些慣常的客套話。學生去看望他時,他起身迎接。離開時,又總是要送出大門,說聲“謝謝”。 解析:先通讀全文,再找出“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內容。反映學生印象的內容,主要在文中第3、7、11段。

  【思路點撥】在閱讀中一定要把握關鍵,具體辨別,嚴格篩選,這樣才能在眾多的材料中略過那些無關的資訊,抓住主要資訊。辨別哪些資訊是同一關係,哪些資訊是包容關係,哪些資訊是並列關係等等。透過整體閱讀,篩選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態度。這方面的資訊一般隱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關的評說中,做題時一定要準確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與思想傾向,並要具備一定的抽象分析和歸納概括能力。

  (4)林庚身上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我們該如何發揚?請聯絡現實生活談談自己的看法。(8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考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字的深層意蘊,探討傳主特點,探討文字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探究)。

  【答案解析】①他專注學術,嚴謹治學的精神。②他不卑不亢,不畏權貴的精神。③他淡泊名利的情懷。④他謙和有禮,待人真誠的風範。(觀點明確2分;論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得6分) 解析:這是一道文章內容的探究題目,首先要明確探究的重點是“他的生命卻始終充滿詩意”我們從中學點什麼,答題時首先亮明自己的觀點(哪些高風亮節)然後列舉傳主做法。模式是觀點+事例。列舉3——4條為宜。可以抓住作者對傳主的一些評價提出觀點,如“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個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他為人清高,藝術趣味高雅,學風既嚴謹又靈活,有一股朴茂純真的靈氣貫注於其詩其學其人之間”。

  【思路點撥】探究題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驟。①根據答題思路組織文字。②答題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語言一一標明。③引述事實,力求從多角度、用各種思路去解決問題。④得出結論,解決問題。透過閱讀梳理出主要事件。

“閱時代”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第1—5題。

  ①時代呼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創新型人才。

  ②當前的時代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經濟、科研、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人們要求創新型人才首先應當是最具創意和活力的。他們具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激情,富於懷疑性批評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著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能力,他們充滿探索欲、求知慾、進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變的勇氣和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意志和毅力。回溯科學史,沒有對托勒密宇宙體系的背叛,哪來偉大的哥白尼變革?沒有對亞里士多德物理理論的懷疑,哪來伽利略在運動學上的重大變革?沒有對牛頓經典力學的超越,又怎麼會有愛國斯坦的相對論?

  ③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綜合化、整體化及人文科學相互滲透、融合的趨勢加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社會對人才的多樣性、適應性需求日益增強,人們要求創新型人才也應當是多功能的。他們不僅一專一能,而且多專多能,具有多才多藝的特點。僅以當前迅猛興起的資訊網路而言,它就熔鑄了計算機、微電子、光電傳輸、衛星技術、自動化、半導體、多媒體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尤其是網路經濟、網路文化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集科技、文學、經貿、外語於一身的人才。

  ④經濟全球化時代,既充滿激烈競爭,又亟待協調與合作,人們要求創新型人才還應當是善於協作的。他們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具有相容幷包的胸懷和團隊拼搏的精神,他們善於在傳統與現實、歷史與未來、科學與人文、理論與經驗、思想與實踐、精神與效益、個人與社會等等關係之間,不斷地進行協調,化解矛盾,防止內耗,同心協力應對各種嚴峻的挑戰。這樣,才有可能贏得機遇,竭盡潛力,不斷創新,不斷前進。

  1.根據全文內容,在第①段的橫線處補入準確的文字,使第①段成為全文的中心論點。

  時代呼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創新型人才。

  2.下面一句話是從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應當在第__________段的末尾。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計劃,要求培養有“科技內涵、藝術氣質、經貿才幹、外語本領”的人才,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人類社會活動全球化的需要。

  3.這篇文章是____________式結構,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論證的方法。

  4.第④段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漢語中許多成語都表達了創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別具匠心”等,請你再寫出兩個表達創新意思的成語。

  答:(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最具有創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善於協作(三個特性,第一個佔2分,後面各佔1分)。

  2、③。

  3、總分(或:總論—分論)。舉例(或:事實;列舉事實)。

  4、先提出本段論點,然後進行道理論證。

  5、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獨出心裁、自出心裁)、獨樹一幟(別樹一幟)、別開生面、不落窠臼、獨闢蹊徑。等等。(寫對兩個即可得滿分)

“閱時代”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小題。(10分)

  ①試圖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穩併成就一番大事,什麼最重要?才華?勤奮?人際脈絡?都不是。是誠信。

  ②誠信,首先是重承諾,然後要講誠實,守信用。——不僅對別人必須如此,對自己,亦應該如此。但太多時候,我們將對自己的誠信忽略掉了,或者說,我們對自己,完全沒有誠信可言。理由很簡單:因為無人知道。——無人知道,便可以“不講誠信”。

  ③比如早晨的時候,你計劃晚上要去看望一位朋友。但是一天工作結束,你有些累,於是便決定不去。你決定不去,因為你沒有跟你的朋友談及此事。就是說,既然沒有對朋友做出口頭承諾,也就沒有恪守承諾的理由。但是,請注意,心裡的承諾,也是承諾。你沒有失信於朋友,但是你已經失信於自己。

  ④比如週一的時候,你計劃週末去郊區爬山。但到了週末,或因為事情太忙,或因為你的懶惰,你突然不想去了,並將爬山的計劃再一次延遲。爬山乃小事,但因為這件事,你將自己欺騙一次。你對自己失去誠信,可是你非常大度地原諒了自己。原諒自己的原因,只因為那完全是你個人的事情。

  ⑤比如月初的時候,你計劃在這個月讀完一本書。但是你天天在忙,將讀書的時間完全擠掉。或者,即使你不忙,你還有別的安排,比如喝酒、健身、打牌、會友,等等。到月底,那本書,仍然被翻在第一頁。讀書乃小事,但因為這件事,你對自己失去誠信。你對自己失去誠信,可是你並未發覺。

  ⑥比如年初的時候,你計劃做成一件大事。這件事無人知道,這是你的秘密。可是,或因為工作和家庭的瑣事,或因為事情的難度,你終沒努力去做這件事情。不努力去做這件事情,不僅因為難度,更因為你內心的懶惰。你對自己失去誠信,你卻並不以為然。只因為無人知道。

  ⑦我們常常會批評不講誠信的人,但事實上,如果仔細回憶,你大約會發現,其實你就是一個不講誠信的人。誠信是一種習慣,當你屢屢對自己失去誠信,那麼,距離你對他人不講誠信的那一天,也許就為時不遠了。

  ⑧對自己講誠信,不僅是對你的事業負責,更是對你的人品負責。

  小題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2分)

  小題2:文章③~⑥段論證了文中的哪句話?③~⑥段對論證文章中心論點起了什麼作用?(4分)

  小題3:閱讀下面連結材料,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對楊震行為的看法。(4分)

  【連結材料】

  漢代官員楊震在赴任東萊太守途中,路經昌邑。當時的昌邑令王密,是他任職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的。王密聽說楊震經過此地,為報答當年楊震的提攜之情,於是白天去謁見楊震,晚上則準備了白銀十斤贈送給楊震。楊震對他說:“我們是老朋友,我很瞭解你的為人,你卻不瞭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完後,慚愧地離開。

  參考答案:

  小題1:對自己也要講誠信(2分)(只答“人需要講誠信”不得分)

  小題2:論證了“在太多時候,我們將對自己的誠信忽略掉了”這句話(2分)從反面舉例論證了本文的論點(2分)。

  小題3:楊震的所為是對自己講誠信的表現(2分);在深夜沒有其他人知曉的情況下,他不為金錢所動,對自己講誠信,這種高尚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第二段開頭一句即提到論點:“誠信,首先是重承諾,然後要講誠實,守信用。——不僅對別人必須如此,對自己,亦應該如此”,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

  小題2:

  試題分析:幾段中的“比如”都是舉例,說對別人不講誠信。例子很多,說明這種情況常見。“論證哪句話”,根據所舉的例子和這種反覆舉例的形式來判斷,即“太多的時候……”一句。題幹中有兩問,“哪句話”,對“中心論點”有什麼作用,顯然是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直接論證,二是間接論證(反證)。

  小題3:

  試題分析:楊震的話“你卻不瞭解我”暗示了楊震具有某個品質,而楊震的行為表現了這種品質,表理如一,自己對自己負責,即自己對自己誠信。根據本閱讀的話題去理解材料,發表相關的見解。

“閱時代”閱讀答案6

  據統計,國人平均6分鐘看一次手機。手機中爆屏的APP應用,隨時隨地都有看不完的新聞和服務資訊。為了消滅微信朋友圈的那個小紅點,大家都在不停地點選和進行所謂的閱讀和分享:讀轉來轉去的心靈雞湯、笑話、各種吐槽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人們的慾望似乎很容易滿足。但現實的情況並非如此,選擇困難症、拖延症、抑鬱和疑似抑鬱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新常態。

  由於手機為資訊獲取提供了廉價、便捷的低門檻進入,我們常常因為是好東西,可能對我有用,先存起來再說的想法,動動手指就下載一個應用或增加一個公眾號的關注,時間久了,那些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幫助的資訊就被淹沒在看似有用資訊的海洋中。無用即是垃圾,這種不加選擇甚至被選擇的行為,導致我們在資訊垃圾中難以抽身。

  《人民日報》一篇倡導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文章中提到了資訊極簡。資訊極簡即精簡資訊輸入源頭,減少使用社交網路、即時通訊: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遠離網際網路、手機,避免資訊騷擾;精簡電子郵箱數量;關注要少而精,刪除長期不使用的應用。筆者認為,細思其宗,要做到資訊極簡,首先解決的問題是閱讀選擇。

  毫無疑問,大眾閱讀已經迎來快速、即時、互動的碎片化閱讀時代。碎片化閱讀,為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代表著一種趨勢。但同時,碎片化閱讀呈現的快輕淺等特點,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很難。古人讀書之前要沐浴焚香、清心斂欲、清茶作伴、端坐書室,我們的碎片化閱讀卻是隨時隨地,它在充分利用零碎時間的同時,也大量擠佔了人們深閱讀的時間。碎片化閱讀還易使人形成一種惰性,習慣於透過搜尋、提問來獲得知識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它對人們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構成挑戰。

  閱讀是汲取知識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徑。你的生活是否被碎片化閱讀綁架?我們需要少而精的極簡主義閱讀。

  閱讀是人們樹立三觀、認識社會、瞭解世界、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理所當然,我們要選擇有營養的`資訊閱讀。極簡主義閱讀,是一次斷舍離運動,在閱讀範圍從大到小的取捨過程中,摒棄那些毫無營養的資訊,拯救在良莠不齊的資訊海洋中可能迷失的自我。因此,要從根本上反思自己,對閱讀內容進行簡化、取捨,集中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有用的閱讀和思考。

  曾有人做出世界名著快讀,把每部名著概括為幾十個字的故事,以為這樣可以花最少的時間閱讀最多的名著。這是一件多麼笨拙、愚昧的事情。淺瀏覽是知其然,深閱讀則是知其所以然。淺閱讀未嘗不可,但對於整個社會,對於文化傳承和民族素質提升,深閱讀萬萬不可廢。文字是抽象的符號,閱讀的同時是要領悟其承載的精神思想,從而理解其深意。碎片化的淺顯閱讀讓內涵和理性力量匱乏,只能造就千千萬萬個資訊受眾,難以培育精深廣博的大家。(選自20xx年《中學生閱讀》《資訊時代的極簡主義閱讀》有改動)

  1.下列各項中,不全屬於原文所論及的閱讀方式一項是 ( )

 A.運用手機不停地閱讀和分享,隨時隨地都有看不完的各種新聞和服務資訊。不停地點選和分享那些轉來轉去的唾手可得的各種吐槽或心靈雞湯。

  B.手機獲取資訊廉價而便捷,因此,我們常常因為可能有用要把好東西先存起來的想法,動動手指就下載一個應用或增加一個公眾號的關注。

  C.精簡資訊輸入源頭,減少使用社交網路、即時通訊:少看微博、朋友圈;定期遠離網際網路、手機,避免資訊騷擾;多抽出時間,靜下心來進行紙質文字的閱讀。

  D.不加選擇甚至被選擇的閱讀行為,導致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真正有幫助的資訊被淹沒在看似有用資訊的海洋中,讓我們在資訊垃圾中難以抽身。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碎片化閱讀,能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也代表著一種趨勢,更能讓讀者在快輕淺的閱讀體驗中,讓閱讀變得輕鬆有效。

  B.與古人端坐書室、沐浴焚香而讀的鄭重其事相比,現代人的碎片化閱讀,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做到閱讀的隨時隨地化,但所獲得的卻是知識碎片。

  C.碎片化閱讀容易使人形成一種惰性,獲取的知識也呈現碎片化,對人們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不利。

  D.在作者看來,碎片化閱讀,所獲得的是知識碎片,因而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閱讀是汲取知識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塑造自我的重要途徑。大家都應足夠重視,不要被碎片化閱讀束縛,我們需要進行少而精的極簡主義閱讀。

  B.在快速、即時、互動的碎片化閱讀時代,我們應當進行閱讀選擇,從根本上反思自己,對閱讀內容進行簡化、取捨,集中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有用的閱讀和思考。

  C.文字是抽象的符號,閱讀的同時是要領悟其承載的精神思想,從而理解其深意。但要知其深意,就需要進行極簡主義式深閱讀。

  D.世界名著快讀,有害無益,雖說可以花最少的時間看最多的名著,但那是膚淺的,對於整個社會,對於文化傳承和民族素質提升不利,因此我們應當摒棄淺閱讀,倡導深閱讀。

  參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多抽出時間,靜下心來進行紙質文字的閱讀原文中無據,屬無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原文第四段中有 碎片化閱讀呈現的快輕淺等特點,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很難,A項屬曲解原文。

  3.【答案】D

  【解析】混淆概念:依據最後一段,可知:世界名著快讀與淺閱讀不是完全對等的慨念;文中有淺閱讀未嘗不可,可見,文章並沒有完全否定淺閱讀,更談不上摒棄。

“閱時代”閱讀答案7

  新部落時代的來臨

  梁文道

  ①網際網路剛開始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時候,很多人幻想它就是傳說中的“公共領域”:沒有限制出入的門檻,沒有權威的中央管理,沒有身份背景的差異,所有資訊自由交換,所有人理性對話。可是,網際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原來也只是個過分樂觀的期望。

  ②我是NBA湖人隊的球迷,從前要在媒體上尋找湖人的訊息,我必須很有耐心地看完整節新聞才偶爾聽到一兩則它的賽況,或買一份報紙翻過國際版財經版才找得到它的動向。但現在,我可以直接進入湖人的官方網頁或它的球迷園地,甚至完全略過其他NBA球隊的訊息。假如我是個不理世事的球迷,我也許不會知道XX,也不知道樓市暴漲的影響;但我卻十分清楚一名湖人球員的狀態,乃至於他所穿內褲的牌子。

  ③網際網路是無盡的資訊寶藏,讓我們各自發掘自己的需要,發展自己的興趣;卻不一定會使大家更加了解彼此。相反,有時它會阻斷我們彼此的溝通,因為再也沒有什麼所有人都一定要知道的常識,也沒有什麼保證能夠開啟陌生人話匣子的話題了。要是網際網路取代了由一點發放訊息至多點的大眾傳媒,我們或許會很自由,也會變成某個領域的專家;可是我們也很有可能喪失掉所謂的“公共”。

  ④再看“網友”這種群體,它和“網民”最大的不同就在這個“友”字。一個本質上開放的網路論壇是很理想的,任何人只要上網登入,或瀏覽或發言,他們就變成了網民,表達不同的關注,展示不同的思路。可是這又會漸漸自發形成一群“網友”的俱樂部。

  ⑤在這個俱樂部裡,一開始,大家只是不贊成某個觀點,然後有人開始宣稱“鄙視”持有某種觀點的個人,再來就有人用上了粗話,最後則出現了追殺通緝令。匿名的條件一方面保障了大家,同時也加劇了這種話越說越極端,你激進我比你還激進的傾向。多年來,我們目睹無數這樣的歷程,看見一個論壇怎樣從國事討論變成了征服世界的幻想樂園,另一個論壇又怎樣從標榜理性變成了要把所有憤青都丟到海里餵魚的小圈子。和任何封閉的團體一樣,所有極端的聲音都會牽制整體的走向,逐漸把溫和變成必須排除的異端。

  ⑥終於,原來開放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小教派,每一個教派的成員都在自己的團隊裡找到了歸屬,天天反芻同類人的意見,日日鞏固原有的主張。最後,我們都成了不同俱樂部的“網友”,看不見“公共”的存在,卻肯定各自真理的終極,和部落沒什麼兩樣。

  (選自《常識》,有刪改)

  1.第二段中,作者舉自己透過網路平臺瞭解到湖人球員資訊的例子有什麼作用?(6分)

  答:

  2.請概括“網民”和“網友”的區別。(6分)

  答:

  3.如何理解末段畫橫線的句子。(6分)

  答:

  答案

  1.說明人們在網路資訊豐富的時代,並沒有實現公共領域的理想狀態。(2分)引出下文對無法達成公共領域的理想狀態的原因的具體論述。(2分)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諷刺意味。(2分)

  2.網友:封閉,排除異己,非理性對話。網民:自由,交換資訊、互相溝通,理性對話。(每點1分)

  3.大量網友的存在不關心嚴肅的社會生活現象,而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無聊的資訊;(1分)他們排除異己,自我封閉,只認同自己的意見主張並將其發揮到極致(2分);使網路無法成為理性民主的“公共”領域。(2分)表達了作者對這種公共領域成為部落現象的失望。(1分)

“閱時代”閱讀答案8

  資訊、影像和精緻印刷等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字元出版不可撼動的神話,圖小說、繪本、圖文書等成為較容易贏得讀者和利潤的圖書類別。有人稱這一時代為“閱時代”。

  “閱”透過視覺器官接受和處理光訊號;“讀”是將文字元號解碼為語音符號,進而理解其意義。人類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影象來交流的,因為技術條件不支援,才發明了符號間接交流法。現代技術解決了影象和影像的精確重現問題。進而克服了語音和影像的一閃即逝的缺陷,並透過電子書籤使“閱影像”如同“讀文字”一樣可間斷和接續,這就使“閱”的方式傳播和接受資訊成為普遍的可能,動搖了文字傳播的唯一性。閱圖較讀文輕鬆,是因為大腦不需額外解碼。文字的用量也開始濃縮了,是因為交流手段的多樣性和傳播的便利(如微博)。

  視覺器官天生是用來感知影像的。閱圖時,大腦皮層興奮的面積要遠大於讀文,在更多神經元參與的情況下,接受資訊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閱時代”將使人更聰明而不是趨於弱智。

  “讀”是後天習得的技能,“閱”則是人類的天性。“閱”更容易被記憶,利用圖形來強化記憶,已被心理學界廣泛應用。正如國家有國旗國徽,企業有LOGO,商品有商標。寫作要形象,說話打手勢,也是讓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元的缺點是間接資訊,在解碼中可能新增受者的東西,這就是聯想。但聯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腦中既有資訊,並未增加新東西,而原資訊則可能走形。用圖表達一匹馬,傳遞的資訊具有確定性;而用“馬”字來表達,無論再加多少形容詞,受者的腦中都不可能再現授者想要表達的那匹馬。其實,閱並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為讀中的聯想完全可以變成閱後的聯想,只是思維方式變化了。從總體上說,“閱時代”將極大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因為許多想象是文字難以表達的,而現代數碼技術幾乎可以表達人的任何想象——電影《阿凡達》就是一個例證。抽象思維的基礎是形象,表達抽象思維的文字元號也可用非文字元號替代。某些領域用符號和公式來表達抽象思維具有便利性,但技術的未來發展至少會使符號的重要性顯著下降。

  有人說,讀唐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個人會懷念自己的故鄉,而用圖表達就沒有這樣的魅力。須知,唐詩的魅力在於語言,而不是字元。語言可創造文學意境,圖也可以。文學上圖與影像無法取代語言,但與語言結合後並非不能取代文字。

  “閱時代”理念必將深深刺激傳統出版人的情感。但這是在預測未來,而不是對未來投票表決。未來不由我們決定,當看到青少年和兒童強烈地傾向於閱圖時,未來實際上已被確定:無論出版人多麼不情願,也只能理性面對。情感無助於贏得未來,只會有害於判斷未來。

  5.下列關於“閱時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閱時代”是相對於“讀時代”而言的,是隨著現代資訊、影像和精緻印刷等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

  B.“閱時代”將使人更聰明,因為閱圖時,大腦皮層興奮的面積要遠大於讀文,接受資訊更快、效率更高。

  C.“閱時代”將極大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因為許多想象是文字難以表達的,而現代數碼技術幾乎可以表達人的任何想象。

  D.“閱時代”理念深深刺激了傳統出版人的情感,但為了未來出版業的發展,出版人雖不情願,也只能理性面對。

  6.下列關於“閱圖”與“讀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閱圖”時,人是透過視覺器官接受和處理光訊號;“讀文”時,人是將文字元號解碼為語音符號,進而理解其意義。

  B.與“讀文”相比,“閱圖”時大腦不需額外解碼,比較輕鬆,而且“閱圖”更容易被記憶,人們會利用圖形來強化記憶。

  C.“讀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資訊,因為受者在解碼中可能會新增自己的東西。而“閱圖”卻不會如此。

  D.面對“讀文”和“閱圖”,兒童和青少年都比較喜歡“閱圖”,因為“讀文”是後天學習而形成的技能,“閱圖”是人類的天性。

  7.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現代技術使“閱影像”可間斷和接續,克服了音像傳播中的缺陷,使“閱”的方式傳播和接收資訊成為可能,從而使文字元號改變它原有的功能。

  B.授者透過文字字元能提供間接的資訊,讓受者產生聯想;而影象能提供直接的、確定的資訊,但會影響受者的想象力。

  C.雖然用符號和公式來表達抽象思維具有便利性,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人們在表達抽象思維時會淘汰文字元號而採用非文字元號。

  D.語言、字元和影象的功能不盡相同,雖然文學上影象不能取代語言,但影象和語言結合後可以取代文字,因為影象和語言都可以創造文學意境。

  參考答案:

  5、D(D項將未然當成了已然。原文說“‘閱時代’理念必將深深刺激傳統出版人的情感”)

  6.C(“‘讀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資訊”的表述太絕對)

  7.D(A項“從而使文字元號改變它原有的功能”無中生有。B項“會影響受者的想象力”不合文意。C項“淘汰文字元號而採用非文字元號”的表述不合文意)

“閱時代”閱讀答案9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開始。中國青銅文化之源一直是學者們的研究熱點。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一個距今6500年以上的黃銅片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銅製品。而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1977年在甘肅東鄉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銅刀,據鐳射光譜分析為錫青銅。在廣泛分佈於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遺址中,銅器發現較多,有紅銅器、黃銅器及青銅器,還有與熔銅有關的遺物。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國銅文化在開始就體現出以中原地帶為中心的多元發展形式,一直延續至更後期。

  188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拉古別裡提出了中國文明“西來說”。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據他發現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國史前彩陶與中亞、東歐史前彩陶類似,於是“西來說”獲得了考古資料的支援。但不久之後,中國考古學者在山東龍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陽殷墟發掘出了中國本土文化史前時代的遺物。這時若再說中國史前時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輸入的,便很難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後,許多外國學者多采用折中的說法,即中國本土有人長期居住,但遠在史前時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響,而產生文化的進展,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我國古代文化重項:青銅文化。

  “西來說”,多是外國學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援力量也來自於中國域外,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恐怕不會比中國本土的多數學者深厚,多數也未親見國內有關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學說建立的基礎也難免不紮實。他們起初抱有一個結論,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現完全否定了他們的論斷後,他們很快就作出了調整,大意不變,只是很識時務地避開了矛盾,這就顯得有點可笑,他們的論斷是否有較多的主觀成分呢?

  對“西來說”我們有兩點學術上的質疑。

  首先,既為西來,則肯定是由西向東由早漸晚。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中國位於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洲的東部。中國的東部及東南部面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邊緣的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雄偉的山脈,西部有天山山脈及塔克拉瑪干沙漠等。這一切使古代中國成為一個基本上與外界隔離的獨立的自然地理區域。但再具體細究,基本上有三處方位可勉強稱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區及雲滇地區。至於其他地區,我們結合當時的人類技術當可輕易否定。

  路徑既已找定,那麼青銅文化的出現在幾條所謂由西向東的路徑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學的考古材料告訴我們:很遺憾。北方地區早期銅器發現於朱開溝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於公元前20xx年的銅器尚未發現。新疆地區青銅器的出現更是已經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紀以後,而且據研究,其青銅文化是從東方的甘青地區西傳去的。雲滇地區青銅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紀以後,而且從北方南傳的資訊因素甚多。

  其次,青銅文化既為西方傳來,則我國,特別是文明最先誕生的中原地區,就應該存在著不說全部但也有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青銅雕像、歐貝德文化標誌神權和王權的權杖、西亞早期文明藝術中的金面罩等等,但這些因素在中原青銅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來說”疑點多多,且興起於上世紀資料匱乏的條件下,隨著現在考古資料的極大豐富,愈難自圓其說。中國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為核心和領頭,多元積累,一元出現和成熟起來的。 (摘自《青銅文明源流考》有刪改)

  1. 下列關於“西來說”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觀點的一項是( )

  A. “西來說”興起於十九世紀資料匱乏的條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點,隨著現在考古資料的極大豐富,它愈難自圓其說。

  B. “西來說”起初認為中國大陸史前時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區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輸入的,而不是在本土產生的。

  C. “西來說”的贊同者多是外國人,他們未親見國內有關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沒有中國本土的多數學者深厚。

  D. “西來說”是倫敦大學拉古別裡在1885年針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提出來的一種理論,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發現成為這一學說重要的證據。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古代中國處於一個基本與外界隔離的獨立的自然地理區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區及雲滇地區。

  B.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黃銅片和甘肅東鄉出土的公元前

  3000年的銅刀,是中國最早的銅製品和青銅器。

  C.龍山文化遺址中發掘的銅器及與熔銅有關的遺物,應該可以證明我國銅文化是由中原地區向四周傳播的。

  D.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開始。中國青銅文化的源頭到底在哪裡一直是學者們的研究熱點,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其源頭是中原地區。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大量的考古資料說明我國銅文化在開始就呈現出以中原地帶為中心的多元發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續了較長時期。

  B. 事實證明,我國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不僅不是西來的,而且從本土產生以後還向

  周圍傳播,對周邊地區產生了一定影響。

  C .各種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這些面貌是後世研究者識別他們並區別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據,

  D. 中原地區的青銅冶煉技術的出現應該不晚於世界其他地區,青銅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於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銅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項。

  1.C 文中為“多數未親見第一手的考古資料”。

  2.B 黃銅片為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銅製品。

  3.D 因果關係於文無據。

“閱時代”閱讀答案10

  ①跨國電信運營商沃達豐前不久在西班牙開通該國首個5G商用行動網路,華為成為核心供應商。至此,華為成為5G時代的領跑者。

  ②在西班牙開通首個5G商用行動網路後,記者在馬德里市中心走訪時,在太陽門廣場的一家沃達豐門店瞭解到,5G業務已經可以在門店辦理,顧客可以簽約,網頁上顯示價格為每月49.99歐元起,不限流量。

  ③5G網路基站目前多數位於城市商業中心,隨後網路覆蓋範圍將不斷擴大。西班牙沃達豐的5G網路由華為和瑞典電信企業愛立信提供技術支援。先期開通5G網路的15個西班牙城市中,有12個安裝的是華為的基站。

  ④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時延的特點。為能實地體驗5G的網速,華為的工作人員用5G手機進行測試,網路測速軟體顯示,下載速度最快高達800多兆每秒,上傳速度高達70兆每秒左右。而在4G環境下,同樣條件的終端上傳和下載速度只有十幾兆每秒。同時,5G網路的時延測試結果僅為幾毫秒,4G網路則是幾十毫秒。

  ⑤對於沃達豐與華為的合作,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副校長特里卡斯認為,很少有網路供應商能像華為那樣做到“前衛”。除了西班牙,此前,英國和瑞士在一些城市開通了5G網路,也都使用了華為技術。包括西班牙在內的歐洲5G市場擁抱華為,市場最終還是作出了理性選擇。

  ⑥目前,華為在5G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價效比高,可靠性強,且與各個運營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西班牙《世界報》近日刊文說,比起其他競爭者,華為的5G領先兩三年。

  ⑦毋庸置疑,5G時代華為成為領跑者。

  (有刪改)

  18.請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9文章第④段畫線句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20.文中第⑥段加點詞“目前”能否刪去?為什麼?

  21.下列選項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在西班牙,5G業務已經可以在門店辦理,價格每月49.99歐元起,限流量。

  B.5G網路基站都位於城市商業中心。

  C.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高時延的特點。

  D.薩拉戈薩大學副校長特里卡斯認為,很少有網路供應商能像華為那樣做到“前衛”。

  參考答案:

  18.從華為成為西班牙首個5G商用行動網路的核心供應商,成為5G時代的領跑者一事寫起,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引出本文的說明內容(或說明物件)。

  19.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運用具體準確的數字,將5G網路速度與4G網路速度進行對比,準確突出地說明了5G具有高速的特點。

  20.不能。“目前”從時間上進行了限制。它說明截止到現在華為在5G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價效比高,可靠性強,且與各個運營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不代表以後華為一定還具有這樣的優勢,刪去後與事實不符。“目前”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21.D(A.根據第②段“5G業務已經可以在門店辦理,顧客可以簽約,網頁上顯示價格為每月49.99歐元起,不限流量”可知,“限流量”表述有誤;

  B.根據第③段“5G網路基站目前多數位於城市商業中心,隨後網路覆蓋範圍將不斷擴大”可知,是“目前多數”位於城市商業中心,不是“都”位於城市商業中心;

  C.根據第④段“5G具有高速、高可靠性和低時延的特點”可知,“高時延”表述錯誤;故選D。)

“閱時代”閱讀答案11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1--5題。

  電子紙開啟閱讀新時代

  ①自從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直到今天,紙一直是最主要的閱讀載體。紙質媒體有很多優點:一是反射式,視覺感舒適;二是亮度高;三是反差大,解析度高,看每一個字都特別清楚;四是視角廣。另外,圖文印刷後有永久性,印刷上去之後不再耗電和油墨。最後一點是紙質媒體輕便,可捲曲。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路的發達,使紙質媒體暴露出資訊量有限,不能動態查詢的缺點。但人們仍然習慣於紙質閱讀,主要是人類遺留下來的習慣。

  ②目前,已有許多人透過液晶顯示屏等閱讀器進行閱讀,但是,從閱讀是否舒適的角度看,液晶顯示屏和紙張相比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液晶顯示屏必須得有背景燈,長時間閱讀會導致眼睛疲勞;而電子書閱讀器通常採用反射式液晶屏,反差程度較低,亮度也不是很好。

  ③電子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選擇,電子紙利用電泳顯示技術原理髮明而成。在電場的作用下,黑白兩種不同的顆粒不停運動,當白色的顆粒上升到上表面時,所有的環境光照射到上表面被完全反射,這樣就形成了白色的狀態,也就是紙的狀態;當交換電極後,兩種顏色的顆粒會交換位置,這樣白色的顆粒就可以到下面去了,黑色的顆粒就到上面,光被黑色的顆粒全部吸收,結果就導致黑色,也就形成了黑白顯示。另外,在上表面也可以有混合的狀態,兩種不同的顆粒成比例的混合,這樣可以形成黑白及有灰度層次的不同顏色。

  ④目前的電子紙已經能夠做出與傳統紙張相近的薄厚及外觀,有著與印刷品一樣的質感,並且初具傳統紙張的一些特性:亮度和解析度較高,可在自然光下閱讀,室內外均有較好的易讀性;視角廣,可從各個角度閱讀;重量小,便攜。適合移動閱讀等。

  ⑤電子紙還有傳統紙張不具備的優點:其呈現的內容不固定,它能隨意存取、多次使用大量閱讀材料,且便於檢索。在電子紙上多次寫入內容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手直接寫入,另一種是用複製的方法(包括網路下載)來重新整理內容。只要你隨身攜帶電子紙,還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路查詢、下載各種資訊。此外,電子紙可調節字型大小,保護視力,圖文重新整理後不耗電,節能。

  ⑥雖然有上述很多優點,但目前電子紙還不完善:一是電子紙不能顯示彩色內容;二是不能彎曲、摺疊;三是其內容資源比較貧乏,需要更多的內容提供商,包括報紙、期刊、圖書出版等行業都在電子紙平臺上出售內容產品,並實現版權保護,共同來豐富電子紙的內容資源。

  ⑦電子紙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例如,用電子紙閱讀報刊,可以更及時,閱讀的種類可以更多,就像許多報刊都隨時帶在身邊一樣。而閱讀傳統報刊在時間上不夠及時,我們必須等報刊郵遞到手上,或是擺上報攤才能讀到,對那些身邊沒有的報刊,我們就無法閱讀。用電子紙閱讀不用帶沉重的書包,下載非常便捷,電子紙天生的放大功能也會使它受老年人和有視覺障礙的人的青睞……這種新技術也會帶來很多有益的社會影響。例如,大大降低傳統紙張的使用量,從而減少樹木的砍伐,大大減少發行和運輸的費用等。可以想見,電子紙會翻開數字化生活的嶄新一頁。(選自《百科知識》有刪改作者李莉莉)

  1.選文第③段加粗的“上述問題”指的是哪些問題?請分別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文第④⑤兩段的說明內容聯絡緊密,但又各有側重,請概括回答兩段各側重說明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文第⑥段中加粗詞“目前”不能刪去,請你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選文第⑦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選文運用的是哪種說明順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紙質媒體資訊量有限,不能動態查詢; ②使用液晶顯示屏等閱讀器閱讀時不舒適。

  2.第④段側重說明電子紙所具有的與傳統紙張相近相同的一些特徵;

  第⑤段側重說明與傳統紙張相比電子紙所具有的優點。

  3.“目前”是指當前、現在,在語句中起限制作用;

  表明“電子紙還不完善”的結論反映的是作者寫本文時的事實。

  4.舉例子、作比較。作用:“略”。

  5.邏輯順序

“閱時代”閱讀答案12

  前進到……腳踏車時代?

  ①中國從腳踏車時代進入摩托車時代再進入汽車時代,有十幾二十幾年的過程。現在正在把“有車”當作“成功人士”的標誌。這是跟在發達國家後面的前進和發展。在電視劇中,高速路和立交橋上的鋼鐵甲蟲群經常作為插入畫面標誌現代化社會的背景。

  私家車普及之後,再進化呢?我們的思路一般是向著更快更高科技更值錢更豪華……升級的。

  ②那麼,私家飛機吧?不大現實,發達國家好像還沒有這個跡象。

  ③若僅從目前看有兩種可能:有私家車人士越來越多;

  ④過去沒有想過第二種可能,因為那好像是逆現代化潮流而動。但是一位最近到過荷蘭的朋友說,荷蘭的私家車已經明顯少於美國了,現在他們那裡是“滿大街腳踏車”。人們主要靠腳踏車和公交車代步。也就是說,第二種可能如今不只是“可能”了——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這個跡象。問題是,我們跟不跟?

  ⑤最近讀了一本《聚焦——來自一個正在變暖的世界的訊息》,美國資深氣候專家馬克·利納斯全球旅行,到處尋找地球氣候惡化的證據,以數字、文字和照片展示給世人看,因為這些訊息是“以一種幾乎讓人無法覺察的方式降臨到地球上的”。

  ⑥英國洪水,美國颶風,這是新聞常常報道的。在阿拉斯加,凍土融化,已造成大量建在凍土層上的房屋歪斜,門窗不能開啟,不少房屋因下沉得無法居住而廢棄。即使勉強住著,人們也自嘲“小腿肌肉得到了鍛鍊”,因為家裡的地板是傾斜的,“你總是在山坡上”。以前由凍土支援的柏油路,路邊的防護欄“扭曲成奇怪的形狀,巨大的裂縫使得黑色的柏油路面四分五裂”,森林因為失去凍土層的支援,雲杉東倒西歪,變成了“醉森林”。而開採石油的企業和工人與綠色組織發生衝突,認為後者阻止油田開採是不讓他們過好日子。作家找到父親年輕時在巴西利馬附近拍攝常年不化的巨大冰川的原址,從原來角度拍下了一座基本裸露的山岩——冰川沒有了。作家在南太平洋上採訪了已經開始被海水淹沒的26平方公里的小島國圖盧瓦,那裡的機場和一些官方建築已經泡在水窪裡,雖然每天還在鄭重舉行升降國旗的莊嚴儀式,但人們已經忙著移民紐西蘭。本來每年允許的移民配額是300人,但總共一萬人口的國家,一下走掉這麼多人會使全島人煙全無,社會支離破碎,所以降為每年75人,退休的老首相托裡皮曾經在促成《京都議定書》的會議上演講,現在該國的九個島中的一個已完全淹沒,沒有了任何活的植物,只有島的基部,只有石頭和沙子了。托里皮悲壯地宣稱,他的孩子們應該離開,但是他決不走,他會與圖盧瓦“共進退”。作家還到了中國甘肅的武威,只拍一張沙塵暴照片的功夫,沙塵已經侵入嘴裡、耳朵裡、頭髮裡和肺裡,沙暴已能穿透房屋,沙暴來時屋裡瀰漫著煙一樣的灰塵……

  ⑦獲得了這樣全球視野的人,才可能獲得不是“表演環保意識”的沉痛焦慮。

  ⑧他的一段話與本文開頭時提出的問題有關: “交通仍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禍害中增速最快的一個……解決的方法很簡單:減少汽車使用的頻率,短途的話就步行或騎腳踏車,長途的話則乘公共汽車和火車。” “對大多數城市居民而言,汽車是個不必要的奢侈品。妨礙了公共交通的發展和執行……(如果要搬重物和匆忙要去什麼地方)便宜的做法是採取拼車的方法,讓多數人分攤使用汽車的費用。”

  ⑨有理由相信,再現代化下去,必定會有更多人支援這樣的生活方式。儘管目前很多人不願意不相信有那一天(其中的一部分,是與小汽車的製造和銷售有直接經濟利益關係的)。

  ⑩在荷蘭,到處可以租到腳踏車,租腳踏車的企業已經形成大規模的托拉斯,如果從城裡上郊區,可以租車騎過去,到達地方後,把車交還到郊區的同一租車企業,自己坐公交車回來。人們不需要自己擁有、保管和保養私人腳踏車,也就不用擔心車被偷了。中國有的城市也已經開始出現這樣的企業了,祝願它前途無量—— 那裡空氣質量應該在好轉中。 那裡人們的體質也應該在提高中。 當然,那裡的腳踏車製造業也該在不斷改進中。 還有,那裡的城市交通管理該會比今天少傷腦筋。

  (11)歸根結底,現代化是讓人生活質量提高的生活方式,呼吸質量、體能狀態和適宜的氣溫無疑是生活質量中首要的指標。成功人士的標誌到那時,可能是肺的顏色和腰腿肌肉的結實程度,而不是養沒養一輛豪華車。

  <連結>:上海世博會德國不萊梅案例館給我們帶來了實現城市居民汽車共享的新概念——“布萊曼模式”。這以模式最初是幾個市民自發拼車組成俱樂部發展而來的,如今在不萊梅,“車一族”需辦一張實名認證的智慧卡,交30歐元的註冊費,就能從大大小小的停車點自主借得各種型號的汽車代步,每月服務費10歐元。如今,“大眾租車”與德國不萊梅方面進行了合作洽談,決定在滬試水“不萊梅拼車模式”。

  1. 用一句話概括第①段內容(2分)

  。

  2. 聯絡上下文,第③段應填入的一項是(2分)

  A.私家車的價格越來越貴 B.私家車的數量越來越少。

  C.私家車將受到政府限制。 D.私家車終將被時代淘汰。

  3. 第⑥段加點字“醉”在文中表達效果是(3分) 。

  4. 第⑨段“現代化”與第①段“現代化”的含義區別在於(3分)

  第⑨段 。

  第①段 。

  5. 有人說,本文標題好在一個“?”,請說說理由。(3分)

  (1)

  (2)

  6. 統觀全文,結合文後“連結材料”,為“不萊梅拼車”模式寫一段廣告詞(4分)

  參考答案:

  1.措施(或對策、做法);答“前景”也算對。(2分)

  2.車流不斷,(1分)道路擁堵。(1分)

  3.作者順著上段“思路”故作引申,從而否定向私家飛機“進化”的可能,(2分)為下文談減少私家車作鋪墊。(1分)

  4. B(3分)

  5.(1)社會物質文明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提出更高要求);(2)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3)人類環保觀念日益進步(3分,答對1點給2分,答對2點給3分)

  6.本題4分:寫出下列任一“新穎”處(2分);分析表達效果(2分)。

  (1)標題中巧用標點符號,產生了獨特的修辭效果。“……”引發讀者思考,然後擺出“腳踏車時代”這一前進方向,給人出乎意料之感。“?”表示設問,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關注本文的觀點。

  (2)本文標題用詞“反常”而精當,耐人尋味,引人深思(或反思、有警策作用)。“前進到”一般是向著更快更高科技更值錢更豪華升級的,這和“腳踏車時代”顯得相悖,是逆現代化潮流而動的“倒退”,但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之舉。

“閱時代”閱讀答案13

  閱讀《資訊時代如何讀書》,完成第1~3題。(6分)

  資訊時代如何讀書

  ①在現代社會,網路、手機、電視等傳播媒介,極大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人的身體從書齋裡解放出來,整個世界都成了書房。與此同時,閱讀也變得越來越簡單隨意,看時一目十行,看後過目即忘人們常說的淺閱讀逐漸風行起來。

  ②傳播媒介變了,閱讀習慣也隨之改變,這無可厚非。讀書從來都有不同類別,何況讀總比毒和賭好,畢竟它能獲取資訊、提升修養。但是,如果一種拒絕深度的淺閱讀藉助於媒介的力量,逐漸演化成社會上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閱讀習慣時,我們是否該有所審視?

  ③閱讀之深淺,並非小事。往小裡說,涉及個人生活方式,往大處講,涉及社會風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傾向。科技的發達,資訊的浩繁,並不能成為遠離深閱讀的藉口。

  ④歷史上很多名人,並不苛求讀書之多,卻強調讀書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曾自述能讓他牢牢記在心裡衷心信服的書不過數種。清代名臣曾國藩反覆強調讀書要專,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鶩,但一部未完,不可換他部,此萬萬不易之道。古人講究讀書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不及泉,不如專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反之,一股腦跟風淺閱讀,則終會流於浮泛。這種缺乏文化底蘊的積累,會使人心變得更浮躁,最終導致民族精神品格與整體素質的下降。

  ⑤我相信,如果沉迷於觸手可及的手機閱讀、廣告閱讀、網路閱讀,這個社會能夠造就千千萬萬個資訊受眾,但是很難培育精深廣博的大家。當然,這裡並非要提倡復古讀經,也不是強求每個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為時下偏頗式的閱讀狀況擔憂,為人們對這樣的閱讀習慣習焉不察而擔憂。閱讀可以是休閒、娛樂,但不應止於休閒、娛樂,尤其是對於整個國民而言。

  ⑥從另一角度來說,人類文明長河存在無數經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時間與創作艱辛都令人慨嘆。《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資本論》寫了40年,這些作品呼喚代代後人不斷重讀,溫故知新。它們的厚重與豐富,也註定了閱讀的艱難與沉潛,這是淺閱讀無法涉足的領域。曾有人在網上搞所謂的世界經典名著快讀,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幾十個字的故事梗概,以為這樣可以花最少的時間,讀最多的名著,簡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氣躁的典型例子。

  ⑦如果有一天,國人全都沉迷於摩爾莊園、偷菜遊戲、手機簡訊和QQ聊天,那麼這還是不是我們?所以說,淺閱讀未嘗不可,但深閱讀萬不可廢。

  (選自《XX》)

  1.結合全文內容,概括作者從哪兩個方面闡明瞭深閱讀萬不可廢的觀點。(2分)

  2.第④段畫線句以掘井比喻讀書,意在表明什麼?(2分)

  3.為什麼說不少經典作品是淺閱讀無法涉足的領域?(2分)

  參考答案:

  (三)議論文閱讀(共6分)

  1.要點:

  ① 國民素質的提升(社會風尚)

  ② 民族文化的傳承(全民族的文化傾向)

  (共2分。每個要點1分)

  2. 要點:強調讀書要深。(2分)

  3.要點:

  因為① 淺閱讀簡單隨意

  ② 經典厚重而豐富

  (共2分。每個要點1分)

“閱時代”閱讀答案14

  迎接量子計算時代

  我們正身處一個技術革命時期。由於工藝的靈敏性和精確性飛速發展,製造技術正在走向物理基本定律所允許的極限。量子力學這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的基本原理。當機器元件小到原子尺度的時候,量子力學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量子力學以古怪聞名:如一個電子在任意給定時刻都可處在幾種可能位置當中的任何一個位置。

  量子力學的古怪特性給量子技術帶來了難題。特別是,量子裝置往往比普通尺度的裝置對聲音更為敏感。但量子力學的古怪特性也帶來了機會:量子計算機能解決普通計算機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量子密碼技術能提供可破解的安全通訊;而量子系統對聲音的敏感性正好能夠用於製造更強大的感測器和探測器。

  在過去的十來年中,量子機械工程師們想方設法利用了量子力學的一些古怪特性。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對計算機的製造意義重大。傳統數字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是把資訊分拆到其最小單位位元,然後一次傳輸一兩個位元。一個位元可代表兩種不同的狀態,傳統上我們稱之為0和1。在電子計算機中, 一個位元用大量電子來代表:這裡的10億個電子來代表1,那裡的10億個電子代表0。而在量子計算機中,只需用一個電子就可以標明一個位元:這裡的一個電子表示1,那裡的一個電子表示0。

  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量子計算機用一個電子而不是幾十億個電子來表示一個位元。但根據量子力學原理,一個電子不一定非得在這裡或那裡:它可以既在這裡也在那裡!在古怪的量子意義上,這個電子同時代表1和0。能夠同時表示兩種情況的能力聽起來非常奇怪,與我們的直覺不符。但這些量子位元擁有一些傳統位元所沒有的能力。建立在這種能力上的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是傳統計算機所無法企及的。例如,一臺只有幾千量子位元的相對較小的量子計算機能夠破譯現存的所有公用金鑰的密碼系統(公共金鑰的密碼系統保證網上銀行和信用卡交易資訊的安全)。

  那些想保護他們密碼的人還算幸運,目前還只出現容量不到10位元的量子計算機,暫時還未對電子商務構成威脅。但量子計算機的規模正在迅速擴大,再過一二十年,量子計算機可能真的會成為一種破壞資訊交換安全的技術。還好,量子力學雖然對通訊安全構成了威脅,它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檢測資訊交換是否安全的辦法。量子密碼技術的原理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中所包含的一個特性,即當有人對一個量子系統進行偷窺時,他同時也會破壞這個量子系統。

  量子力學的古怪特性為新技術的開發帶來了廣闊前景。許多技術如鐳射、電晶體、電子顯微鏡等已經在社會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另一些技術如量子計算機和量子密碼技術則正在造成影響。量子的古怪特性還會帶來些什麼樣的影響呢?這是留給下一代量子機械工程師們的問題。 (選自《參考訊息》)

  9、量子裝置往往比普通尺度的裝置對聲音更為敏感的古怪特性帶來的機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0、以下對本文內容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量子力學的古怪特性給量子技術帶來的難題是量子裝置比普通尺度的裝置對聲音更為敏感。

  B、量子計算機具有電子位置的不確定的特性。

  C、一個位元可代表數學中0和1兩個不同的數字。

  D、量子計算機暫時還未對電子商務構成威脅的原因在於容量太小。

  11、量子計算機與傳統電子計算機最大的區別是在於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根據上文內容用不超過20個字說明什麼是量子力學?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簡析上文最主要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參考答案:

  9、 量子計算機能解決普通計算機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量子密碼技術能提供可破解的安全通訊;而量子系統對聲音的敏感性正好能夠用於製造更強大的感測器和探測器。

  10、 D

  11、 量子計算機用一個電子而不是幾十億個電子來表示,一個位元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是傳統計算機所無法企及的(意思對即可)

  12、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世界基本原理的物理學。

  13、 作比較,說明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是傳統計算機所無法企及的,利用量子力學的古怪特性的量子計算機為新技術的開發帶來了廣闊前景。(意思對即可)(9-13題各2分)

“閱時代”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寫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兩點,敘述事實或表達意見。無論是哪一點,文章都應該寫得明明白白,讓人家看得懂,否則不是白說了嗎?但是有些事,作者或不願說,或不能說,或不敢說,不說又心有未甘,或想留個歷史記錄什麼的,於是遮遮掩掩,轉彎抹角。結果是,說了好像沒說,沒說卻又說了一點。那種“既怕別人看不懂,又怕別人看得懂”的尷尬為難,是寫文章的人最辛苦的事。

  中國有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傳統,聖人又以“溫良恭儉讓”垂教後世,寫文章的人左支右絀、欲語還休,主因在此。

  三國時代的李密,原仕蜀漢,晉武帝司馬炎為鞏固政權,拉攏前朝舊臣,召他為“太子洗馬”。李密寫了封信,說明他不能受官的苦衷,這就是有名的《陳情表》,入選為《古文觀止》的名篇之一。李密說:“……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全靠祖母劉氏把他撫養成人,現在祖母年邁,祖孫相依為命,怎可須臾離?司馬炎受了感動,同意他留在家裡,直到劉氏辭世才再召他入朝。那句“舅奪母志”,就是“母親原意守節,但舅父強迫她改嫁”的意思。照李密所說,他出生六個月父親就過世了,古人早婚,尤其女性,李密母親當時年齡也許只有十六七歲,怎可守寡一輩子?在今天看來,她改嫁是天經地義,但在那個年代,改嫁是不光榮、辱門楣的事。李密想來是不願講的,但不講就接不上祖母劉氏含辛茹苦撫養他的情節。不能不說,但又不能說得太白,“舅奪母志”就成了為親者諱的千古名句。

  為賢者諱則是一種寬諒的品德,是與人為善的情操,向來受中國文人的尊重與信守。史家蔣廷黻說,林則徐廣州禁菸,幸虧朝廷把他貶謫,否則戰事一起,他可能就是“海上蘇武”葉名琛。據今天某些史家看,林則徐當年禁菸,可以做得更周到、完善一些,但他是“民族英雄”,大家就不加深論了。

  其實,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還比較容易處理,最難的是為尊者諱。所謂尊者,多指在上位的人,也就是有權有勢之人。如不諱親者,不諱賢者,最多於心不安、受人批評而已。但不諱尊者,輕則關係職務、收入、仕途,重則有牢獄之災、殺身之禍,那就非同小可了。

  但有那些是非心、使命感特別強的人,像《知識分子論》的作者薩義德教授一樣,認定“知識分子應向有權者說實話”。可是現實環境不準說得太清楚啊,那就委婉一點,“巧言令色”一點,能說多少是多少吧!

  為尊者諱那種“既怕看不懂,又怕看得懂”的苦楚,比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情境又不可同日而語了。

  今人總以為,古代皇帝專制獨裁,沒有人敢不為尊者諱,說他們的不是,其實並不盡然。古代有一種史官,職掌“起居注”,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盡職的史官很多。唐太宗時,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管起居注。有一天太宗問他,起居注都記些啥事,我能看看嗎?褚遂良回答,起居注記人君言行,好的壞的都記,好使皇帝不敢為非作歹。它是留給後人看的,皇上不能看。太宗追問:“朕有不善,卿必記耶?”褚遂良回答很乾脆,職責所在,怎能不記?君臣對話如此,已經很僵了。不料黃門侍郎劉洎又在旁邊插嘴:“人君有過,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居上位者必須有此認識:不讓今人說實話,後人也必然會說出來,因為“天下之人皆記之矣”。敬畏歷史的領袖,必得為“明君”,方受史家肯定。

  1.下列關於中國文人寫文章左支右絀、欲說還休的原因 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人秉承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傳統,寫文章時有所顧慮,遮遮掩掩, 轉彎抹角。

  B.寫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外兩點,敘述事實或表達意見,這兩點使得中國文人不能將文章寫得很明白。

  C.作者有些事不願說、不能說或不敢說,又想留個歷史記錄,“既怕別人看得懂,又怕別人看不懂”。

  D.中國聖人以“溫良恭儉讓”的教誨,對中國文人產生了影響,使他們寫文章時左支右絀、欲語還休。

  2.下列對文章思路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由寫文章的目的入手,來表現寫文章的人“欲語還休“的尷尬為難處境。

  B.文章第三段以《陳情表》中“舅奪母志”表述為例,表現文人有為親者諱的傳統。

  C.文章的第四段借林則徐例來表明為賢者諱是文人三種忌諱中最難的,也是最重要 的。

  D.文章最後一段重在表明“居上位者”須讓人說實話,敬畏歷史,方可受到史家認可。

  3.下列的對文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史學家不深論林則徐禁菸時的不周到之處,體現了史學家為賢者諱的寬諒的品德和與人為善的情操。

  B.《陳情表》中“舅奪母志”是李密為親者諱而自己編造出來的,並非真有母親改嫁之事。

  C.不諱尊者,輕則關係職務、收入、仕途,重則有牢獄殺身之災禍,所以作者完全不贊同薩義德教授的看法。

  D.古代皇帝專制獨裁,沒有人敢不為尊者諱,褚遂良、劉洎等人也無一例外,皆不敢以實記之。

  參考答案:

  1.B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