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李炎《複製與定製:傳統民族工藝的現代延展》閱讀練習及答案

李炎《複製與定製:傳統民族工藝的現代延展》閱讀練習及答案

李炎《複製與定製:傳統民族工藝的現代延展》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工藝和藝術的區別在於,工藝強調的是“工”,藝術強調的是“藝”,工藝強調“製作”,藝術強調“創造”;工藝並非不要創造、而是先是“工”然後才是“藝”,反之,“藝術”也不是不要“製作”,在“創造”的基礎上,還應該追求“術”,即製作。在藝術追求其純粹精神性和個性化的同時,工藝的群體性、物質性和滿足其具體環境、生產、生活的實用功能使工藝繼續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點。

  傳統民族工藝在具有精神意義和地方文化意義的同時,本來就應該具有複製生產的屬性。要滿足特定地區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就只有在手工,或藉助簡單機械、工具的基礎上,進行一定規模的複製和生產。在傳統社會里,這種一定規模的複製和生產大多具有“在地性”,即在特定地區或區域附近進行復制、生產和流通。但在大眾文化消費的今天,傳統民族工藝的生產複製也開始出現了工業化時代藝術複製的一些基本特徵,開始了規模化和跨地城的生產、複製和流通。歷史上,雲南滇西北地區是中國西南地區民族遷徙走廊的重要結點,也是多元文化交流匯聚的地方。本土文化、中原文化、藏傳佛教、漢傳佛教等觸為一體的獨特的地方文化和其他相對單純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漫長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使該地區的地方文化具有了包容開放的特徵,20世紀80年代以後,滇西北地區作為雲南、乃至全國重要的一個國際性旅遊地,海內外大量遊客的湧入、新的文化傳播形式、技術和跨地域的市場使該地區的文化具有了全球化、現代及後現代的文化特徵。傳統民族工藝在幾近崩潰時得到恢復和再顯示,大眾文化消費帶來的藝術複製現象也在這個地區的傳統民族工藝中得到非常明顯的體現。

  規模化複製帶動了地方傳統民族工藝的發展,使傳統民族工藝從形式、技藝、功能以及凝結在具體工藝符號中的地方性知識和文化意義發生了相應的變異,這對傳統的'人文價值系統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但也帶來了一種新的開放,具有一種向現代社會的延展。因此,規模化複製帶來傳統民族工藝功能的轉化,實用功能開始消解,而作為提供給遊客收藏、紀念和對異文化的想象和審美的功能迅速增強。部分傳統民族工藝在向旅遊工藝的過度發展過程中,逐漸完成了功能的轉型。

  (摘編自李炎《複製與定製:傳統民族工藝的現代延展》)

  l.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藝與藝術的區別是相對的,前者強調“工”,重製作輕創造;後者強調“藝”,重創造輕製作。

  B.在一定基礎上,傳統民族工藝進行一定規模的複製生產,就能滿足特定區民眾的需要。

  C.滇西北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旅遊地位,吸引了大量海內外遊客,新的文化隨之傳入。

  D.規模化複製生產給傳統民族工藝帶來全面改良,部分傳統工藝逐漸完成了功能的轉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辨析工藝與藝術之區別,引出工藝特點,為下文論證的展開釐清概念。

  B.文章以傳統民族工藝煥發生機為歸宿,著重論證其規模化複製生產的成因和影響。

  C.文章以雲南滇西北地區為例,凸顯多種因素作用下地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開放性。

  D.文章最後一段論證謹慎而嚴密,同時又對全文的觀點進行了總結,易於讀者接受。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傳統工藝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具體表現為工藝的群體性、物質性和實用功能性。

  B.傳統民族工藝開始規模化複製後,“家家有手藝,戶戶是工廠”可能會成為新氣象。

  C.如果傳統民族工藝固步自封,那麼它們可能會隨著全球化等時代的新發展而衰弱。

  D.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遊客們不單為了避雨遮陽而購買一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絲綢傘。

  答案:

  1.(3分)B(A項,兩者區別時,“工”“藝”只是先後關係,並非孰輕孰重;C項,滇西北的地理位置與海內外遊客量的增加和新的文化的傳入沒有邏輯關係;D項,“全面改良”的說法與原文中“對傳統的人文價值系統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不一致。)

  2.(3分)C(以雲南滇西北為例證,論述了規模化的複製生產為傳統民族工藝再來了新生命。)

  3.(3分)A(與原文邏輯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