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管理制度(通用5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制度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制度是指一定的規格或法令禮俗。那麼相關的制度到底是怎麼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生兒管理制度(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生兒管理制度1
一、出、入院處病人的轉送
1.住院登記處應派專人陪送家長帶新入院新生兒到科室。
2.凡危重在急診科經搶救後需住院新生兒,應提前通知住院登記處和病區值班人員做好準備,並由急診科醫護人員直接護送至病房,入院手續由家長或醫院人員補辦,並上報科主任或行政值班領導。
3.由產科或產房入院新生兒必須由護士和家長陪送入院,交班者與接班者落實新生兒身份核對。
4.新生兒康復出院時,認真核對新生兒身份後與父母或監護人進行交接。
二、手術新生兒運送
1.凡手術新生兒或醫護人員負責接送,雙人核對新生兒身份,啟用外出轉運車,按需備氧氣、監護儀、急救復甦盒,保證靜脈輸液通常。
2.接送新生兒出入時應注意做好防護,防止墜傷或墜地,嬰兒剎車鎖靈敏,床身防止滑動,做好保暖措施。
3.手術完畢,新生兒由經管麻醉醫師及手術醫師護送回病房,護送途中注意保暖及輸液通暢情況。
三、檢查、治療及轉科新生兒運送
1.住院新生兒在院內進行各種檢查或治療時,護士應正確評估其病情,選擇安全的運送方式。
2.進行特殊部位檢查,事先通知家長陪同並認真核對身份,防範錯失。
3.病情不穩定或重危病嬰須由醫生或護士、家長參與護送檢查,家長簽署病情同意書。
4.啟用外出轉運車,按需備氧氣、監護儀、急救復甦盒,必要時開通靜脈輸液。
5.出入時應注意保護病嬰,防止碰傷或墜地,嬰兒剎車鎖靈敏,床身防止滑動,做好保暖措施。
6.嬰兒不能隨意交給人看管,防止被盜。
新生兒管理制度2
一、專人負責。由專人負責新生兒報告、登記工作。每月定期到門診所屬計劃生育部門、派出所收集接生兒資料,每月定期到門診轄區的各個負責接生單位收集“新生兒首針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種登記表”。
二、例會制度。指定門診轄區內的婦女主任、鄉村醫生、治保主任作為聯絡員,每月定期召開例會一次。聯絡員負責上報本區域本月新生兒資料,核對本月門診收集的新生兒資料。
三、及時查訪。地段主管人員收到卡後,及時巡訪,調查新生兒的戶籍所在地。發現戶籍在其他醫院轄區內的,應及時註明戶口所在地地址,及時退卡給有轄權的醫院。並反饋,做好登記註明,以備核查。
四、登記入冊。屬於醫院地段轄區的新生兒,工作人員應及時登記,建卡立冊。並按照計劃免疫的程式,及時發放有關疫苗接種的通知書給家長,督促家長按時間來醫院接種有關疫苗。
五、資料儲存。新生兒入冊後妥善儲存報告卡,以備核查。做好“五變動”登記工作,並每月上報兒童變動報表。在本地居住3個月以上的7歲以下兒童均須按《計劃免疫技術管理規程》和《關於印發福建省預防接種相關免疫程式的通知》要求實施預防接種。
六、須對流動兒童建立預防接種專冊,每月定期收集居住3個月以上的7歲以下非本地兒童資料。門診須每季度組織專人到流動人口聚集地、出租屋、市場、工地開展流動兒童調查摸底工作和預防接種工作。無接種證的應補發接種證,並按規定程式進行相關疫苗補種。
七、嚴格執行兒童入托、入園、入學查驗接種證制度。每年9月派專人到門診轄區內的託兒所、幼兒園、小學核查7歲以下兒童的預防接種證,無接種證的,須補發接種證,並按免疫程式補種疫苗。
新生兒管理制度3
為新生兒病室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各項管理規定,保障新生兒住院期間的安全而應遵循的制度。
一、目的為新生兒提供安靜、舒適、安全的治療環境,保證新生兒的健康需求。
二、標準
1、人員管理
⑴實行科主任、護士長負責制科主任由具備兒科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擔任,護士長由具備主管護師3年以上護士擔任。在主治醫師或高年資住院醫師積極協助下對病房進行管理。
⑵根據床位數配備足夠數量的醫師和護士,人員梯隊結構合理,定期參加新生兒專業知識的培訓。
⑶醫師與床位的比例不低於0.3:1,應當經過新生兒專業培訓,有一年以上兒科工作經驗,具備獨立處置常見新生兒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練掌握新生兒窒息復甦等基本技能。
⑷護士與床位的比例不低於0.6:1,護士要相對固定,並經新生兒專業培訓合格,掌握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護理技能,熟悉新生兒急救操作技術和新生兒病室醫院感染控制技術。
⑸根據實際需要配置其他輔助人員。
2、科室管理
⑴建立健全並嚴格遵守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相關診療技術規範、操作流程,保證醫療服務質量及醫療安全。
(2)應積極採取措施對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兒進行相關病原學檢測,避免造成院內感染。
(3)對高危新生兒、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的新生兒、有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新生兒應當採取隔離措施並作標識。
(4)應當嚴格執行身份確認制度、查對制度,確保診療、護理和患兒的正確。
(5)嚴格限制非工作人員的進入,醫療區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得進入。
(6)病室裝置應當定期檢查、保養,保持效能良好。
(7)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裝置、設施,防止發生火災事故。
(8)制定並完善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快速有效應對意外事件,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確保醫療安全。
(9)工作人員應當按照病歷書寫有關規定書寫有關醫療文書。
(10)新生兒病室床位數應滿足患兒醫療救治的需要,每床淨使用面積不少於3平方米,床間距不小於1米。
3、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⑴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建立並落實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規範,並按照醫院感染控制原則設定工作流程,降低醫院感染危險。
⑵透過有效的空氣質量控制、環境清潔管理、醫療裝置和手術器械的消毒滅菌等措施,減少發生感染的危險。
⑶病室空氣要清新,每天通風換氣2次,每次30分鐘。每月做空氣培養
⑷工作人員上班時要穿室內工作服、工作鞋,洗手,進行各項操作時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時戴護目鏡、手套。
⑸按照規定建立醫院感染監控和報告制度,定期對空氣、物表、醫護人員手、使用中的消毒劑進行細菌學監測。監測結果不合格時,應分析原因並進行整改,如存在嚴重隱患,應當立即停止收治患兒,並將在院患兒轉出。
⑹新生兒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①接觸患者皮膚、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體溫表、聽診器等。霧化吸入器、吸氧裝置一人一用,吸痰管一用一更換。
②患兒使用後的奶頭、奶瓶應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須清潔消毒,早產兒暖箱、藍光箱的溼化液每日更換,使用中的暖箱、藍光箱、輻射臺每天清潔,每週更換一次做終末消毒,用畢終末消毒。暖箱、藍光箱,消毒有記錄。
③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重複使用。
④患兒使用的包單、衣物等應保持清潔,每天更換一次,汙染後及時更換。患兒出院後床單位要進行終末消毒。
⑺病室每日清潔擦地4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窗臺、各種儀器表面、門把手、洗手池等物體表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一桌一布。
⑻醫務人員在實施診療過程中,嚴格執行手衛生規範,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實施標準預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員應調離新生兒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⑼發現特殊感染,如氣性壞疽、多重耐藥菌株等,或傳染病患者,要按傳染病的有關規定實施單間隔離、專人護理,並採取相應消毒措施,同類病人可相對集中。所用物品必須專人專用專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⑽任何人在接觸患兒前後均應認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每日各項操作先由早產嬰開始,隔離患兒最後接受治療。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等可疑汙染操作時應戴手套,操作結束後應立即脫掉手套並洗手。
⑾病室的醫療廢棄物管理應當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有關規定進行分類、處理。
4、暖箱、藍光箱、輻射臺的安全管理及應用。
⑴暖箱、藍光箱、輻射臺應由註冊護士或在註冊護士的監督下使用。使用前應瞭解暖箱的'作用、適應症、方法和注意事項,具體內容可參考“儀器操作指南”,如有疑問,應向資深護士、醫生或裝置科諮詢確認。
⑵使用前暖箱、藍光箱、輻射臺應做好準備,包括按需加無菌蒸餾水、監測各項顯示指標、選擇箱溫/膚溫控制模式,並預熱。
(3)使用中的暖箱、藍光箱、輻射臺應每天更換蒸餾水。同時,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箱體內外。每週更換暖箱,總消毒一次,並記錄。
⑷患兒置於暖箱、藍光箱、輻射臺後,放置合適體位,同時常規每小時巡視,觀察患兒、暖箱溫溼度、探頭位置。
⑸輻射臺探頭固定牢固,謹防脫落,避免溫度無限制加熱,如選膚溫監測,探頭置於新生兒的腹部,避開肝臟,緊貼皮膚。每班更換探頭部位。
⑹每班記錄實際的箱溫記於重症記錄單上,簽名並做好交接班。
⑺暖箱、藍光箱、輻射臺使用後應終末消毒,未使用的暖箱、藍光箱、輻射臺應每週維護,保證其呈備用狀態,並記錄。
⑻暖箱、藍光箱、輻射臺出現故障,及時報告護士長或相關人員,及時送裝置科修理並記錄。
5、新生兒外出檢查、治療、轉科和出院安全流程
(1)外出檢查、轉科、治療和出院的患兒,應有護士雙人核對患兒手圈識別帶和床頭卡,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診斷、住院號、床號
⑵患兒需外出檢查時,責任護士應明確患兒檢查的專案及時間,根據醫囑使用患兒檢查所需的藥物。通知檢查護送人員並與其核對,核對患兒身份識別腕帶和床頭卡,核對患兒檢查的專案。核對後將患兒抱出病室檢查,患兒檢查完回室後,再次由護送人員和護士雙人核對,核對患兒身份識別腕帶,無誤後,將患兒放至其床位上,繼續治療。
⑶患兒轉入時,責任護士應與轉入科室的責任護士雙向核對,檢查患兒的全身皮膚及核對患兒身份識別腕帶,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診斷、住院號、床號,並核對患兒所需攜帶的各類物品,包括胸片、ct片、門診卡和患兒的藥物,核對正確後,責任護士接受患兒。
⑷患兒出院時,責任護士接到出院醫囑後,與另一護士雙人核對患兒身份識別腕帶和床頭卡,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診斷、住院號、床號,剪下腳上的身份識別腕帶放患兒胸前。抱給家長時,做開放式提問,讓家長說出患兒的姓名、性別,與腕帶核對準確無誤後與家長檢查患兒的皮膚,並作穿刺點的護理指導,並將患兒交給家長,讓家長出具身份證明,並做好記錄。
6、新生兒病區的工作人員不得私自將患兒抱出病區,醫院監控部門應24小時監控新生兒病區的通道,防止有人私自抱走患兒。
7、當有意外緊急情況發生時,病區醫生和護士應在第一時間通知病區負責人或醫院總值班,根據角色分工組織人員妥善將患兒撤離病區。
8、患兒住院期間必須配戴身份識別腕帶,如在沐浴、檢查、治療時損壞了,應及時補戴,新的身份識別腕帶要雙人(不包括護工和清潔員)核對病人的資訊,確認無誤後製作。
新生兒管理制度4
一、人員管理
1、新生兒沐浴室的工作人員入室前應嚴格洗手、消毒、更衣,操作前必須進行衛生洗手,指甲不過肉際,不戴戒指、手錶等飾物。
2、工作人員應定期進行體檢,凡有皮膚化膿、各型肝炎,以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應暫時調離本崗位。
3、護理人員為每一個嬰兒洗澡前後應用肥皂及流動水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二、環境管理
1、室內空氣新鮮,佈局合理,各區域劃分明確。
2、每月對空氣、物表、新生兒物品及工作人員手進行細菌學監測,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並符合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要求。
3、每日定時對空氣進行常規紫外線消毒、開窗通風,地面、物體表面等進行清潔或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新生兒洗澡臺、護理臺、體重秤、洗澡盆、游泳設施、門、桌、椅檯面等內部設施,新生兒撫觸臺上雙面中單應每日一換,並有記錄。
4、為每一位嬰兒洗澡結束後要認真進行清潔、消毒,保持室內整潔。
5、定期對牆壁、天花板等進行清洗和消毒。
三、消毒隔離制度
1、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原則和操作規範。
2、沐浴時先洗正常新生兒,再洗感染新生兒。
3、嬰兒用的眼藥水、粉撲、油膏、浴巾、柔溼巾、治療護理用品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隔離嬰兒用具單獨使用,並採取雙消毒措施。
4、新生兒沐浴用品如沐浴液、爽身粉等應採用不可迴流式,並保證瓶內物品不被汙染。
5、新生兒沐浴用物如護託、洗澡盆等應一嬰一用一消毒。
6、無菌物品滅菌合格率應達到100%,消毒物品達到規範要求。
新生兒管理制度5
一、實行科主任、護士長負責制,科主任、護士長同為本科室新生兒安全管理第一責任人,負責本科室新生兒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本科室新生兒安全管理應急預案。
二、科室要加強新生兒安全知識教育,病房放置安全手冊,向產婦及家屬告知新生兒安全相關知識,增強安全防範意識。
三、嚴格執行探視制度,減少探視人員及控制產婦的陪床人員,避免人員流動過多。
四、產婦入院後,安排床位,建立病歷,確定生產方式和時間。臨產進入活躍期後,由病房護士核實無誤後,攜帶產婦病歷,陪同產婦一起進入待產室並與產房護士進行交接準備待產。
五、新生兒出生後,讓產婦看清新生兒性別,立即進行新生兒標識工作,在病歷上按好新生兒腳印及產婦手印,同時將附有產婦全名、新生兒性別、出生時間、住院號、科室、床號等一致資訊的腕帶及胸牌,與產婦一起確認無誤後,分別戴在新生兒腳踝及衣服上。
六、產婦及新生兒轉出產房或手術室,送入病房時,要對照科室、床號入住。產房或手術室人員與病房護士一起核對母嬰腕帶資訊,核對無誤後進行交接班並簽字。
七、嚴格實行母嬰同室,嬰兒床鄰近母親距離在1米內,保證新生兒時時刻刻在產婦視野範圍內。護士要在產婦床旁交接班,清點新生兒數目,並做好記錄。要經常巡視,認真盤查接觸新生兒的人員,發現可疑人員立即通知保衛科。
八、如新生兒患病轉入兒科,必須在家屬在場的`情況下,按照新生兒轉運流程,產科責任護士與兒科責任護士一起核對患兒資訊,核對正確後,兒科責任護士方可接收患兒。
九、患兒需外出檢查時,責任護士應明確患兒檢查的專案及時間,核對患兒身份識別腕帶,與其家人一起將患兒抱至診室檢查,檢查結束回病房時,再次由護士雙人核對患兒身份識別腕帶無誤後,將患兒放至其床位上,繼續治療。
十、新生兒在院期間必須配戴身份識別腕帶,如在沐浴、檢查、治療時損壞,應及時補戴,新的身份識別腕帶要護士雙人核對確認無誤後製作。
十一、保衛科要提高警惕,增強嬰兒防盜意識,嚴格出入口管理,24小時監控產科、產房、手術室和兒科通道,嚴禁嬰兒被非法帶出。
十二、一旦發現新生兒、嬰兒丟失,值班人員應立即向分管院長報告,並通知科主任、護士長和保衛科,提供新生兒、嬰兒姓名、出生日期、性別、衣著等資訊,科室迅速啟動新生兒失竊應急預案。如確認新生兒、嬰兒丟失,應立即按規定報警。
十三、對於不執行制度規定、工作疏忽導致發生新生兒安全事件的,將嚴肅追究責任,從重予以處罰;觸犯法律的,一律移交司法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