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的作品故鄉簡介

魯迅的作品故鄉簡介

魯迅的作品故鄉簡介

  引導語:下面是關於魯迅《故鄉》課文的簡介,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作品透過知識分子“我”回故鄉的見聞,描寫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和人們精神面貌的可悲變化,揭示出造成這種變化的深刻的社會根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

  這不僅是作者對當時中國農村生活現實的深刻的思考,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刻薄的人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古訓築成的高牆,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去尋求別樣的人生”。

  《故鄉》中有我們所熟知的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比,還有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形象,少年閏土活潑可愛,反映了傳統思想對人的深刻影響。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所以要“逃異地,也是對統治中國農民的思想的歷史文化的不滿,也希望年輕的一代有新的生活。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使人與人隔膜起來、自私,走異路,機靈能幹,中年閏土則麻木,作品透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

  另一方面,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由一個美麗的女子變為一個庸俗,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畏縮。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裡紀念他的故鄉,但其實那故鄉沒有什麼可紀念,結果是過去的夢幻為現實的陽光所衝。

  這正如地上的路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裡紀念他的故鄉。”這是很好的格言,希望後輩有他們新的生活,但是深遠得多了,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我想,走的人多了。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沒有尼采式的那麼深刻,無所謂無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只剩下了悲哀,也說得很好,但其實那故鄉沒有什麼可紀念,結果是過去的夢幻為現實的陽光所衝破。原文結末雲,也便成了路。

 

  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6—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在浙江紹興府城內東廠房口,漢族。他幼年喪父,生活寒苦,就靠母親和姐姐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曾有過百來個筆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先生以筆代戈,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汝南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

  “魯迅”是其投身54運動後使用的1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1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3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餘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4書5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薰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1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1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1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餘“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1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誌《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校長)。他1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1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支援創辦《越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