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徵文> 緣於讀書,身其境也讀書徵文

緣於讀書,身其境也讀書徵文

緣於讀書,身其境也讀書徵文

  曾經的我以遊戲為樂,樂在其幼心的觸及;今日的我以讀書為樂,樂在其精神的觸及。隨著年齡的變化,我所接觸的書的種類也日益繁多。從小人書到雜文到名著,各有其樂。《蘿蔔回來了》讓我從小認識到要將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的前面;《魯濱遜漂流記》中主人公的頑強讓我勇敢面對困難;《紅樓夢》中的世俗愛情讓我感到厭惡。緣於讀書,我看清了《狐狸和樵夫》動機不純的人;緣於讀書,我理解了《飛蛾與燈焰》無端誇讚的虛偽;緣於讀書,《木蘭從軍》的“巾幗不讓鬚眉”讓我有感而發;緣於讀書,在何其芳的《預言》中聽到了一段失落和惆悵。

  緣於讀書,我躋身於古詩詞中,對古人的憂而惱。素來古人有憂其貶官,便與杜康同樂,或盡顯於文章之中。我不認為那是好事。俗說:“借酒消愁愁更愁”,為何要“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人活在世上為何要有那麼多憂事,憂升官後的官場黑暗,又憂貶官後的“環睹蕭然”。古人的心理素質就是不好,多想想升遷後的“坐享其成”,貶官後的“逍遙自在”,無官一身輕多好啊!再說要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才值得後人尊敬。如不樂在讀書,我怎能想到憂後的彩虹,讀必思,不亦樂乎。

  緣於讀書,我則為趙師秀打抱不平。“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於落燈花”,還如像韋應物去滁州感受一下“獨憐幽草潤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這樣的“野度無人舟自橫”的雅趣可不少見,但總比“閒敲棋子”好啊,或者像陶淵明一樣幻想一下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可千萬不要辜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警句。等不到朋友可多寫詩,避免趙翼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佔了上風。如不樂在讀書,我怎能知道不要虛度光陰,讀必解,不亦樂乎啊。

  緣於讀書,我為古人的友誼之情而泣。李白、蘇軾等詩人重誼可為千古流傳。王昌齡的被貶使得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的有情,可謂有憑有據,《送友人》時所表達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讓人萌生離情別緒。與其相比蘇軾的友誼更加幸福,“月色入戶”時,也不忘“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古今名人的友誼見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不樂在其中,我怎能與友和諧相處,讀必做,不亦樂乎啊!

  緣於讀書,我被作者的康橋步伐所牽舍。作者的故地重遊,康橋的一草一木都喚起他美好的回憶,一山一水都給了他無窮的遐想,隨著“輕輕的”步伐,我漸漸學會了拉住被遺忘的回憶,無論回憶的醜善,我都會把它留下來,因為我不想留下“再別康橋”的遺憾。如不樂在讀書,我怎能珍惜昨天?讀必惜,不亦樂乎!

  緣於讀書,我對世俗有了初步認識。從《安娜·卡列寧娜》的家庭婚外糾紛到《簡·愛》的`殘酷命運,從中接連不斷的曲折旅程,使我對他們那時的社會有額外的憤怒。憤怒美好的婚姻不能維持,憤怒社會的黑暗,命運的殘酷。如不樂在讀書,我單純的心怎能看到以後的路?讀必慮,不亦樂乎!

  感人至深的《茶花女》,鏗鏘的《童年》,激昂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楚的《安娜·卡列寧娜》是我遙望人生的萬花筒,在這個萬花筒裡充滿了多樣的人生。窮看多樣人生,不亦樂乎!

  為何寒風悚然,楓葉歸根,已使我不再孤獨?哦,原來我愛上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