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演講稿> 科學與人文演講稿800字

科學與人文演講稿

科學與人文演講稿800字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與人文演講稿8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與人文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為人的美好生活服務是科技的本質,並由此產生了人文。於人而言,人文是最重要的。若以刀喻生活,則人文為刀,科技做刃。無刃不為刀,而無刀何以有刃?人文科技,相輔相成,始得盛世繁華。人文是非。終不可似科技般丈量

  人文為本,故不可將科技中的一切套於其上。徜徉在科技海洋中的我們不自覺便會將科技中的丈量之法施於人文之上,想要為生活中所有的事找出一條清晰而明確的界限。而人文,有時並不像科技般可以用一寸一尺的方法丈量。例如伯夷、叔齊因周王不義,不食周地之粟,最終餓死。對於廉潔正義這條分界線,他們做到了不越雷池半步。如果以科技中精確的丈量之術來判斷,他們做得十分完美。但正如蘇秦在與燕昭王對話時所言,在個人道德上廉潔至此,他就不會不遠千里投身政治活動了。對錯交織,黑白交融,難解難分,難判難度,這便是人文。對於人文而言,各家皆可有各家的說法,各種分界線交織,故不能如科技般精確度量。

  科技做刃,終不可棄刃而為刀

  人文為本,但是沒有科技的人文終將得不到發展。就拿瑪麗·尤肯達修女提到的糧食緊缺問題來說,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長的今天,是誰在保障我們的糧食需求?是科學家。若沒有袁隆平多年科學研究的貢獻,即使全中國都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也決然不可能有今日之小康生活。溫飽問題解決了,才有文明,我們現在所談論的人文,不都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開拓出來的嗎?縱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每一次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都伴隨著人文的進步,歷史的腳步便是在科技的飛昇中邁開的。於人文而言,科技就如利刃,是開拓的先鋒。無刃不為刀,沒有科技,人文也將止步不前。

  人文與科技,終不可因相異而對立

  人文與科技相異。卻決不能因此對立。正如瑪麗·尤肯達修女與恩斯特·施圖林格博士討論的那樣,以科技研究的方式間接推動人文的發展,與以資金捐助的方式直接體現人文關懷同等重要。兩人身為各自領域的代表,思維方式跟思考角度是相異的,但正因有這兩類人的存在,才讓世界得以平衡地發展:既有人文關懷的體現。科技又不斷進步著。人文與科技兩者並存又不相互詰難,才能創出和諧的世界。

  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雖然人文與科技是相異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相異而放棄發展,只有二者一同發展,才能帶來時代的發展,才能真正帶來世界的發展。

  科學與人文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讓科技與人文共存共進”。

  當我們聽見一陣“轟隆隆”的響聲時,那是從華夏大地發射將準備突破雲霄、遨遊太空的“神舟”發出來的聲音。瞧,是什麼讓世界各國羨慕?讓世界各國嫉妒?是“鴻蒙”。夜晚,讓我們抬頭望望,那顆最閃亮的是啥?是星星嗎?不!那是來自中華民族的“墨子”與“悟空”。太陽暴躁卻有“夸父”陪伴,“月宮”清冷卻有“嫦娥”守望,嘿!嫦娥的玉兔呢?

  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雨,長成了大樹,結出了果子,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葉子、果子終究還是要歸根。科技的進步也是如此,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推動著科技的進步,而中華民族的文化也在科技的進步基礎上共存共進。

  如果說科技是一幅畫,那麼人文就是絢麗的色彩。人文賦予了科技浪漫的色彩,“神舟”意為”神奇的天河之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研製的飛船將能泛舟銀河、遨遊太空。“鴻蒙”是古人認為天地開闢之前是一團混沌的元氣,它象徵著華為作業系統的研究立足於中國傳統,具有無限生機和遠大發展前景。“悟空”“嫦娥”“墨子”“夸父”更是中華人民堅定信念,不畏艱險的代表。中國的科技,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浪漫,一種精神……

  如果說科技發展是一條長河,那麼人文就是湧動的波濤。在科技發展的長河中,人文從未有過靜息,而是科技發展的長河裡湧動,驚出駭人的波濤。例如“人類真的可以長生不老嗎?”“信仰的神靈真的存在嗎?”……,人文引領著科技的發展,科技推動人文的進步,人文為科技照亮了前方的路。

  中華有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有高山流水的琴,有敵進我退的棋,有黃河之前上來的書,有丹青妙筆的畫。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挺起的胸膛,黃河流水是中華民族沸騰的血液,黃山勁松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黃埔大橋是中華民族展開的臂膀,喜馬拉雅是中華民族的頭顱。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彰顯著他的特有的生機與浪漫。

  故宮的紅牆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光鮮,但是故宮院內的那顆千年老樹越發翠綠、光彩。做人不能忘本,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科技,也需要人文。

  當我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時,我們定的昂首挺胸,站在世界科技領域的最頂端上,自豪地吶喊一聲:“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科學與人文演講稿 篇3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人文照亮科技,科技傳播人文”。

  列寧曾經說過:“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科技發展也是如此,如果忘記了昨天的來路,那麼就很難找到明天的出路。當前中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我們牢牢記著“伴著人文來,帶著人文去”的理念。

  人文精神助推科技發展,為科技發展照亮前路。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婦孺皆知,這些神話也給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靈感,為他們指明攻關的方向。我們知道,解答一道難題不容易,但是命制一道好題更難。解題時只需要找到命題人設定的方向,而命題卻如在荊棘叢深處拓荒,在無路處開路,然後再將開出的路巧妙隱蔽起來讓我們去探索。科研方向的制定和科研課題的確立也是這樣,我國科技工作者正是在嫦娥和夸父等人文之光和追夢精神的照耀下,確立了開展外太空研究的課題。航天登月探測器取名“嫦娥”,太陽監測衛星計劃取名“夸父計劃”,可謂實至名歸,不足為奇。科技是花,人文是根,根深才能花繁;科技是體,人文是魂,體健要靠魂安。只有築牢人文底蘊的根基,科技發展才能大展雄風。

  科技發展傳播人文精神,攜人文精神走向未來。

  “墨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科學家,最早提出光沿直線傳播的觀點,並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將中國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命名“墨子號”,既是為了紀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光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體現了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華為公司”的寓意乃是中華有為,“鴻蒙”是創世之初自然界中能化育和生成萬物的元氣,以她來命名,象徵著華為作業系統集聚了自然界的元氣,具有無限生機和遠大發展前景的意思。“神舟”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寄予著中國航天人遨遊太空,泛舟銀河的美好夢想。以傳統文化命名科技發展,寓意深遠,弘揚了傳統文化,彰顯了中國特色。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每一項科技發展都是對人文精神的傳播和傳承,古老的人文精神必將搭載著科技發展之神器走向未來。

  “卻顧所來路已深,科技深處覓人文。人文若想貫古今,藉助科技才是真。”讓人文照亮科技的前路,讓科技傳播人文的光輝。科技和人文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比翼齊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科研事業必定能在“科技與人文齊飛,創新共詩意一色”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