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

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

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1

  語文教學,現在承載著無限的責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自然是不錯的,因為作為一門課程,語文不僅承擔者傳承語言文字及文章、文學知識的任務,而且擔負著文化傳承的職責。進入課改以後,一直困擾著語文老師的一個問題,就是語文教學到底教什麼,課文教學走什麼樣的路徑?這個問題明確了,我們才能進行教法的最佳化,去研究怎樣教、怎樣教得更好。

  我來學校實習,也當過學生,也跟語文老師有不少的交流,發現語文老師的語文教學理念還是蠻先進的,但在語文教學的備課和課堂教學中,難以將兩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教學中看不出多少新思維的痕跡,較多的老師還是按部就班的“以本為本”,捧著教材和同學們進行著分析,同學們一讀就懂的東西還在講,需要精雕細琢的地方並不去花大力氣,也就是說,對語文教學到底教什麼並沒有搞得十分清楚,這樣下去,教學效果自然不好,所謂人文性和工具性並舉的語文教學思想難以落到實處。

  語文教學最迫切要解決的是教什麼的問題。我以為,學生一看就懂的老師無需教,學生少動腦筋就能理解的老師稍作點撥即可,教了學生也難理解的老師不要教,學生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的問題老師也無須花太多的精力。那麼,語文教學,老師應該教什麼呢?

  備課,文字的教學解讀,一方面要正確解讀課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學情的。對學生讀不懂、讀不好的地方要有切實幫助的教學內容。高中教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首先是要讓學生讀懂,裡面那麼多典故,不讓學生搞懂,而要讓學生分析、賞析,顯然是不行的。

  背景性的材料,老師要介紹。語文教學有個通病,就是老師講得太多,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也講,把課文講得支離破碎。其實,文章的美是讀出來的,是悟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作為語文老師,即使對文字體悟得非常到位,也不能霸佔講臺,而應該教給學生一種解讀的方法和態度,讓學生去理解讀、記憶讀、熟練讀、情感讀、角色讀、演讀,給學生留下理解的空間,保留他們對文字的初始印象,保留他們對文句的好奇心,讓他們感性地接收文字現實,讓同學們多向多維地解讀課文。

  作品怎樣寫的技術,老師要點撥。語文教學中,寫什麼的問題主要應該由學生自己去搞清楚,學生也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國文學側重於感性抒情,解讀是要用心靈去領悟、探索和發現,包括體裁、結構、表現手法等,所以應該在“怎樣寫”上做文章,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諦”,提高閱讀的素養和寫作的水平。

  文字獨特的亮點,老師要提醒。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載體,都會體現其獨特的藝術慧眼,透過文字表現出來,就有許多的不同一般之處。這些,並不是學生都能充分領略的。作為老師,就是要以自己的“機心”引領著學生去品味,去汲取,讓文字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們的學生,促進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

  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老師要歸納。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學科規律是隱藏在一篇篇具體的作品之中,學生只有透過大量的閱讀,才能慢慢地領悟、不斷地積澱、漸漸地抽象,從而語文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語文的意識越來越自覺,語文的素養越來越提升,語文的水平越來越豐滿。教學中,我們要從以下一些方面漸漸地給學生一些規律的提示。

  能啟用學生學習生成的,老師要抓住。教師的教要能啟用學生的思維,教師備課時或者教學中,要把精力較多地投入到如何激發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生的學習生成上。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先生教《阿房宮賦》,將課文壓縮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空下一些關鍵詞,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後,能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填空。在這裡,學生填空的過程就是熟悉課文的過程,老師不一定追求學生所填的內容和自己的預設完全一致,關鍵是啟用學生去閱讀文字,而學生填什麼,反映的是對課文理解的差異,或者是同一種理解的不同表達,老師正好可以藉此瞭解學情,培養學生的思維。在學生填空以後,黃老師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表現這些關鍵詞的句子,引導學生考慮用一個詞可以概括的內容,課文卻用了一組句子,這是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安排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生成,學生自然能深入課文內部,而不是浮於表面,對作品獲得真切的感受。

  最近頂崗實習進入中期,各項事務都比較有條理,每天的事物工作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每天的生活單調卻充實,簡單卻忙碌,幸福快樂地這樣一天天度過。

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2

  我實習所在的學校是華師一附中。實習的基本內容包括:三部分: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調查。基本情況如下:

  1、課堂教學:完成教案數為四份,試講過多次,上課節數為十八節;

  2、班主任工作:協助原班主任管理好班上的日常工作,組織一次主題班會《理想——心中的象牙塔》;

  3、教育調查,完成一份教育調查報告。

  透過一個半月的教育實習,我得到了一次較全面的、系統的鍛鍊,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

  第一,透過實習,是我對中學的現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中學生的學習有了更為恰當的瞭解,對教師的工作有了更為真實的體驗,這些都有利於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從心理上抹去對教學的畏懼。

  第二,透過實習,使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在一次次的和老師的交流的過程中,使我的教學水平和對教學的認識提高了很多。

  第三,透過實習,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和培養祖國未來人才的責任,因而他是光榮的。每當上課時,看著臺下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無不感到一種光榮,同時也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因此,備更好的課,講更好的課,並且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是我實習的願望。

  第四,透過實習,增強了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要處理老師、學生和同組同學的關係,這給了我一個就業前的鍛鍊的機會,透過誠心、謙虛、好學、負責的態度,使我處理好了與老師、學生和同組同學的關係,在這個相處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我自身的交際與溝通能力。一節課40分鐘,這樣講下來,也鍛鍊了我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今後的工作打好基礎。

  在實習過程中,我一共上了18節課,雖然總的來說我在上課上有了很大進步,但由於經驗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疏漏的地方,尤其是在開始上課時,聲音不夠洪亮,表情肢體語言不夠豐富,有些地方講解不夠清晰,後來,在老師的指導下,使我不斷改進了以上不足。

  一個半月的教育實習雖短,卻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使我在教學認識、教學水平、教學技能以及為人處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與提高,為自身今後的參與工作打好了良好的基礎,透過實習,也增強了自信,堅定了信念!

教育專業實習心得體會3

  在這段時間裡,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了學不到的東西,也認識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感覺收益非淺,以下是我在實習期間對工作的總結以及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想談一下實習的意義。

  實習是一種對用人單位和實習生都有益的人力資源制度安排。對接受實習生的單位而言,是發展儲備人力資源的措施,可以讓其低成本、大範圍的選擇人才,培養和發現真正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為用人單位的公關手段,讓更多的社會成員(如實習生)瞭解用人單位的文化和理念,從而增強社會對該組織的認同感並贏得聲譽。

  對學生而言,實習可以使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逐步完成職業化角色的轉化,發現自己真實的潛力和興趣,以奠定良好的`事業基礎,也為自我成長豐富了閱歷,促進整個社會人才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作為一名學生,我想學習的目的不在於透過結業考試,而是為了獲取知識,獲取工作技能,換句話說,在學校學習是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透過學習保證能夠完成將來的工作,為社會作出貢獻。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會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夠以進入公司實習來作為緩衝,對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透過實習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實際需要,使得學習的目的性更明確,得到的效果也相應的更好。

  步入社會就需要了解基本禮儀,而這往往是原來作為學生不大重視的,無論是著裝還是待人接物,都應該合乎禮儀,才不會影響工作的正常進行。這就需要平時多學習,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專家請教。

  為人處事

  作為學生面對的無非是同學、老師、家長,而工作後就要面對更為複雜的關係。無論是和領導、同事還是客戶接觸,都要做到妥善處理,要多溝通,並要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換位思考,而不是隻是考慮自己的事。

  最後,我至少還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缺乏工作經驗

  因為自己缺乏經驗,很多問題而不能分清主次,還有些培訓或是學習不能找到重點,隨著實習工作的進行,我想我會逐漸積累經驗的。

  工作態度仍不夠積極

  在工作中僅僅能夠完成佈置的工作,在沒有工作任務時雖能主動要求佈置工作,但若沒有工作做時可能就會鬆懈,不能做到主動學習,這主要還是因為懶惰在作怪,在今後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沒有工作任務時主動要求佈置工作,沒有佈置工作時作到自主學習。

  我覺得實習這段時間,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會很珍惜這段經歷。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我們對這句教育的至理名言並不陌生,大致意思是說如果要教給學生一個知識,身為教師的要有比這多的知識,才能夠很好地教書育人。但仔細想來,在網際網路發展過快的今天,網路學習已經不足為奇,網際網路上的知識也遠遠比課本上的要多得多、學習的也更加方便。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需求也隨之上升,教師的這一桶水也早就難以支撐、不夠用了,那麼,我們身為教師該如何自處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應當讓自己成為一眼活泉,因為“一桶水”不加新水的話遲早有用枯竭的那一天,而活泉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並且是常用常新的。要做一眼活泉,也就要求我們時常學習來給自己多充電,透過不斷學習,來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隨時“添水”、“換水”,不要使自己的一桶水成為“陳年老水”。尤其在資訊時代知識更新迅速的今天,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於原有的一桶“陳年老水”,而應該是及時的對自己的一桶水更換更有營養價值的“優質礦泉水”和“活水”。我們要學習順應時代的變化,滿足學生的越來越廣泛的知識需求。透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地瞭解同行在思考什麼,學生在思考什麼,拓寬自己的視野,積累豐富的學識。向老教師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

  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各種各樣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止步於自己已有的知識,是不足以應對他們花樣新奇的問題和對知識抱有的好奇心,我們要不斷地學習,除了是對學生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生有涯而知無涯,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