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自傳> 《菌兒自傳》讀後感(2篇)

《菌兒自傳》讀後感

《菌兒自傳》讀後感(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菌兒自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菌兒自傳》讀後感1

  這幾天,我一直在讀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書,叫做《菌兒自傳》,它是一本專門寫給青少年的書,作者是高士其爺爺。他畢業於清華大學,曾經去過美國留學,精通四門外語,曾從師於陶行知。本書是他的代表作。

  這本書以菌兒自述的方式寫成,在高士其爺爺的筆下,菌兒們時而在呼吸道里探險,時而在腸腔裡開會,時而在空氣中漂泊,時而在水裡遊蕩。高士其爺爺以生動活潑的描寫形式,妙趣橫生的比喻向我們傳播醫學、科學和公共衛生的知識。雖說這是一本科普書,但高士其爺爺的文筆充滿了詩意。比如說這句:“靜靜的,平平的,明淨如鏡,樹影蹲在那兒,白天為太陽哥拂塵,晚上給月兒姐洗面,沒有船兒去攪它,沒有風而去動它,絕不起波紋。”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會有一首或長或短的詩歌,例如這首:“人類的肚腸,是我的天堂那兒沒有乾焦凍餓的恐慌,那兒有吃不盡的食糧。”高士其爺爺把原來讓人覺得噁心、懼怕的菌兒們描述得可愛又生動,讓我們有興致去閱讀。

  透過對《菌兒自傳》這本書的深入閱讀,我還懂得了許多知識。比如,平時我們最愛喝的酸奶,我原以為是在牛奶中加入一些酸性液體,可是看了這本書後我得知,它是透過在牛奶中加入菌兒發酵而成,這些菌兒被稱為“益生菌”,特別有利於腸道的消化和身體的健康。這本書雖然寫於四、五十年前,但現在讀來還是一點兒也不過時。好書是經典的、是永恆的!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作者讓我用如此可愛和有趣的心情來感受原來意識中認為厭惡和可怕的細菌,將我帶入神秘的微生物與細胞的世界。

  曾經我以為我能接觸到的菌就是蘑菇和乳酸菌吧,還有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細菌,總之都是大壞蛋,會讓我們生病,會讓食物腐敗,“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內有禾,十足地表現出植物中的植物。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原來,細菌是植物啊,曾經我以為微生物就應該是動物呢。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傳到現在,在生物界中,混了這幾千萬年,沒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沒有看見過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這淺淺的一句帶過,即彰顯了作為生物的細菌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地球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最近一次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在那場曠世浩劫中,約75%--80%的物種滅絕,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也在此終結,連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而菌兒卻如此悠悠閒閒的混了幾千萬年還沒被發現。

  “無情的火”這一篇章,用生動幽默的語句,讓我們瞭解了人類對細菌研究,探索,發現,認識的過程,“水國紀遊”“清水和濁水”告訴了我們水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也嘲諷了人類自己惡化水源和環境的現狀,水可以活人,也可以殺人。清水包含細菌,便是包藏禍心的假清水,於人便是假君子,多麼有哲理的話。

  作者在他23歲時因為研究病菌而導致腦部被病毒入侵,最終導致全身癱瘓,卻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幾百萬字的科普作品,還用如此生動的語言描寫給他致病的細菌。這本書讓我對微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時間的時候,我還要多去做些學習和了解。

《菌兒自傳》讀後感2

  在寒假中,我讀了《菌兒自傳》這本書。《菌兒自傳》是由中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寫成的一本科普讀物,是一部權威科學與較高文學品味的經典,是一部傳播醫學科學與公共衛生的知識,思想和精神的科普著作。

  在《菌兒自傳》裡,主人公菌兒是千千萬萬細菌中的一員,全書以菌兒自述的方式寫成。在作者筆下,菌兒時而在呼吸道里探險,時而在腔腸裡開會,時而在水國裡遊歷,把細菌對人類的危害和預防表現地淋漓盡致,全書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和妙趣橫生的比喻來向人們傳播醫學科學與公共衛生的知識思想和精神,無疑是具有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

  有意思的是,菌兒給我介紹“菌兒”名字的由來,它對我說,“我原想取名為微子,可惜中國的古人已經用過了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點大人氣,不如‘兒’字謙卑”“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貴了,太大模大樣了,不如‘兒’字來得小巧而逼真。”

  菌兒在自述中,還不忘為自己平反昭雪,它對我說,並不是所有的“菌眾”都是在跟人類作對,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會帶來疾病,只是‘菌群’中的一群野孩子不聽話,令人類陷入了深沉的苦痛,並敗壞了它菌兒的名聲。事實上,有好多菌兒都是人類的朋友。比如說,人們做酸奶就要用到菌兒中的乳酸桿菌;而做酒和麵包也需要菌兒的幫忙。所以,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菌兒。在荒郊野外,菌兒不聲不響地清除了動植物的屍體,因此贏得了“大自然的清道夫”的美譽。因此,菌兒還有不少的功績,人類不應該把它當做“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菌兒還偷偷地告訴我:“人類的肚腸,是我的天堂,在那兒,沒有乾焦凍餓的恐慌,那兒只有吃不盡的食糧。”它強調跟我說,“在平時,我和食道的老闆都能相安無事。我吃我的,它消化它的。”

  在這本書中,我還懂得了很多知識。在以前,我總是認為那些小蟲子、小甲蟲是最小的生物,但是自從讀了《菌兒自傳》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最小的生物是菌兒,就算是幾十萬掛在蒼蠅身上,那蒼蠅也不覺得重。它說道:“我那酵兒,小山芋似的身子,直徑不到5微米(1微米是千分之一毫米),體重只有0.0000098175毫克。然而算起來,他還是我族裡的大胖子。”

  菌兒喜歡到水國裡去遊歷。水,什麼水?是雨水,雨水將菌兒帶到了山洪、溪澗、河流、溝壑。水,什麼水?是雪水,將化未化的雪水,是菌兒冬眠的好地方。水,什麼水?是淺水、是山澤、是池沼,但那兒並不是菌兒的安樂家。水,什麼水?是江河的水,水裡滿載著菌兒的糧船……

  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書中處處充滿著作者高士其濃濃的愛國之情,同時也對高士其產生出由然的敬佩之情。高士其不僅是一位科普作家,同時他也是一位科學家。在他23歲時因為研究病菌而導致腦部被病毒入侵,最終導致全身癱瘓,卻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幾百萬字的科普作品,影響了無數人。他的《菌兒自傳》更是教給了我無數的科學知識,給我帶來了對科普讀物的閱讀興趣,甚至會影響到我的一生。正如冰心奶奶所說:“假如兒童文學作者是兒童精神食糧的烹調者的話,那麼高士其就是一位超級廚師。”最後,我想:一個國家要想興盛起來,就在於人們對科學的熱愛程度,在於人們對科學的不懈努力。所以,我們應該好好閱讀科普讀物,努力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