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 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

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

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

  一、讀後感的寫作要點

  要弄懂原作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絡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點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覆想,反覆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要寫出真情實感

  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千萬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二、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1

  今年暑期我看的書是“大教育”書系之一《讓教育更明亮》,此書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適合不同的讀者,既針對中小學老師,闡述現代教育理念,解決教育實踐中面臨的具體問題;又針對父母的家庭教育,用現代的教育觀念和手段,使父母成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且有效的環節。

  在《家庭的責任》一輯中,作者提出了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自覺負責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一位家長老師都應該特別重視的工作。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不自覺”的一類人,即在有人監督的時候會約束自己,一旦沒有人監督了,就由著自己的性子和喜好去行事。

  那麼從哪些途徑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在所有需要自我管理的方面,態度是最重要的。一個小學生從中高段開始就應該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我們會碰到有些孩子遇到感興趣的老師,上課就會專注,學的紮實,而碰到自己不感興趣的老師,就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成績也一塌糊塗,對於孩子自身來說是存在態度問題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既不是為了老師,也不是為了家長,而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所以學會對自己負責,端正態度尤為重要。

  此外堅持是自我管理的關鍵,認準一件事就要堅持不懈地做好,不可半途而廢,世界上最難的就是堅持,大多數的成功都源自長期不懈的努力。

  學會自我管理對於每個人都非常重要,當然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透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行為,才能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2

  1月30日,在研之樂讀書會上收到了區里老師贈與的《讓教育更明亮》一書。剛拿到這本書,一股書香味便撲面而來。書如其名,封面上,一桌,一椅,一花,一書,加上淺粉的底色,心底也不覺溫暖起來,迫不及待的想開啟它,閱讀它,再一次與作者常生龍先生邂逅最美的景緻。

  《讓教育更明亮》一書收錄了作者23篇文章,全書分為“教育的目的”、“育人的規則”、“家庭的責任”、和“資源的整合”四輯,在最後,作者常生龍先生並對此書的出版來由做了後記。諄諄園丁意,拳拳育人心,本書想要表達的是對教育本源方面的思考,書中的文字,是常生龍先生多年的教育思想所結晶。此書不僅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啟示作用,也為家長們提供了關於教育的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方法。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關乎教師,關乎家長,關乎孩子的未來。每一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應明確教育的目的,掌握育人的規律,承擔家庭的責任,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的資源,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創設厚實的文化沃土,努力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支援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初為人師,本書中的教育思想對我作用匪淺。在第一輯中,常生龍先生引用了英國著名教育家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中的名言: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而這條自我發展之路的鋪就需要良好習慣的支撐,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需要為生活而學的勇氣。如此這般方能成為合格的公民,才能走向自我發展之路,感受生命的氣息。

  在育人這條路上,好習慣的培養首當其衝。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家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含義。”一個人的成功,往往取決於他良好的習慣。習慣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絕非一朝一夕所能練就。這幾年,我一步步看著我丈夫從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的“文盲”級別跳躍到了街道里的演講主力,公文寫作高手。人們只看到他在舞臺上的光鮮,為他的文字傾倒,而我卻在他身邊被他的堅持不懈的毅力所折服。前年換到新單位,他的工作需要與文字語言打交道,他意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開始制定了長期計劃。每天早上早早起床,大聲朗讀半個小時;上班途中,聽新聞廣播半小時;每天堅持閱讀1小時並進行摘錄;半年後堅持每日寫一篇小短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痛苦到痴迷,從迷惑到通透,讀書寫作已變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讀不寫,便渾身不舒服。這種習慣的養成給他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收穫了許多榮譽和別樣幸福。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習慣是一個人反覆做一件事情之後所習得的結果。我們反覆做一件事情,直到它不再引起意識的注意,這時候我們就養成了一種習慣。習慣決定命運,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書中,常生龍先生對需要重點培養的行為習慣做了羅列: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孝敬父母,說了就一定努力去做,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認真寫字,勤於閱讀,為家長和教師的育人工作指明瞭方向。

  培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更需要鍛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啟發創造性思想。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了水的浮力定理,激動地從浴缸裡跳出來。但是,現在在教室裡傳授浮力定律時,學生卻絲毫沒有興奮感。我們現在輕而易舉得到的知識是在在前人的無數次嘗試、在前人的無數條彎路中所煉成的。填鴨式的傳授,灌輸式的硬塞,只會打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限制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我們所需要的是學取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創造發明知識,在廢寢忘食、冥思苦想中找到新學問,體驗到柳暗花明的快樂。

  初為人母,我在第二輯中學到了精煉獨到的育娃術。常生龍先生從心理學角度說明了各個年齡段孩子和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規律,提醒不懂規律盲目施教的家長和老師尊重生命成長的節奏和學習的規律,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西紅柿就是西紅柿,蘋果就是蘋果,每一個孩子都有他不同的可能性,我們的任務是順應規律,助其成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具體的階段性特徵,要養育好一個孩子,必須要把握生命的`節奏,做好三要素。第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比如0—7歲的孩子是學習慾望、生長慾望最為高漲的階段,所有的印象都會不加過濾的深深進入孩子的內心,因此,在此階段,為孩子創設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就極為重要。第二,要理解“溫暖”對孩子成長髮育的重要性。溫暖維繫生命,是孩子健康成長髮育的最基本條件。第三,要意識到每天、每週、每月和每年的生活節奏所賜予孩子的禮物。在每一個時間段裡,都要有相應的內容安排,讓其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

  讓教育更明亮讀後感3

  之所以選擇《讓教育更明亮》這本書,一是源於溫暖的題目;二是源於作者常生龍老師。此時此刻,扉頁上的幾行字映入眼簾:好的教育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讓他們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始終以健康快樂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這樣的教育,才能讓每個在其周邊的人感受到教育該有的溫度和亮度。好走心的話,暖暖的,柔柔的,甜甜的。特別是開啟目錄,再一次讀到“教育的目的”一輯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懷特海《教育的目的》)。”是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前幾天,一個因與孩子交流不暢的母親給我發信息求助,我能體會到另一端母親的焦急與無奈,乃至崩潰,但我又深知心理諮詢不是萬能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母親說,女兒12歲了,正讀七年級,一個簡單甚至幼稚至極的人,特別愛打抱不平,能為朋友兩肋插刀。估計分班時就對班主任有點成見,入班後又不時與老師對著幹,所以上學期老師好像打了她一下。因為母親也是教師,所以站在教師的立場與孩子溝通,說老師都是為了學生好。我想,家長就是家長,應該與孩子共情,讓孩子發洩一下,最後再巧妙化解師生恩怨。雖然,當時也偃旗息鼓,但孩子心裡的疙瘩並未解開,所以敏感而脆弱的心總是在受傷。

  老師說,孩子的原因主要源於家庭,父愛的缺失,或者父母非融洽的婚姻關係造就了一個敏感多疑的孩子,她總是用另類的眼光審視周圍的世界,思維有點偏激,對於學習管理不能做到遵規守紀。

  孩子說,她不想待在學校,哭了很多天了,想不開,光想回家。總感覺班主任有些不講道理,處理學生問題不妥,還經常出言不遜,不能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對看課外書的學生不僅當著全班的面念檢討,還把書一頁一頁撕掉……自己是個情緒寫在臉上的人,時間長了便有人說我脾氣大,陰晴不定,不好相處,所以沒有幾個朋友。因為朋友打抱不平, 我就成了老師口中的那個攪了一鍋粥的“老鼠屎”了。由於提了一次意見,竟成了老師眼中“事多”的壞學生,加上爭辯了幾句,竟然遭打,我簡直受夠了。

  傾聽,反思,心情特沉重,只想說作為教師,亦或父母,給孩子無限可能。想起葉瀾也曾說過——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覺。教是內容,育是目的。教育就是要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身在學校,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的善意,能抬起頭來說話,能在與老師的溝通中感受到他比自己想象得更優秀,有能力做最好的自己。

  作為教師,我們做好我們能做的事情,不戴有色眼鏡審視每一個學生,生亦如此 。

  是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出生環境、天性稟斌、興趣等都不相同,但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都是在不斷生長的。不把個性當“缺點”,眼中有差異,心中無優劣。如果我們總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去要求孩子,教育無疑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