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精選12篇)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

  一、工作總結的分類

  ①按範圍分,有班組總結、單位總結、行業總結、地區總結等。

  ②按內容分,有工作總結、教學總結、學習總結、科研總結、思想總結、專案總結等。

  ③按時間分,有月份總結、季度總結、半年總結、年度總結、一年以上的時期總結等。

  ④按性質分,有全面總結、專題總結等。

  二、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精選12篇)

  總結是對自身社會實踐進行回顧的產物,它以自身工作實踐為材料,採用的是第一人稱寫法,其中的成績、做法、經驗、教訓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裡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點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徹;其四,學生活動不夠。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散文語言。如何讀,要課前設計好,面要廣、要意義。

  第三,抒情散文教學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樣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寫,中學語文老師不是大學教授不必要那麼深奧,要講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於表面毫無啟發。

  第四,教學要設計亮點和高潮,教學要有波瀾,有餘味。

  第五,教學要選好突破口,設計好有價值的提問。

  第六,散文教學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捨。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課時可以從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定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採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麼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第八,第二課時重點欣賞描寫部分透過誦讀來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寫技巧。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闢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並且把回憶江南採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瞭解方面,我採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節,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後的對應和對比關係,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節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節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範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後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於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認的美文,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必修2第一單元第一課,可見其重要性。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對於後續的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結合單元的學習目標,我將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

  2、理清作者的行蹤並從中瞭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3、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文章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設計如下:

  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後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的誦讀(齊讀、自讀、默讀),體會這篇文章的情趣美、語言美、畫面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文的匯入我是這樣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荷塘風光)面對這樣一面荷塘,我國著名詩人楊萬里感嘆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讚歎了荷花的嬌美。而周敦頤則發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感嘆,讚美了荷花的高潔的品質。同樣一片風光,在不同人的眼裡風光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朱自清先生的腳步,一起去看看在作者的眼裡,這一片荷塘又有怎樣的景緻。結合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詩句的匯入,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先播放朗讀帶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調。

  二、讓學生帶著“作者的遊蹤是怎樣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

  三、結合作者的遊蹤,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師生共同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學生概括文章觀荷塘部分描繪了哪三個畫面。

  五、重點分析觀荷塘部分的“月光下的荷塘”的畫面,品味語言美及畫面美。

  六、總結全文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如下幾個問題:

  1、課堂時間較緊張,學生未能充分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2、學生朗讀不足,未能充分體會畫面美

  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把觀荷塘部分的分析放到第二課時中,把剩下來的時間進行誦讀,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把握作者的不同情感進行誦讀,從而體會文章的情趣美及畫面美。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4

  《荷塘月色》歷來被人們認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揚娜拉》中那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能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讀。做到以情感人,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但如果毫無技巧,一味的朗讀,效果也是甚微的。那麼,如何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一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朗讀氛圍。

  1、透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我在講授這篇文章時,一開始就向學生說明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讀,然後透過聽錄音,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時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課文後,模仿錄音大家齊讀,教師作適當的點評,但不管學生朗讀得如何,教師在某種程度上都應該給予肯定,給學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設計導語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準確生動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如:在講授《荷塘月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來有許多優秀的散文家,他們有自己飽蘸深情的筆,寫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篇章,在名家們的筆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靈性。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這一點。

  二、重視教師的範讀。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科學的指導和示範的影響,其中範讀就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相當的影響力。老師如能經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範讀,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從而不斷提高讀書的興趣。

  三、對個別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

  在整體朗讀課文之後,分析重點自然節時可抽幾位學生讀,然後先讓同學發表意見,好在哪裡,不足在哪裡。其次教師歸納、總結,再次講明朗讀時掌握的技巧。同時,抽取的幾位學生可先挑選一下,有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較差的學生,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的過程,促使學生更好地朗讀。

  其實,優美的朗讀,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個性化,而且它會像一股清泉流淌學生稚嫩的心田,誘發學生情感的波瀾。

  除此之外,我認為這篇文章要講的內容非常多,應該有一個取捨,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於把握重點,讓學生體會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兩節,從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寫一個月字,卻能夠盡得月之風姿說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5

  《荷塘月色》是篇詩化般的散文,其語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從鑑賞語言著手來賞析這篇課文,對語言的鑑賞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剛好看到孫玉老師曾經也對《荷塘月色》的語言進行賞析過,所以就有借鑑,最後定下來。

  自上課以來也有近兩個月了,一直接受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今用新課程標準來給學生上課,雖然有努力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這次“先鋒杯”卓越課堂“小組成效度”專題賽課活動中,在眾多老師的評價中,各種問題都突顯出來。以前沒人聽課,發現不了問題,如今,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才發現,原來問題很多。下面我就說說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心理的緊張。平時面對學生倒也沒有緊張心理,但是面對後面坐著的一排聽課老師,突然就感覺心快跳到嗓子眼來了,喉嚨發乾,就怕說錯了什麼。慢慢的也平復下來,跟著自己的思維來。由此,不得不說,教師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好。

  其次,新課改雖然是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但也是對教師的自身素養的更高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生掌握到的基礎上,拔高他們的高度,而不是說完全讓學生學,教師不需要參與其中。這也是對教師素養的更高要求:讓學生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這節課上,我應該給學生一些明確的意見,不能說只是讓學生展示。

  最後就是,各個評價環節要落到實處。在這節課上,小組互評和最後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完成得不是很好。

  問題很多,要學習改進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要注重對自身語文素養的培養,做一個合格的,新型的教師。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6

  《荷塘月色》的第一節課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脈絡,並找出作者的情感線索,疏通文意。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而第二課時,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如何寫“寫景狀物散文”,重點研讀第四、五自然段,讓學生學會運用“修辭”和“練字”進行寫景狀物。

  課堂上結合學案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最後的當堂訓練“以月色下的張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為話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寫性文字”,卻不能完成,於是,將其作為課後作業,在第三節課的時候,我讓小組先自我選拔,每組選出1—3篇相對較好的,並一起幫助改正,然後再講臺上給大家展示,這堂課讓我感覺挺滿意的,發現了學生們不一樣的一面,雖然學生們的文字並不是那麼完美,還需要打磨,但是,我看到了我上節課的影子,我知道上節課已經在學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並且學生已經開始嘗試著學習怎樣去寫,我給予了朗讀的同學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過如此,今天大家寫的片段都很好,這說明只要大家認真去寫,並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沒準那一天我們班的那位同學會成為一名作家,到時別忘了送老師一本書啊?”我所說的話是由衷的,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很大的,關鍵看你去不去開發它。

  在這裡,留下你們的痕跡,希望你們將來能走的更遠。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7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

  直接抒情的語句在文中不多,學生找出來後也很難把握作者的情感,故轉而去尋找體會文中作者描寫環境的語句、語段,鑑賞作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運用涵泳法,讓學生個別朗讀、分組朗讀、集體朗讀,對作品進行整體的反覆感受和體味。在瞭解作者抒發的情感後,注意朗讀的指導,語音高低、舒緩、急促、長短的把握。尤其是在對4、5、6三段的朗讀指導後,學生可以做到聲情並茂,閱讀感受、體驗品味後學生可以領略視覺美、音韻美、情理美。

  疊詞,在文中的運用巧妙之處,學生比較難理解。透過反覆朗讀,可以領略音韻美,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寫在黑板上,教師進行點撥。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在老師的點撥下,對疊詞的作用有深入地瞭解和感悟,為《聽聽那冷雨》一文疊詞的妙處就迎刃而解了。

  基於學生基礎較差,可在整體背誦4、5、6三段的前提下,再開始本文的教學。

  儘管學生基礎不好,但是大部分同學在熟悉課文、查詢資料、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對文字的解讀深度不斷加深,故教師無需擔憂課堂的冷場。個別學生的表現非常積極,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文字的解讀,達到了在閱讀文字中學生自覺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8

  《荷塘月色》在我的文學記憶裡,一直佔有重要位置。以余光中先生為代表的不少評論家,曾先後撰文否定其文學價值,涉及結構安排、意象取納、言語敘述等。他們的評論,不乏合理的成分。但我想,就語文教學而言,若將頗具爭議的文字視為文學解剖的“標本”,那《荷塘月色》依然是難得的“好標本”。文章寫於1927年7月,其時正逢政治跌宕、文化嬗變、精神重塑的轉折期。這篇短小的散文,不僅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也映照出一代自由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和靈魂光澤,加之作品在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擁有的特定氣質,這就使“她”具有了多元解讀的空間。基於以上認識,我選擇《荷塘月色》作為展示課的教學文字,併為此做了一些準備。

  準備之一,蒐集文獻並研讀了其中部分代表性文章。我在百度和知網上閱讀了二十多篇不同角度的論述文章,包括一篇長達81頁的論文《〈荷塘月色〉閱讀史》,以瞭解這一作品的既有研究成果。不同文章的不同觀點在大腦中碰撞,而我有選擇地加以確認,意在沉澱為“我”的立場、“我”的觀點、“我”的方法,並希望能在教學中把握住分寸,防止言說不清或詮釋失度。

  準備之二,反覆讀課文,力求在理解上有突破。在讀的過程中,我將文獻解說與個人解讀結合起來,予以參照、互證或否定。譬如首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歸結起來,有“政治說”“倫理說”“愛慾說”等等。儘管這些觀點似成定論,被不同的讀者理解、認同並接受,但我不願意照搬——我想用“否定”的方式獲取新的解讀。權將敘寫主體看作即時狀態下的“人”,不做無憑據、想當然的原因探溯。此句無非朱自清先生真實情境下的心境寫照,為革命也罷,為親情也罷,為“力比多”也罷,為王國維去世也罷,為日子平淡無奇也罷——不管如何,這幾天他心裡很不安定、很不平靜——這,都是“真”的,是作者即時的、真實的心理狀態。推及其它類似字詞句段的解讀,我始終懷有一個念頭,即首先“解構”掉被廣泛接受的定論。

  準備之三,在否定與顛覆之後,期望“重構”。將“重構”願景化為現實,根基仍是對文字的個性化解讀。《荷塘月色》,讀者數以億計,論述充棟,想獲得異於他人的收穫,實在艱難。為此,我反覆揣摩,梳理出以下三個方面:

  關於作者。平面、縱向、綜合地的介紹作者,系通常之舉,但弊端是面面俱到,在學生認知結構中終會淪為概念化物件。於是,我想選擇一個“截面”,即從姓、名、字、號的角度去認識作者,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文化資訊,同時掌握一種“知人論世”的新方式。關於主題。我摒棄了“政治說”“倫理說”諸類,將敘寫主體理解為具有現實質感、人文意識和靈魂生活的獨一無二的個體。此個體既有鮮活的生命氣息,又有莫名的憂愁情緒;既有對自然美景的本性向往,又有距離適當的審美觀照;既有魂追千里的靈魂優遊,又有隨水飄轉的現實返航。換言之,作者既是“個人”,又是我們“每個人”。

  關於詮釋路徑。我指望PPT能助力實現所謂的終極目標,即讓學生走向我所搭建的“主題之塔”。在PPT後半部分,我展示了三幀內容。一幀是“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兩個“忽然想起”,分別引領了文中的“審美世界”和“靈魂世界”,與首尾的“現實世界”連成一片,全文便理解為“個人”心靈生活映象的漸次切換,最後仍回到現實原點。這是從內容上來說的。二是感知行文思路。“路”和“船”是同而有異的象徵物,是連綴不同世界的物理性橋樑和精神性通道,折射出朱自清先生時而幽曲時而通明的心緒變化。三是感受畫面層次變化。拈出“屋子→院子→荷塘→湖塘→南塘→院子→屋子”,引導學生感知由“閉合→半敞開→敞開→半敞開→閉合”的場景特徵;就色彩而言,能體現“暗→灰→明→灰→暗”的漸次過渡。這正是朱自清先生在“剎那主義”觀念支配下,傾慕逍遙、獨享自由之靈魂的外化。色彩上,自然顯出獨有的清和、明麗、鮮亮。可惜這三幀展示後,我未能恰當地啟發與誘導,解說時匆匆忙忙,到學生那裡,便糅成了一團混沌難解的粘膠。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可以說,這堂課是我課堂教學中的一次敗筆。歸結起來,以下教訓值得吸取:

  一、檢閱文獻,不能一味貪多求全。要在重要資料中汲取有價值部分,並以平常心加以整合、消化和吸收。刻意摒棄定論,貌似有創新訴求,卻抽取了科學性與合理性的底座,對他人成果的漠視,實為不明智、不足取。

  二、閱讀文字,不能一味求異求深。文字的規定性是對讀者的有效約束,融入過多自我的東西,會陷入自以為是或迷於自說自話。深,須有“深”的依據,注重引導,循序漸進,將事理講明;異,得有“異”的支點,應反覆審視,判別其價值,不能將學生思維引向“牛角尖”。

  三、課堂設計,心裡要永遠裝著學生。我過高估計了學生的預習能力,佈置了自認為具有學法指導意義的作業,結果未愜人意。在安排教學環節時,基本以我為主,過於程式化,無清風徐來的從容。

  四、面對意外,要錘鍛及時調整的能力。我長期不使用多媒體教學,只靠課本和講義過日子,以至展示課上兩次出岔,節奏被徹底打亂——當時想,是拋開PPT上一堂傳統課呢,還是按既定設計走?彷徨之際,時間一點點流失。對這些,課前應有充分估計;平時教學,多探尋各種方法,多錘鍛應對能力。

  學習未能真正發生,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也是今後常以自照的鏡鑑。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裡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並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鑑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

  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於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於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迴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嫋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後與之前對照,有什麼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並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鑑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並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於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10

  在二中上課不好上,語文課更是難上難。這裡臥虎藏龍,新銳的,資深的,經賽的,得獎的,新星的,特級的,立說的,著書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大師雲集。

  吳忌特級曾當著師孃的面對我說,某某老師你就是捏著他一邊嘴,他也能講一節好課。無非是叮囑我,要好好教書,虛心請教。徐芳松副校長曾正告我,你要好好上課。我至今都沒揣摩清楚,這好好到底要怎麼好好法,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周才虎副局長曾在他辦公室裡接待我時說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坐針氈,大概就是這種滋味。

  此次執教公開課,原是學校語文大組組長周火明先生期初的教研安排。只是因為學校迎接辦學水平評估、申辦市級示範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馬進場,我站到講臺上,張偉中副校長輕聲告訴我,一會有電視臺來攝像。瞬間,我還真那麼一點兒緊張。從小到大,從教二十餘年,還真沒有以主角身份親身體驗過電視攝像,何況還是公開課上,怕講不好,留下話柄,留下罵名。

  真沒想到二中不僅暫時接納了我這個人,學校領導對我這樣一個新人,一個普通老師,對一堂組內常規公開課,還如此高度重視。三個校長全部到場,教務處、教研處、團委、工會一併進駐,學校領導對一線教師,對一線教學,對教育教學教研之重視可見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輕心。好在一正式上課,滿腦子只有教材、學生、教學了,其他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也許同樣因為電視攝像的影響,還有其他領導和老師們來聽課,特別是吳特隨時抓拍,同學們多少有些拘謹,不如平時放得那麼開。課後,班長劉冰琴還在109班教室對我說,同學們覺得沒有表現好,不如平時來得有激情,愧對了老沈。但評課時還是有老師認為,同學們敢講能講。

  因為事先設定的問題過於細碎吧,有的問題略了。從臨場情況來看,有的問題也真不需要講,不需要多講。總的時間大約多餘一分鐘,結果這一分鐘沒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學們閱讀事先分發的美文賞讀材料,當堂也閱讀不了,更談不上完成延伸鑑賞。實際上不痛不癢。要麼乾脆讓同學們課後去處理,要麼擠壓前面的環節,騰出時間當堂處理更好。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設定上,大多數老師對“剝開來看,拆開來看”那點持有異議,吳特更是直接說,重新表述,或乾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讀,品味語言。這樣真的更明確,集中,可操作,見實效些。我們桐城的朱光潛先生曾在《咬文嚼字》裡說:“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我還要對教學設計再斟酌,之所以遲遲沒有按吳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為再設計。吳特很勤很忙,見他一次不容易,原來的設計沒有向他討教到十足。

  我原想透過欣賞作者“剝開來看,拆開來看”的技巧,也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可能因為時間緊,沒很好地落實到位。看來放到上一課時,可能還相對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來也就只點到為止,大家好明白。而應把重點放在語言品味上,正好吳特所言,乾脆就來個美文美讀。

  自我感覺,“搶”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老怕問題處理不了——問題本來就沒有足夠精選,致使教師操控太多,結果學生沒有像平時上課那樣,就某個具體問題充分地展開探討。徐芳松副校長說,課堂生成上有先入為主的傾向,這還是很委婉的說法。實際上我的課堂牽引太多。現在想來,遠沒達到吳特所強調的充分放手,逼學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進入問題,跳出問題的理想境界。吳特總是給我真誠的關懷,切實的指導,有時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恰如庖丁解牛,關鍵處一刀下來,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雜,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陳信懷先生第一次來校視導的時候曾叮囑我,一定要給吳特打好雜。話裡話夠我回味。

  感謝吳雪姣同學在談比喻句時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那個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時提到這個句子,可能我在賞析通感這一重點時把這個句子給忘了。幸虧她及時提出來。於是我適時播放另一個版本的錄音,也就是刪了那句比喻句的,對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此時的喜悅之情很有幫助。可惜沒能像張健教師所說,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比較鑑賞的機會。從寫作上說,某個點怎樣做到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是一個例項。晚上回家說給自家孩子聽,她還很擔心,就那麼巧,人家會不會覺得她是個託。天地良心,真沒有“託”。吳特曾告誡我,要表現的東西,一定要用蓋子蓋起來,嚴實了,到時才撕開,給你一個新鮮。我真敬佩這孩子,怎麼就悟到了那個問題的呢,敏銳。

  感謝張健老師就此還提到“鬼”句所表現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憂愁的問題。根據張老師的提示,這個地方我還真沒處理好,我原本就沒想到要往憂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風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悅上引。其實淡淡的喜悅之中有淡淡的憂愁,全文整體上還是淡淡的憂愁為主。這是整體感知的問題,說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我一時怎麼就沒想到呢。本文就因“這幾天心裡彼不寧靜”而起,“到底惦著江南”看似喜悅,實還憂愁呀。不是現在有憂愁,何以要“惦著江南”呢,人是缺失什麼就惦記什麼呀。“到底”惦著江南,那有多少心路歷程要走過。

  有幾個老師說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師說,從沒用一節課來品讀《荷塘月色》,是不是說我光講語言太孤立,太單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長說,這篇文章語言美,情感更美;還說真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想的。看來他們都跟張健老師一樣,注意到我的情感賞析有欠缺,只是沒有明白講出來罷了。語言根本還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以後還真要在課文的整體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課文,如有機會還想試試看。可以是多課時,也可能是一課時處理完。周才虎副局長曾在程集教研會上對市局陳信懷先生說,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一個驚喜。誰不願意呢?但願學生給我以更多的驚喜。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11

  如何上好朗讀課是我們這一學期探討和踐行的微課題,很榮幸胡主任給我執教朗讀課的機會。如何定位朗讀課,語文朗讀課和語文閱讀課有何區別?如何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情境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這些始終是我不斷思考的問題。

  我之所以選擇《荷塘月色》作為自己的朗讀教學試水課,是因為根據教學進度,我們正好進行到散文單元教學,《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名篇,語言優美,特別適合朗讀。之前曾經上過詩歌朗讀課,詩歌朗讀情感充沛、熱烈,或慷慨激昂,如《將進酒》;或委婉哀怨,如《聲聲慢》。而《荷塘月色》悲喜的情感起伏不大,偏於舒緩、低沉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情感該如何拿捏?學生把握起來實有難度。

  為此我大膽嘗試,在前兩課時已理清了文章思路且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礎上,把朗讀教學放在第三課時進行“美讀”展示,這樣是更利於誦讀?事實證明這樣設定的效果還是不錯的。課後,大家對我的課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收穫頗多:

  一、關於朗讀指導

  在學習《荷塘月色》之後,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感覺朗讀能喚醒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朗讀更能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學生能夠在情感朗讀中進入情境、感受到美。因此,在教學時,著力指導朗讀至關重要:一要把握好朗讀的語速、節奏、重音、停連、語氣、語調、音高的強弱的變化等;二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或喜或悲,或慷慨激昂或舒緩低沉……為此,我著實了下了一番功夫,課前對課文的每句話仔細琢磨、推敲;對每一位誦讀學生進行指導、點評。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曲曲折折”是說荷塘的總體形狀是不規則的,“田田”是形容荷葉相連、一望無際、充滿視野,“亭亭”是形容荷花高而美的情態,這些疊詞需要強調、重讀,要讀得稍慢,適當拖音。又如:“J層層的葉子中間,J零星的點綴些白花,J有嫋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讀“葉子”句時,重在反映它高而美的特點,不要把感情處理得太濃。讀“花”時感情色彩開始加重,“羞澀”一詞應極力反映出情態。由於句子形式比較整齊,要讀得靈活些,有適當的變化,“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朗讀時可用升調,語速稍快,“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要用降調,語速變緩,變輕,變柔,讀出美感。還有一些對比比較明顯的句子,比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的”。前一句讀時要控制音量,要低、弱,讀出陰森感;後者讀時聲音要變高,變強,讀出欣喜感。另外文中還有很多動詞用得絕佳,需要重讀、強調,比如“畫”、“瀉”、“籠”等,總之,像這樣一篇美文,朗讀時值得我們仔細推敲、認真揣摩,如此方能讀出味道,讀出美感。令人欣慰的是經過我的指導和學生的刻苦練習,學生進步很快,大多數都讀得不錯,我也得到了些許的安慰。

  二、關於朗讀效果

  指導學生朗讀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荷塘月色》這樣優美的文章,學生充滿情感地美讀,讀中感受美,彷彿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景,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審美體驗啊!我常常問學生:“你讀得投入嗎?你感覺到美了嗎?你享受其中了嗎?”所以,我認為只要學生讀出情感了,能夠在朗讀中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精妙,感受到美,並且享受其中,這就達到了朗讀的目標。哪怕是個別的句子讀得並不是很好,我們也不必求全責備,以免打消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當然,正確引導是關鍵。

  三、要注意的問題:

  1、朗讀目標要明確具體。初讀、品讀、美讀,每一個朗讀層次的要求都不一樣,要具體、可操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確朗讀目標,有層次感,不急於求成,一開始就要求美讀,要循序漸進;具體到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目標具體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知道該做什麼,達到什麼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課堂高效。

  2、朗讀形式可多樣化。這一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小組推薦朗讀的形式,如小組齊讀、全班朗讀、模讀、跟讀、比賽讀……今後的朗讀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文章的特點,我會進一步嘗試多種朗讀形式,力爭讓更多的學生都能獲得朗讀的機會。

  3、關於聽讀:課堂時間有限,展示朗讀的同學有限,有一部分同學只是聽讀,如何讓這一部分學生集中注意力,指導學生有效聽讀,從聽讀中獲得審美體驗,在聽讀前明確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是我思考和下一步努力的目標。

  總之,我認為朗讀能激發學生的情趣,培養學生的語感,鍛鍊學生的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朗讀對學生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今後,我會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朗讀機會,與學生一起在朗讀中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心靈,與他們一起同歌同悲,同喜同怒。讓朗讀永駐語文課堂吧!

  荷塘月色課堂教學總結1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於1927年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於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並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捨,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採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學生透過對精彩文段的反覆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範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透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彙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採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範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於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範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後共同評論其優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裡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嫋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麼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嫋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鍊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透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透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