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關於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 關於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通用20篇)

關於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

關於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 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通用20篇),歡迎鑑賞!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德委員長對自己的女兒同樣是嚴格要求。他的女兒朱敏,一九五三年從莫斯科師範大學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北京師範大學工作。開始她和父親住在一起,朱德委員長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職工宿舍去,並給她講這個方面的道理:“你們住在我這裡,對你們沒有什麼好處,會使你們脫離群眾,滋長優越感。

  你們不能靠父母過日子,要自力更生,學會獨立生活,要和群眾在一起,要能夠吃苦。不能吃苦,總有依賴思想,就會變。”後來,朱敏懷孕分娩,生了第一個孩子,產假剛滿,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他對女兒說:“我們都是搞社會主義革命的,也要互相幫助嘛。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這裡,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記。”並一再叮囑說:“你去上班後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眾打成一片。”有時朱敏想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委員長知道了,很不高興地批評女兒不聽話,不安心工作。朱敏只得遵照父親的囑咐,在學校裡安心工作。每逢節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2

  梁啟超教子有方梁氏一族擁有非常優秀的家教和家風,造就出了梁啟超。梁啟超先生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第一人”,是近現代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長。梁啟超一生養育了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

  他給孩子們的家書中,毫不掩飾自己的愛,在幫助他們確定學習方向,指導他們做學問的同時,又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願。梁啟超教育子女可以歸納為六個字:意育、智育、情育。可以說他和子女的相處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3

  豐子愷教育之道豐了愷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翻譯家、美術音樂教育理論家,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中國現代漫畫鼻祖”,他的作品詩意清雅,很有哲理性。喜歡漫畫的人,想必對豐子愷一定很熟悉。

  關於豐子愷好家風的小故事,你知道多少呢?豐子愷作為我國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有心得。他常常在生活中一些很小的細節上,言傳身教,給予子女最溫馨的教育。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常和子女們一起玩耍,隨時糾正他們的不良習慣和小錯誤,而他也從孩子們的嬉戲中,得到了許多創作靈感。可以說豐子愷對於子女們的細節教育,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借鑑的。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4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後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瞭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瞭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瞭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5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鑑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6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多忙,最少隔個把月要來一封信,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公也沒忘誇一誇女婿、兒媳。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7

  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8

  胡適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個子女,女兒五歲時夭折,長子胡祖望、小兒子胡思杜圍繞在江冬秀身邊,胡適忙於公務,無暇顧及。江冬秀雖然出身官宦之家,但僅讀了幾年私塾,又酷愛打牌,對於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責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適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愛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適給胡祖望寫信,希望鍛鍊他過獨立、合群、用功讀書的生活,其中說: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這時,胡祖望十歲,離開父母,獨自在外上學,父親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會感到壓力山大。次年,胡適即大失所望,接到學校發來的成績欠佳的報告單,怒道: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最終,胡祖望雖然上過大學,但遠未達到胡適對他的期望;胡思杜讀了兩所大學都未能畢業,卻染上了不少壞習氣。晚年,胡適對秘書說:娶太太,一定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別的方面有缺點,但對子女一定會好好管理教養的。母親有耐心,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親的沒有耐心的關係。可謂沉痛之語,意味深長。

  在給江冬秀的信中,胡適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點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9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大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0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捱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錢鍾書。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錢鍾書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1

  馮玉祥將軍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許講派頭、擺闊氣,就是對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也提倡“平民化”。1947年中秋節,馮玉祥夫婦鄭重地對女兒馮理達及其男友羅元錚說:“今天是中秋佳節團圓日,你們就結婚吧!”這天,他們四人正乘一輛舊式小汽車外出。途中,汽車停在公路旁,“婚禮”開始了。沒有洗禮,沒有潔白的婚紗,沒有瑰麗的花冠,更沒有優美的婚禮進行曲。當遠處的教堂傳來深沉渾厚的鐘聲時。他們拉了過路的一對美國青年充當證婚人,馮將軍親自為女兒女婿拍了“結婚照”。之後,他們又繼續開車上路了。當夜,馮將軍送給新人的唯一禮物是一副對聯:“民主新伴侶,自由兩先鋒。”這便是當時聞名中外的馮玉祥將軍的幹金小姐的婚禮!這種平民化的生活。不但沒有損害他的臉面,反而贏得了世人的尊敬,更為重要的是,這使他的子女走上了成材之路。

  二兒子馮武國在國外留學,畢業回國後,他就急忙趕到山西汾陽去見父親。那天,馮武國身穿西裝,腳蹬皮鞋,滿面笑容地來到父親馮玉祥面前。馮玉祥坐著不動,把二兒子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後,說:“你真的學好了嗎?”馮武國回答說:“嗯。”馮玉祥一下子站了起來,指著馮武國說:“早呢,你這是耗子坐秤盤———自稱自大!”馮武國聽後,漲紅了臉說:“爸爸,我有什麼不是,請您指點。”馮玉祥說:“你看你這身著裝,再看看我們的窮苦大眾。”停了停,馮玉祥又語重心長地對馮武國說:“兒啊,你要脫下西裝、皮鞋,到牛棚裡去燻一下,聞聞牛屎味,才能知五穀香呀!”馮武國聽後,立即脫下了西裝、皮鞋,換上了大青布便裝,穿上了布鞋。

  後來,馮武國率隊抗日,英勇作戰,以身殉國,不負馮將軍的教誨。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2

  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拿了一隻青胡桃,請他姐姐幫忙剝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沒有剝下皮,就生氣地走開了。

  一會兒後,家裡的女傭過來,知道司馬光想吃胡桃,就舀來一碗開水,把青胡桃放進水裡。胡桃經開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剝下來了。司馬光的姐姐從裡屋出來,看見他在吃胡桃,就問胡桃皮是誰剝的。司馬光說:“當然是我剝的,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

  正在這時,司馬光的父親走進屋來,狠狠地訓斥說:“你這孩子,怎麼能說謊話!”原來,女傭替司馬光剝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親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

  司馬光知道自己錯了,馬上低下了頭。從此,他牢記父親的教誨,老老實實做人,再也不撒謊了。也不敢再說大話了。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3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4

  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5

  曾子殺豬《曾子殺豬》是出自書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上的一個關於歷史經典家風故事,成為言傳身教的典範。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曾子的妻子有一次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當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說到只不過是開玩笑的話。曾子卻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你這次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後就會再不信任你。說完這句話,曾子就把豬殺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6

  諸葛亮《誠子書》千古第一良相諸葛亮,以才智多謀著稱於世。其實他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品格高尚、學識淵博的父親。他臨終前曾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名為《誠子書》,他對兒子的殷殷教海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這封家書簡練嚴謹,充滿智慧,句句經典,堪稱家訓中的經典之作。《誠子書》可以說是濃縮著諸葛亮一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處世思想,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7

  陸游《放翁家訓》。提起陸游,我們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他留給後世無數經典的詩詞,抑或他的愛國情懷,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陸游在教育子女上,也頗有心得。陸游寫過上百首教育子女的詩詞,時常告誠子女要於國有用,於家盡責,於義無暇,於德不虧。

  同時他深知,言傳不如身教,他嚴於律己,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陸游在四十多歲時寫下第一則家訓一直到八十餘歲,經過多次修改補充,完成了26則《放翁家訓》。他以至誠的慈父之心,諄諄教誨,傳給子孫修身處世等方面的道理。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8

  《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最著名的人物,在完善儒家的學說方面,孟子貢獻非常的大,但是孟子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非常的熱愛學習,這都歸功於他的母親逐步教化的結果。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認為這個地方依舊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這回孟子學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於是孟母安下心來,認為這才是孩子該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這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給孩子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不惜三次遷居,這才成就了曠世大儒。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19

  曾國藩家訓古今名人家風家訓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曾國藩家訓的故事。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是社會公眾一致認可並極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鬆過。

  曾國藩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還強調“和以治家”,更是以此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絲不苟的言傳身教。最讓人熟知的便是曾國藩的家書,其家教、家訓基本都體現在他寫的家書中。他前後寫了一千餘封家書,事無鉅細,諄諄教海,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他獨特且樸實的治家育人理念。

  他對家人的教育與訓誠讓他的家族受益匪淺,後人都十分贊堂他的治家方略,直到現在,眾多家庭仍然在學習與踐行他的家訓。

  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20

  祖昌教孫南北朝時期的祖昌,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階官員。他的孫子不愛讀書,常常被望子成龍的兒子祖朔之罵。因長期被罵,孫子越來越討厭讀書。祖昌覺得兒子的教育方法不對,告誠兒子說到“他讀書不行,說不定幹別的事靈巧。

  做大人的,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誘導。"之後,祖昌常常把孫子帶去工程現場。孫兒對大山大河、田野村莊和各種建築,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對於天文學知識,特別喜歡。於是,祖昌帶著孫子拜訪了天文學家何承天,學習了很多天文知識。

  這個孩子後來的成就大大超過了祖輩和父輩,他就是祖沖之。這則家風故事說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師和家長)應該循循善誘,把孩子的興趣引匯出來,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