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精選7篇)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

  一、《榜樣6》簡介

  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營造崇尚先進、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榜樣6》推出了8個榜樣:“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七一勳章”獲得者廷·巴特爾、魏德友、黃大發、張桂梅,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孫金娣,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陳定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獲得者三沙市七連嶼黨工委。

  二、《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精選7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1

  我觀看了《榜樣6》專題直播節目,裡面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感觸頗深,廷·巴特爾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父親的支援與認可,呈現出了一個家庭對於祖國責任感的一個傳承。身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們要以榜樣為奮鬥方向,樹立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奮鬥,奮勇上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2

  一滴水可以折射奪目的陽光,一位邊疆牧民可以反映我們這個英雄輩出的新時代。日前,“草原之子”廷·巴特爾獲得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勳章”的畫面刷爆了錫林郭勒大草原的朋友圈,一次次激勵著我們,在心中燃起了濃濃的欽佩之情。他的一言一行一事,都閃耀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質和崇高精神: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值得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崇敬與學習。

  讀懂一言,“繼續當一個好牧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是怎樣堅定的信念,才能使他毅然放棄返回大城市的機會,留在了邊遠的邊疆草原,從“將軍之子”成為一名踏實肯幹的牧民。“繼續當一個好牧民!”當習近平總書記向廷·巴特爾頒授“七一勳章”的光榮時刻,他發自內心地向總書記如是表達決心。簡短的話語,卻反映出一顆強大而堅定執著的心。這是感恩牧民群眾當年的溫暖,更是一名共產黨員要帶領牧民群眾保護生態、建設草原、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如此,我們就能夠讀懂“草原之子”簡潔的回答中所蘊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白他能夠戰勝種種困難的根本所在,才會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向獲得“七一勳章”的英雄們看齊,並緊緊追隨。

  讀懂一行,“讓牧民過上好日子!”實幹是為民之本。1976年入黨時,廷·巴特爾就許下“要用智慧和力量,讓身邊的農牧民早日過上好日子”的承諾。當選為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後,他透過建立集體“扶貧畜群”,發放給10戶貧困戶,並跟進技術指導,年底時使一多半兒人脫了貧。在他的帶領下,嘎查牧民逐漸實現全部脫貧致富,人均純收入近2萬元,嘎查也被評選為全國第二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牧民對我的好,一定要報答!”他不僅這樣說的,更是用扶貧幫困、義務技術指導、無私捐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宗旨與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要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如此,我們一定會像廷·巴特爾一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才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讀懂一事,“讓草原綠起來!”拼搏是奉獻之梯。生活在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邊緣的廷·巴特爾,針對超載放牧加劇草原退化的實際,帶頭在自家牧場實行劃區輪牧,並探索總結了保護草原的“蹄腿理論”,第一個引導牧民減羊增牛。“一頭牛的收入能頂5只羊,而養一頭牛隻有4條腿,5只羊卻有20只蹄子。養5只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超過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也大得多。”他常常這樣勸導牧民群眾,並開辦了牧民大講堂,傳授經驗技術。這一帶頭示範的“小事”,他一堅持就是20多年,直到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草原是我們的命根子,要讓草原綠起來。”一名質樸的牧民黨員,為我們這個時代樹立了一個榜樣,讓我們懂得了新時代在邊疆草原如何用拼搏奉獻去詮釋對黨和人民無限的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樸實,就是英雄模範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有了如此厚重的樸實,就明白了“草原之子”到底為什麼能夠埋頭苦幹、攻堅克難,才會引導我們不忘初心,甘於奉獻。

  偉大來自平凡,平凡孕育偉大。新時代是需要英雄並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學習的榜樣就在那裡,就在身邊,我們要崇尚先進、見賢思齊,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不懈的奮鬥看齊追隨,一起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砥礪奮進。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3

  廷巴特爾,蒙古族,1955年6月生,1976年11月入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紮根牧區、苦幹實幹的楷模,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紮根牧區近50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改革先鋒”等稱號。

  6月29日上午,“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身著一襲藍色蒙古族長袍的,正是被稱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爾。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紮根牧區,在近50年的時間裡,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廷·巴特爾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名牧民”,無論獲得多少榮譽,這一點都不會改變,“這是我的職業榮耀”。

  從19歲起,廷·巴特爾就紮根在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那裡是一片總面積達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處有著“黃色野馬”之稱的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部。

  上世紀80年代,針對薩如拉圖雅嘎查過牧、草場退化、土地沙化日益嚴重的問題,廷·巴特爾提出“圍封輪牧”。

  1986年,廷·巴特爾賣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休養生息。第二年,300多畝草場打了九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們親眼看到了“圍封輪牧”的好處,紛紛進行封育和劃區輪牧。

  1993年,廷·巴特爾當選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他針對當地的生態問題,提出了“蹄腿理論”,倡導牧民少養羊、多養牛,並引進西門塔爾優質乳肉兼用牛與本地牛雜交,培育高產優質母牛。嘎查黨支部扶持的20多戶貧困牧民現在已全部脫貧。

  近50年的時間,廷·巴特爾紮根牧區,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探索出既保護草原生態、又讓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態“從白色變回綠色”。同時,也將薩如拉圖雅這個“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4

  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場席捲全國的聲勢浩大的運動。廷·巴特爾參加了這場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了蒼涼、偏遠、閉塞的薩茹拉圖亞草原,時為1974年。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必須從頭學起,首先是蒙語,不會蒙語,就沒法兒和牧民進行交流與溝通;然後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廷·巴特爾用心去貼近草原,用心去貼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給他以豐厚的回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凡是牧區生產、生活中所需得知識和技能,廷·巴特爾基本掌握了。

  1976年,復出後的廷懋將軍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與此同時,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臺了。在薩茹拉圖亞知青點,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爾,一個簡單的理由就是他的父親是自治區的高層領導,而是事實卻讓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結論。廷·巴特爾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在薩茹拉圖亞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給予廷·巴特爾以極大信任,讓他去經營和管理乳品廠,一年幹下來,廷·巴特爾楞是讓這個瀕臨倒閉的乳品廠盈利5萬元。廷·巴特爾在熟悉草原的過程中找到了有所作為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支點。他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入黨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廷·巴特爾”4個字。老將軍廷懋給兒子的禮物是一本《黨章》,並語重心長地叮囑:“好好學,千萬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爾在美麗的高格斯臺河畔與美麗的蒙族姑娘額爾登其其格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經出任薩如拉圖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又面臨一次考驗。北京按政策規定要在北京為廷懋將軍修建一座小樓,並安排一名子女隨同進京。對巴·特爾來說,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但他已經把生命融進薩如拉圖亞的廷·巴特爾,捨不得已經圍封的草原,捨不得他親手繪製的草原建設藍圖。他對父母說:“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亞,我深情地熱愛著這片草原!”薩如拉圖亞位於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面積437.5平方公里。這裡曾是一望無際的草原,108眼泉水匯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這裡流過。

  20世紀80年代,牧區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養畜積極性,但卻缺少對牧民的科學引導,導致牧民在追求養畜頭數時無視對草原的破壞,使草原變成黃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爾大聲疾呼: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將不復存在!廷·巴特爾從這戶牧民家裡出來,又進那戶牧民家裡,苦口婆心和每一個牧民商量、探討圍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們還是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

  廷·巴特爾想,共產黨員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率先垂範,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觀點和理論,是因為這種觀點和理論還沒有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5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原黨支部書記,歷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從“將軍之子”到“草原之子”他紮根牧區40載,是帶領牧民脫貧致富的“最美奮鬥者”

  廷·巴特爾同志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1974年,年僅19歲的廷·巴特爾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毅然放棄留在大城市工作機會,來到偏遠閉塞、生活艱苦的薩如拉圖雅嘎查下鄉插隊,一干就是47年。他靠著不服輸、不認輸的韌勁和紮根草原、建設邊疆的志向,憑著“心裡裝著百姓,讓牧民過上好日子”信念,紮根牧區,艱苦奮鬥,譜寫了共產黨員一心為民的壯美詩篇。

  廷·巴特爾剛插隊到嘎查時,嘎查牧民生活困難,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當時牧民沒有磚瓦房,土房也很少見,牧民住在蒙古包裡,睡覺就蓋一件皮襖,看到這些,廷·巴特爾心裡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爾擔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後,心裡就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改變這個狀況。他挨家挨戶募捐基礎母羊,籌集數百隻母畜建起集體“流動扶貧羊群”,每100只羊為一個“流動扶貧羊群”,承包給貧困戶飼養,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歸貧困戶所有,20%的成活羊羔歸嘎查集體,這項措施產生了明顯的扶貧成效,獲得了錫林郭勒盟“科技發明獎”。為了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廷·巴特爾讓牧民給貧困戶打分,對好吃懶做、勞動表現不好、家庭不和睦、不愛護草場、不參加義務勞動的扣分,對積極主動、吃苦耐勞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決定先幫扶誰後幫扶誰,透過獎勤罰懶的辦法,先後有24戶貧困戶實現由輸血式脫貧轉變為造血式脫貧。

  1997年,草場承包到戶,作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的廷·巴特爾,把最好的草場留給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嚴重的、誰也不想要的草場留給了自己,總計5926畝的草場大部分被白沙地覆蓋,牧草稀疏,大風一起,白沙氾濫。為了提高牲畜生產效益,同時防止自家草場進一步惡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場推行“圍欄輪牧”,在當年生態最差的草場上養出了最肥壯的牲畜,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明顯改善了草原生態。在他的引導下,圍欄輪牧、科學放牧、持續發展成為嘎查牧民的.共識,得到普遍推廣。

  為了實現穩定脫貧,他積極開拓集約化產業發展路徑,組織嘎查“兩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發展奶製品、風乾肉加工、生態魚塘等特色產業和“牧民之家”旅遊產業,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當初的40元達到2018年的1.88萬元,翻了幾百倍,牧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6

  為了改變牧區的落後面貌,為了帶領當地牧民脫貧致富,為了建設草原和保護生態環境,您以“夢”為“舟”,始終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為牧民辦好事、辦實事,數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堅守。“巴特爾”的蒙語意思是“英雄”,而您就是新時代名符其實的英雄,是我們的民族脊樑。未來,我們像您一樣,駕駛為民之“船”、揚起夢想之“帆”、緊握奮鬥之“楫”,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趕考路上逐浪前行。

  駕駛為民之“船”,行穩致遠葆初心。

  在近50年的時間裡,您憑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念,探索出了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的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心無百姓莫為官,我們會始終以您為榜樣,站穩群眾立場、走好群眾路線,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群眾的安危冷暖,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把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當成心頭事、手中事、緊急事來處理。我們會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補足精神之“鈣”、夯實信仰之“基”、把穩思想之“舵”,始終保持初心如盤、使命在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群眾的“服務員”,讓共產黨人的為民之“船”在歷史的程序中行穩致遠。

  揚起夢想之“帆”,紮根一線做奉獻。

  平凡孕育偉大,偉大出自平凡。您曾說自己是一名牧民,無論獲得多少榮譽,這一點都不會改變,因為這是您的職業榮耀。您一生心繫牧民、情繫牧區,本來有機會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可您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留下來,留在了條件最艱苦的地方,留在了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擇一事,終一生,未來,我們也會像您一樣,把自己的夢想融入到祖國的建設之中,始終做到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我們會以“在崗一分鐘、盡職六十秒”的姿態紮根基層沃土、植根人民土壤;我們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獻情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精神,奮力揚起夢想之“帆”,用心守護腳下的每一寸熱土,自覺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緊握奮鬥之“楫”,務實篤行創輝煌。

  您的父親廷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之一,雖生長在父輩的光環下,可您卻下定決心要自己做出一番事業。面對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的現狀,您提出“圍封輪牧”讓草場可持續發展;面對牧民們的將信將疑,您決定從自家做起、用成果說話;經過不懈努力,您帶領牧民們把生態“從白色變回綠色”,把曾經的“貧困村”變成了現在的“富裕村”。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未來,我們會像您一樣,緊握奮鬥之“楫”,以實字開頭、幹字當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凡事衝在前、走在先、帶頭幹、搶著幹,擼起袖子加油幹。我們會始終保持務實篤行的姿態,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鬥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我們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康莊大道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榜樣6》廷·巴特爾同志事蹟心得7

  “巴特爾”蒙古語意為“英雄”,您用47年的堅守與執著、睿智與奉獻很好地詮釋了“英雄”二字,也無時無刻感染著同樣作為草原兒女的我,在這普天同慶的節日裡,我在同一片藍天白雲下向您問好!

  還記得,當您獲得“七一勳章”之時,成為了內蒙古人民朋友圈的“熱門”,而您只是說要“繼續當一個好牧民”!我們都知道您是“將軍之子”,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樣,造福人民、無私奉獻成為了刻在您骨子裡的傳承。從紮根草原到保護生態再到發展經濟,這個承諾已變成一條保護生態、經濟發展、促進增收的新路子,讓草場得到休養,生態得以恢復,農牧民收入大幅度提升,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全國各地建設現代化農牧業學習的典範。

  “我的事業在薩如拉圖雅,我深情地熱愛著這片草原!”這是您紮根草原的決心。走出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進蒼涼、偏遠、閉塞的薩如拉圖雅草原,面對陌生的環境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如何與牧民溝通交流,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騎馬、放牧、打草……一個城裡生活長大的孩子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將牧區生產生活的知識技能全部掌握。當一起上山下鄉的知青都認為您是第一個返城的,而事實卻讓大家看到了相反的結論,您不僅不是第一個返城的,而且是40名知青中唯一紮根薩如拉圖雅草原的。面對一次次的抉擇與考驗,您仍然信念堅定,把生命融入薩如拉圖雅,親手繪製美麗藍圖。我們要學習您的“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無論遇到任何困難與阻礙,都要堅守住內心深處那份最初的信念,並堅持下去為之奮鬥。

  “草原是我們的命根子,要讓草原綠起來!”這是您保護生態的決心。超載的放牧給本就在渾善克沙地西北邊緣的薩如拉圖雅以更大的壓力,草原破壞、草場退化、黃沙漫天的現狀也激發了您保護環境的決心。面對牧民幾十年的生產生活習慣,想想就知道,您要改變他們的想法有多難,而您選擇了最直接有效的辦法——“率先垂範”。當您把與妻子辛辛苦苦發展起來的60多隻羊全部賣掉時,心裡也捏著一把汗吧?然而,您的“打樣子”和正確的選擇,讓牧民們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希望,“跟著廷·巴特爾幹,沒錯!”在您的悉心指導下,牧民們實實在在保護和建設著草原,讓它重新變為“綠洲”。我們要學習您的“咬定青山不放鬆”,只要是對的事情就要有執著的精神,只要是造福百姓的事情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哪怕自己多吃一點虧,多受一點累,也仍要埋頭苦幹、攻堅克難,秉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草原一片綠色,讓草原恢復“元氣”。

  “要用智慧和力量,讓身邊的牧民早日過上好日子!”這是您發展經濟的決心。草原恢復了綠色,草場進行了封育和劃區輪牧,在建設養畜中,牧民人均收入一路飆升。您總結出的保護草原“蹄腿理論”引導牧民增牛減羊,“一頭牛的收入能頂5只羊,而養一頭牛隻有四條腿,5只羊卻有20只蹄子。養5只羊對草原的破壞遠遠超過一頭牛,所付出的辛苦也大得多”也成為了牧民致富的“秘方”。透過組織牧民加工畜牧產品、開發多樣化經營,讓薩如拉圖雅草原的牧民人均收入提升到2萬多元。我們要學習您實踐的積澱和創新的理念,敢想敢幹、敢拼敢闖,腳踏實地積累經驗,走訪入戶凝聚人心,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好事,始終將牧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辦,在實踐當中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帶動牧民發展致富。

  沒有誰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有人願意付出,便有了英雄,您正是人如其名。榜樣的力量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一封簡短的信還不足以表達我對您的崇敬,然而您的事蹟將影響著我、激勵著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