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文言文學習方法

文言文學習方法

文言文學習方法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掌握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大家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學習方法,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難教難學幾乎是師生的共識。究其原因,首先是文言與現代語言之間差別較大,學生感覺很陌生;加上文言文在課文中所佔比例較小,學習間隔長,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遺忘。

  是否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鞏固所學的知識呢?透過比較我發現,文言文雖然離我們所處的時代較遠,但畢竟現代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在詞語、句式、語法各方面二者實有許多相通之處。於是,我嘗試採用“有機聯絡,化整為零”的方法進行教學,注重講清古今詞義和某些語法的異同,減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識記負擔。下面,以《狼》一文為例說明之。

  一、詞義方面:

  A、文中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有:肉、骨、狼、遠、投、勁刀、麥嘗場主等。

  B、古文中是單音詞,現代漢語中是雙音詞的有:“屠(屠戶)、晚(晚上)、剩(剩下)、懼(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鬆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或意義發生變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視的樣子)。其實它們的這種含義在現代漢語中也有相對的例證,如:杯水車·薪、虎視·眈·眈等。

  D、古文與現代文意義區別較大的詞:奔(跑)、行(走)。

  這四類詞,A類不需要講,B類只需在解釋時點明即可,C類也可在現代文中講清楚,需要記住的只有D類。透過上面的分解,實際上D類詞在古漢語中所佔的比例是很小的。這樣,詞義的理解與記憶負擔就大大降低了。

  二、語法方面:

  (1)現代漢語中的許多詞語保留了古文的一些語法特色,在教授現代文時講清楚也可以相應地減輕文言文學習的負擔,使之在文言文中出現時不再成為新的資訊點。如《狼》出現的“犬”(像狗一樣,名詞作狀語)、“洞”(打洞,名詞用作動詞)一類用法現代漢語中也不在少數,如·土崩·瓦解、·星羅·棋佈、·蠅營·狗苟(名詞作狀語),·衣·冠禽獸(名詞用作動詞),摧·枯拉朽、防·微杜·漸(形容詞用作名詞),·豐衣·足食、不·遠千里、·富國·強兵(使動、意動用法)等。

  (2)文言文中特殊的句法結構在現代漢語中也時有出現。

  如古漢語中的被動結構形式:“為”“為……所……”“於”等,現代漢語也不時使用,像魯迅《藤野先生》中的“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冰心略傳》中的“她寫出了·為文壇矚目的短詩集《繁星》和《春水》”,還有像“受制·於人”等。

  又如現代文中的詞語“時不我待”等,也保留了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特色。

  運用上述方法,將文言文中的許多資訊點分散落實在現代文教學中,教師在授課中時常提及、點撥、滲透,慢慢地會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實際上成了對一段時間所積累的古文有關資訊點的一個彙總、複習和鞏固。要記憶的內容大大減少了,學起來就輕鬆了許多,學生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攻克少數幾個難點了。

  近幾年的古文教學我都採用這種方法,沒有發現人們時常提及的學生厭學現象,學習目標也容易達到。當然,這種方法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特別熟悉教材,瞭解中學階段古文中所出現的大量詞語、語法,進行歸納總結,再從現代文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現代文教學中及時提及、點明;其次,教師要有較高的教學技巧,講解這些內容要著眼於滲透,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拓展:

  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1、抓住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準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抓住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①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②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內容,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三、具體步驟——翻譯“六字法”

  留、換、調、刪、補、變。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諡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

  2、“換”:

  ①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後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

  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賓短語後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後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

  4、“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於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後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5、“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於”等,從而使句意完整。

  6、“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

  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儘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繞,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譯的重點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採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採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換、調、刪、補、變”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型別,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要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

  例: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例: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誌,“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謝”為“推辭”。

  例: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開啟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開啟,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開啟”,“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裡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裡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係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物件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複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計程車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諡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瞭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瞭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