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宋史·張岊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宋史·張岊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宋史·張岊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裡,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的型別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宋史·張岊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宋史·張岊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張岊①,字子云,府州府谷人,有膽略,善騎射。天聖中,西夏觀察使阿遇有子來歸。阿遇寇麟州,虜邊戶,約還子然後歸所虜。麟州還其子,而阿遇輒背約。安撫使遣岊詰問,岊徑造帳,以逆順諭阿遇,阿遇語屈,留岊共食。阿遇袖佩刀,貫大臠啖岊,岊引吻就刀食肉,無所憚。阿遇復弦弓張鏃,指岊腹而彀,岊食不輟,神色自若。阿遇撫岊背曰:“真男子也。”翌日,又與岊縱獵,雙兔起馬前,岊發兩矢,連斃二兔。阿遇驚服,遺岊橐駝壯者七十餘,悉歸所虜。

  元昊犯鄜延,時敵騎方熾,中人促賜軍衣,至麟州,不得前。康德輿掌軍馬司事,遣岊馳騎五十往護之。至青眉浪,遇賊接戰,流矢貫雙頰,岊拔矢,鬥愈力,奪馬十二匹而還。賊兵攻府州甚急,城西南隅庳②下,賊將登,眾囂曰:“城破矣!”岊乘陴大呼搏賊,賊稍卻,飛矢中右目,下身被三創,晝夜督守。又帥死士開關,護州人汲於河,訖圍解,城中水不乏,以勞,遷右班殿直。然賊嘗往來邀奪饋運,以岊為麟、府州道路巡檢。至深柏堰,遇賊數千,分兵追擊,斬首百餘級,奪兵械、馬牛數百。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獲,岊以計幹張亢,得步卒九百人護之,大敗賊於龍門川。從諸將通麟州糧道,破賊於柏子砦③。改左班殿直。

  內侍宋永誠傳詔砦下,岊護永誠,遇賊三松嶺。賊以精騎挑戰,矢中岊臂,猶躍馬左右馳射,諸將乘勝而進,賊皆棄潰。賊破豐州,岊與諸將一日數戰,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貴三砦,俘獲萬計。遷禮賓副使。

  張亢修並砦堡障,初議置安豐砦於石臺神,岊以為非要害之地,遂徙砦於生地骨堆以扼賊。左右親信鹹曰:“擅易砦地可乎?”岊曰:“苟利國家,得罪無憾也。”卒易之。已而本道上言,左遷絳州兵馬都監。二州未解嚴,復麟府駐泊都監,屯安豐。累遷洛苑使。嘗從數騎夜入羌中偵機事,既還,羌覺追之,岊隨羌疾馳,效羌語,與羌俱數里,乃得脫。前後數中流矢,創發臂間,卒。

  (選自《宋史·列傳第八十五》,有刪節)

  【注】①張岊(音jié)。②庳:低矮;③砦:同“寨”。

  譯文:

  張岊①,字子云,是府州府谷人,有膽識謀略,善於騎射。天聖年間,西夏觀察使阿遇的兒子來歸降。阿遇入侵麟州,擄劫邊境住戶,約定(宋)交還他的兒子之後就放回他所擄劫的邊民。麟州還回他的兒子,但阿遇卻馬上毀約。(宋)安撫使派遣張岊前往質問,張岊直接進到(阿遇)的大帳中,以利害關係告誡阿遇,阿遇理屈詞窮,留張岊一起用餐。阿遇用隨身佩刀割一大塊肉餵給張岊吃,岊張嘴就著刀吃肉,毫不害怕。阿遇有拉弓搭箭,指著張岊的肚子張滿弓,張岊卻吃個不停,神色自如。阿遇拍著張岊的背說:“真男子也。”第二天,(阿遇)有何張岊縱馬打獵,兩隻兔子跑到馬前,張岊發出兩箭,接連射中兩隻兔。阿遇驚歎佩服,贈送給張岊七十多匹健壯的駱駝,並全部釋放被擄的'邊民。

  元昊侵犯鄜延,當時敵人騎兵氣焰正盛,宦官緊急前往賜發軍衣,到麟州,無法前進。康德輿掌管軍馬司事,派遣岊率五十支騎兵前往保護。張岊至青眉浪,遇到敵軍並交戰,亂箭射中雙頰,張岊拔出箭,戰鬥更加勇猛,奪得十二匹馬才回陣。敵軍攻打府州十分急迫,城西南角低矮,敵軍將要登城,眾敵軍叫囂曰:“城攻破了!”張岊登上城牆大呼搏殺敵軍,敵軍稍稍退卻,亂箭射中右眼,下身遭受三處創傷,(但他依然)晝夜督守城防。他又率領死士開啟城門而出,保護州里的民眾到河裡取水,直到圍困解除,城中沒有缺水,憑此功勞,升遷至右班殿直。但是敵軍常常阻劫往來運送的糧草,(朝廷)以張岊為麟、府州道路巡檢。張岊至深柏堰,遭遇數千敵軍,他分兵追擊,斬殺敵軍百餘人首級,奪得兵械、馬牛數百。近郊的民田,等到秋天莊稼成熟(百姓)卻不敢收穫,張岊用計謀求張亢,得到步兵九百人來保護。他大敗敵軍於龍門川。跟著諸將打通麟州的運糧通道,在柏子砦大敗敵軍,改任左班殿直。

  內侍宋永誠到砦下傳詔,張岊保護永誠,在三松嶺遭遇敵軍。敵軍以精銳騎兵挑戰,箭射中張岊手臂,他仍躍馬左右馳射,諸將乘勝進兵,敵軍都棄甲潰逃。敵軍攻破豐州,張岊與諸將一日數戰,攻破容州刺史耶布移守貴三座營砦,俘虜以萬計。他升任禮賓副使。

  張亢整修合併營砦、堡壘、障礙,起初議定設定安豐砦於石臺神,張岊認為(石臺神)不是要害之地,於是就將營砦遷到生地骨堆來遏制敵軍。左右親信都說:“擅自遷移砦地可以嗎?”張岊說:“如果對國家有利,獲罪也沒有遺憾。”最終更改了砦址。後來本道官員上奏,貶張岊為絳州兵馬都監。二州尚未解除警備,又復任麟府駐泊都監,駐屯在安豐。屢次升遷至洛苑使。他曾經率領數支騎兵在夜間進入羌人領域內偵查機密事,在回來時,羌人發覺而追擊他們,張岊跟隨羌人疾馳,仿效羌人說話,與羌相隨數里,才得脫身。前後在作戰中多次被亂箭射中,後來創傷發在手臂間發作,因病而逝。

  編修過程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餘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特點介紹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於刊佈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後,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曆,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儲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於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曆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中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絡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志、律曆志、五行志等,儲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資料以及關於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家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係。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佔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於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