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以字文言文翻譯

以字文言文翻譯

以字文言文翻譯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多重解釋,想要了解更多,下面請看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以字文言文翻譯,供大家閱讀參考。

  以字文言文翻譯1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以”字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餘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以”字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以”字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以”字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 “以”字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一)“以”字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以”字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以”字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以”字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以字文言文翻譯2

  動詞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2、同本義。有一部分現已弱化成了介詞 以,用也。

  ——《說文》以,用也。——《小爾雅》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傳·定公十年》純以形式。

  ——蔡元培《圖畫》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願認錯受罰);以疏間親(關係疏遠的人離間關係親密的人);以耳為目(把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以指測河(用手指測量河水的深淺。

  比喻達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齊事王攻 宋也。——《戰國策》

  5、又如:以彰其慢(公開過失);以介眉壽(祝壽之詞);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憑藉;仗恃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韓非子》

  7、認為,以為 我以日始出。——《列子·湯問》

  8、又如:以眾暴寡(以人多勢眾的一幫去欺凌、迫害人少勢弱的一方)

  9、做,從事 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

  ——葉紹鈞《倪煥之》名詞:

  1、原因,緣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詩·邶風》

  2、無固定職業的人 以閒民。

  ——《拾雅》候疆候以。——《詩·周頌》

  3、以色列的簡稱。

  如:阿以戰爭介詞

  1、把,拿——表示對事物的處置俱以情告。——《世說新語·自新》以刀劈狼。

  ——《聊齋志異·狼三則》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強制的手段使人服從)

  3、依,按,憑——表示動作行為的憑藉或前提。猶言憑、根據何以謂之文。

  ——《論語》以殘年餘力。——《列子·湯問》以我酌油知之。

  ——宋· 歐陽修《歸田錄》以大中丞撫 吳者。—— 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以鄉人子謁餘。

  ——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其智力為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4、又如:以膺大統(繼承帝位);以天自諉(聽天由命);以時(按時;依時)

  5、在,於——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斷刑論》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餘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記》

  6、從,自,由——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潛夫論》今以長沙, 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史記》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層);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調簡(清代府、州、縣缺,有繁有簡,分為最要、要、中、簡四等。如山東是繁缺,安徽是簡缺,從山東到安徽,是以繁調簡);以郄視文(從縫隙裡看雜色文采。

  比喻見識淺陋狹隘)連詞

  1、為。如:以身殉職(為忠於本職工作而貢獻出生命);以為後圓(為以後作打算)

  2、因為,由於——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以貪勤民。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齋志異·促織》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託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數諫故。

  ——《史記·陳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3、又如:以致(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情況,引出了下文的結果);以人廢言(由於人不好,對其言論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祿而危害身體);以私害公(謂因私情而損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舊指官員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廢食(由於吃飯打噎,便不敢再進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應做的事情);以辭害意(因拘泥於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並列關係夷以近。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載以來。——清· 周容《芋老人傳》一雞瞥來,徑進以啄。

  ——《聊齋志異·促織》

  5、則,那麼——表示條件關係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戰國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蘇洵《六國論》以至於寸。(才達到一寸。)

  ——《後漢書·列女傳》

  7、表目的或結果等智叟無以應。——《列子·湯問》助詞1、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日觀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記》

  2、加在句中,表示語氣的舒緩或調整節奏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邶風》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語氣夫晴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戰國策》

  4、加在能願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如:可以;得以; 能以。

  以字文言文翻譯3

  以”字用法歸納

  “以”是古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虛詞。“以”的本義是“用”,作動詞。例如: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為”連用,組成“以為”或“以……為……”結構,譯為“認為”,“認為……是……”。例如: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認為)妙絕。(林嗣環《口技》)又如:孤常讀書,自以為(認為)大有所益。(《孫權勸學》)古文中,也有單獨的“以”字作“認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中的“以”便解釋成“認為”。“以”的應用範圍廣泛,表意也較複雜,下面就結合初一語文新教材(最後兩例外),談談它的用法。

  一、作介詞用。

  “以”作介詞是其最常見的用法,情況也比較複雜,主要有以下幾種:

  1、引出動作、行為的工具或憑藉。可譯為“用”、“憑”、“根據”等。例如:

  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齡《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譯為“用”。

  ② 以我酌油知之。(歐陽修《賣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憑藉(或根據)“酌油”,可譯為“憑藉”。

  2、引出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把”。例如:

  ①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例句中“以”的賓語省略,可譯為: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為學》)譯文:把他的情況告訴了富和尚。

  二、作連詞用。只表順接,不表轉折。

  1、表原因,作“因為”、“由於”解。例如:

  ① 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諡號。

  2、表目的,作“(用)來”解。例如:

  ①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譯: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3、表結果,作“以至”解。例如:

  ① 以至於寸。(范曄《樂羊子妻》)譯:以至達到一寸。

  三、作副詞用。

  相當於“己”,表示事情已經完成或結束,可譯成“已經”。例如:

  ① 以齧人,無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說》)譯:(假設)已經咬了人,就沒有辦法治好了。

  四、作代詞用。表示指代,可譯作“這”、“這樣”。例如:

  ① 子貢曰:“無以為也!”(《論語??子張》)譯:子貢說:“不要這樣做!”

  當然,“以”字的用法還有很多,限於教材篇目,不再贅述,留待讀者自己理解和領悟。

  以字文言文翻譯4

  以有3種用法,具體如下:

  1、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藉"、"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

  2、用作連詞,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

  3、用作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以拼音:yǐ

  釋義:

  1、用;拿:~少勝多。曉之~理。贈~鮮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廢言。

  4、表示目的:~廣視聽。~待時機。

  5、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廣~深。

  7、姓。

  8、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後。縣級~上。長江~南。五千~內。二十歲~下。

  擴充套件資料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以,用也,從反巳。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白話版《說文解字》:以,使用。字形採取反寫“已”的方法來造字。賈侍中說,已,表示想法已落實。是個象形字。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予以[yǔ yǐ]

  給以:~支援。~警告。~表揚。~批評。

  2、難以[nán yǐ]

  難於:~形容。~置信。心情~平靜。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半山~石級更陡。

  4、以還[yǐ huán]

  過去某個時期以後:隋唐~,方興科舉。

  5、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自古~。長期~。有生~。改革開放~。

  以字文言文翻譯5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條件,可譯為“憑藉”“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懼,投以骨(《狼》)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來”如: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

  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