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教學設計方案彙總五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能無誤進行,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方案應該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我們的手》是四年級下冊第4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手為主題的組合單元。手是勞動的工具,是創造的憑藉,也是傳遞情感的介質。《我們的手》一課則是從友愛的角度選編的課文。全詩共4個小節。作者採用比喻的手法,藉手這一意象,把手分別比做電線、橋、船、小鳥等,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幸福、友好、真誠、快樂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傳遞給熱愛生活的人們。各小節的結構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美和構圖美。詩的內容淺顯,但意境深遠,是一首文質兼美的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以大語文教學觀為基礎,承擔了省級科研課題小學生閱讀心理的研究,我們四年級教研組成承擔了子課題之一的小學生閱讀情感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學生已能從已知經驗、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發,對文字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並會寫本課生字和詞語。
(2)學習以是為比喻詞的比喻句,並能仿寫。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
2、過程與方法
(1)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2)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結合本單元金鑰匙默讀思考,學習作批註筆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切體會文中對手的比喻,從而感知手也能傳遞人們美好的情感,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伸出你的手,看看你的手像什麼?(楓葉、海星)你用你的手做些什麼?(剪紙、畫畫、寫字)看來同學們有的擁有靈巧的手,有的擁有能幹的手,有的擁有智慧的手。不過,我們的手還有神通廣大的本領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們的手》,看看作者還發現了手的哪些功能。(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看看你讀懂了哪些。在書上做出簡單的批註。
2、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要是遇到生字或難讀的句子怎麼辦?(遇到生字可以查生字表或者,還可以請老師和同學幫忙;遇到難讀的句子就畫下來,多讀幾遍。)你們的辦法都不錯!聰明的孩子最會學習。開始學習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讀、齊讀。
三、細讀課文,加深理解
1、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第一小節,其他同學思考:我們的手是什麼?(電線)
(2)現在,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為什麼說我們的手是電線?
每位同學說時,其他同學認真聽,做出評價。小組彙報。
(3)(出示第一句)我們的手,是電線。齊讀這句話。誰能把加點的字換掉,句子意思不變?(像)由此看來,這也是比喻句。(出示課後的金鑰匙。)
(4)這一小節,同學們學得真認真。老師相信,透過有感情的讀,大家會體會得更好。指名讀,美讀。讓讀的學生自己或其他學生談談讀的怎麼樣?好在哪裡?
2、學習第二節。
(1)指名讀。思考:我們的手是什麼?(橋)
(2)為什麼這樣比喻?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3)你們能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嗎?指名讀。比賽讀。
3、學習第三節、第四節。
(1)自由讀第三、四節。邊讀邊思考:我們的手是什麼?
(2)齊讀。
(3)有感情的朗讀。
四、品讀課文,感悟內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讀。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那麼手的神通廣大的本領到底是什麼呢?(傳遞美好的感情)
(2)男女生對讀。
(3)師生接讀。
(4)我們的手還會是什麼?師生互動。當你握住我的手,我們的手是什麼?學生仿寫。伸出你們的手,互相握一握吧,說說你們的手是什麼?
五、整體回顧,總結全文
同學們說得好極了。最美好的時刻,是心貼心的時刻,是手拉手的時刻。人們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願我們能將人們美好的感情傳遞下去。
六、佈置作業手還會是什麼?仿照課文,再寫一段。
總評:
本詩清新明朗、意境豐富、圖文並茂、富有想象空間。林琳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匯入新課時首先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看看自己的手像什麼?用手做些什麼?在激發學生想象探究的過程中自然匯入。然後老師順著學情,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從中獲得感悟,讀得入情入境。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出了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那麼手的神通廣大的本領到底是什麼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同時展開更深一層的朗讀感悟,體會文章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問:我們的手還會是什麼?先師生互動,再讓學生合作創編,接著又採用生生互動的方式進行交流。這既是對課文理解的延伸,又是對學生情感的薰陶,也是對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3。情感目標
透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賞析,體會殘疾青年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和對我這位殘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朗讀課文體會殘疾青年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和我對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難點: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教學媒體: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直接匯入。
2。質疑:本文課題別餓壞了那匹馬是誰說的為什麼要說
二,精讀指導。
自學課文:(1)本篇課文寫了幾個人主要是誰
(2)文章主要寫了什麼事表現了什麼
(3)畫出你最感動的句子,再讀一讀。
2。分組交流。
3。班級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導朗讀。
(1)他先是一楞,繼之眼睛一亮對我笑道: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為什麼先是一楞,繼之眼睛一亮此時,攤主是怎麼想的)
(2)他盯著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聽見沒有,快把馬草提進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說明什麼)
(3)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為什麼急了)
(4)對不起,我這樣做可能傷害了你。他拍著我的肩頭,輕聲說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麼一匹馬,其實,沒事的`,你繼續看書吧。(這句話道出了攤主撒謊的原因,是不想傷害我,是希望我能繼續看書,多麼感人的謊話1讀時要表現攤主十分誠懇的語氣。)
4。指導朗讀。
三,總結。
課文寫攤主說謊是為了成全我看書,是一種善意的謊言。從這個角度來看,殘疾攤主是一個怎樣的人
你身邊又這樣感人的事蹟嗎
四,作業。
蒐集這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兩位減整十數或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利用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計數器 教學光碟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 9350 =
398 = 676 = 495 =
直接寫結果,集體訂正時指名說一說第一組題是怎樣想?
二.練習。
1.教材第54頁想想做做5
學生先自己選擇三題計算,再板演交流。
2.教材想想做做6。
先讓孩子透過觀察是否能比出大小,再計算驗證。
3.教材想想做做4。
利用教學光碟組織學生口算。
4. 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想想做做第3、7、8題)
先讓孩子交流圖意,再說說數量之間的關係(要讓孩子說說,知道哪些資訊,要求什麼問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最後列算式解答。
四、拓展
讓孩子自己編一道用減法計算的問題。(注意引導和交流)
五、課堂小結(略)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內容
《論語》十二章
年級學科
七年級語文
教學課時
共3課時
第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
2.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記住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準備
蒐集孔子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匯入
從 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你能猜出故事 中的老師是誰嗎?
二、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 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 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論語》:儒家經典 著作,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三、初讀文章,明確字音
1、論( )語 2、不亦說( )乎
3、人不知而不慍( ) 4、三省( )吾身
5、傳( )不習乎 6、學而不思則罔( )
7、思而不學則殆( ) 8、一簞( )食
9、曲肱( )而枕之 10、博學而篤( )志
四、朗讀課文,注意句子節奏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 /日三省 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 /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 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佈置作業
結合課 後註釋,試著翻譯文章。
介紹作者及《論語》
生介紹,師補充。
本課時講解
1—4句的停頓、字音、字義及翻譯。
多鼓勵學生髮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學生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
《論語》十二章
孔子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教學反思
帶動課堂氣氛
備課組長稽核簽字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與任務)
1.學習目標描述課標要求:瞭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分佈
知識與技能
①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關係。
②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並能夠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③使用降水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並讀圖說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
學習方式:以多媒體課件為基礎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學習過程:①合作討論的過程──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係
②小組探究的過程──據圖分析世界降水分佈的規律
③個別探究的過程──根據資料,繪製降水柱狀圖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體驗地理探究的樂趣。
②認識降水的複雜性(變化與分佈)。
③認識人工降雨的必要性,並初步瞭解其方法。
2.學習任務
利用教材及課件提供的材料和資訊,透過自己的思考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瞭解降水的形成、季節的變化和分佈,同時透過拓展知識的學習,進一步瞭解人工降雨的相關知識以及世界上形態各異的雨雪,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1.學習重點
①能說出世界降水分佈的差異。
②瞭解世界降水分佈的規律。
2.學習難點:降水的形成條件
突破該難點的方法,透過媒體提供的支援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問題探究情景,歸納出降水的形成條件。
三、教學物件分析
初一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較濃,熱情也高,思維活躍,對錄影、動畫、圖片等資料資訊很感興趣,並且敢於表達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協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教學媒體闡述
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室
學習資源型別: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學習情境型別
①真實情境②問題性情境③師生互動情境
(二)學習情境與過程設計
1.設定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常州地區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麼天氣為主?這種天氣通常又稱什麼?
①多媒體環境下的師生討論: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②學生小組討論:降水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③學生小組討論:降水與生活、生產的關係;
④學生個別探究:繪製降水柱狀圖;
⑤學生小組討論: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
2.學習的拓展
透過影片資料,瞭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種各樣的雨雪,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三)學習活動組織形式
1.合作討論:分成小組,對降水的形成條件,降水與生活、生產的關係進行協作學習;
2.個別探究:利用媒體提供的資料資料,繪製降水的柱狀圖;
3.小組探究:根據地圖,分析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
六、學習評價設計
測試形式:①課堂上提問
②媒體展示習題
③學生自帶的地理填充圖冊
七、教學小結與反思
透過對降水這一節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降水與生活、生產之間的重要關係;瞭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學會繪製降水柱狀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佈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對平時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觀察得不夠深入,也不夠細緻,因此在表達時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這也是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我們慢慢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