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麼翻譯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怎麼翻譯,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1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儘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翻譯時的標準是做到信、達、雅。
翻譯的方法,大致可總結為對、換、留、刪、補、調六個字。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如:
鄭 人使我掌 其 北門之 管。
│ ││││ │ │ ││ │
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如上句中的:使─讓; 其─他們的;管─鑰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彙、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 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等,均不必翻譯,原樣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門就是這樣。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某些虛詞。 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如:句首的狀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足音節或停頓,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一是意譯,即不採取實詞虛詞字字都落實的辦法,僅是根據文章的意思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無論是採取直譯還是意譯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義。比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現代漢語的“沒有出路的境地”。因為從全文看,那裡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無著落的問題,因此,“絕境”應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二)翻譯時要落實好關鍵詞語。如翻譯《狼》中的“其一犬坐於前”,關鍵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翻譯成“像狗一樣”,才能正確翻譯出這個句子。關鍵詞語落實了,句子翻譯就比較順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較多,翻譯時應注意補充。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譯為“第一次擊鼓,士氣振作;第二次(擊鼓),士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洩盡了。”這裡的“再”“三”後應補譯上“鼓”(擊鼓)。
(四)一般用直譯,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如“明察秋毫”,直譯為“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這樣翻譯無法表意,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五)有些詞可以略去不譯。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詞只起表達語氣的作用,有時可以不譯;有的助詞只是表示停頓,也無需譯;有的字在句中沒有意義,只是為湊足音節,可略去不譯;有的字只是起某種連線作用,也可不譯。如“夫戰,勇氣也”,此處的“夫”是發語詞,翻譯時應刪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處的“之”是音節助詞,用在表示時間的詞之後湊足音節,無需譯。
(六)凡屬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都可照抄不譯。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費禕”“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義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譯。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應調整語序,使之與現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相同。如介賓短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主謂倒裝句、定語後置句等。如“屠懼,投以骨”(《狼》),應譯為“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啃)”。
另外,還應注意的是,譯文要保持原文的語氣,是陳述的應譯成陳述語氣,是感嘆的應譯成感嘆語氣,是疑問的應譯成疑問語氣。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2
《黔之驢》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驢翻譯文言文翻譯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瞭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衝撞冒犯它。
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唉!外形龐大好像有德行,聲音洪亮好像有能耐,當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點本事,老虎即使兇猛,但由於多疑、畏懼,終究不敢吃掉它 。如今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啊!
創作背景
《黔之驢》是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後,他因參加這一進步改革而被貶作永州司馬時寫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創作時間大致在貞元二十一年(805)九月至元和四年(809)之間。
後世影響
《黔之驢》這篇寓言由於其深刻的寓意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思想啟示和諷世意義。有人以為《黔之驢》是譏諷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又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人物,也有人以為他是在比附、抨擊自己的政敵。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昌武說:“這個無德無能卻又無自知之明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含著一定的諷世意義,如果從龐然大物的弱者終究要失敗的情節來分析,就該領悟到事物的大與小,強與弱互相轉化的道理。如果再從驢子因一踢而喪生的結局分析,又會得出無技不可逞能的教訓。而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來的‘黔驢技窮’一語,又是對敵人力盡而技窮,不堪一擊的狀態的生動形容。”這篇文章也被多個版本的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所採用。“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後來人們都把驢作為愚蠢的代名詞,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這篇寓言裡驢的鮮明形象的影響。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裡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改革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遊記多有寄託,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東先生集》。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3
原文: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攜餘往,主人處處款之。園中無他奇,奇在磥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月、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州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於石,娠於磥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至於園可無憾矣。儀真汪園,葢石費至四五萬,其所最加意者,為“飛來”一峰,陰翳泥濘,供人唾罵。餘見其棄地下一白石,高一丈、闊二丈而痴,痴妙;一黑石,闊八尺、高丈五而瘦,瘦妙。得此二石足矣,省下二三萬收其子母,以世守此二石何如?
譯文:
於園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就是一個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造的園子。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開啟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熱情的招待我們。
這座園子裡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成的假山。堂屋前面就是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裡因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裡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裡又因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杆外面,有一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迴旋形貝殼,這裡因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後,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裡唧唧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裡,這裡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全都是憑藉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文言文怎麼翻譯 篇4
【文言文】
魏文侯出遊,道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耶?”明年,東陽上計,錢布十倍,大夫畢賀。文侯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其裡盡,毛無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廣,士民不加眾,而錢十倍,必取之士夫也。吾聞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賀我也。”
——(選自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二》)
【翻譯】
魏文侯外出遊玩,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著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說:“(你)為什麼反穿著皮衣背柴草呢?”那人回答說:“我喜歡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說:“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沒地方依附了嗎?”第二年,東陽官府送來上貢的禮單,上交的錢增加了十倍。大夫全來祝賀。魏文侯說:“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打個比方這同那個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既要愛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個皮沒有了,毛就無處附著這個道理。我的田地沒有擴大,官民沒有增加,而錢增加了十倍,這一定是從官員和百姓那徵收到的。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樂了。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
【註釋】
魏文侯:戰國時魏國的國君。
反裘:反穿皮衣。裘:皮襖。
道:路上。
負:背。
芻:喂牲口用的草。
胡為:為什麼。胡,通“曷”
東陽:魏國邑名,在太行山以東,廣平縣以北。
上計:戰國時,每年年終,地方官員將本地全年的賦稅收入的帳薄呈交朝庭。
布:古代錢幣。
譬:打比方。
夫:表示實指,這個或那個。
加:更
士:官員
若:你,你們。
耶: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嗎”。
恃:依靠,憑藉,文中意為“附著”。
盡:完。
說“臣”“臣”上文“臣愛其毛”中的“臣”,相當於“我”,是“負芻”者的自稱,句意為我愛惜它的毛。
反穿皮衣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為人愚昧,不知本末。
愛:喜歡。
居:坐(安坐享樂)。
【道理啟示】
魏文侯出遊,看到路人背柴草,他們為了保護皮襖的毛而反穿皮襖,魏文侯從中認識到“下不安者,上不可居”的治國之道。本文向我們闡述的一個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律,應遵循自然規律,不能捨本逐末,否則最終只能起到相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