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愛玲> 從《秋雨》讀張愛玲

從《秋雨》讀張愛玲

從《秋雨》讀張愛玲

  秋 雨

  張愛玲

  雨,像銀灰色黏溼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裡纏滿著蛛絲網的屋頂。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雲片,就像屋頂上剝落的白色粉。在這古舊的屋頂的籠罩下,一切都是異常的沉悶。園子裡綠翳翳的石榴、桑樹、葡萄藤,都不過代表著過去盛夏的繁榮,現在已成了古羅馬的建築遺蹟一樣,在蕭蕭的雨聲中瑟縮不寧,回憶著光榮的過去。草色已經轉入了憂鬱的蒼黃,地下找不出一點新鮮的花朵;宿舍牆外一帶種的嬌嫩的洋水仙,垂了頭,含著滿眼的淚珠,在那裡嘆息它們的薄命,才過了兩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這樣黴氣薰蒸的雨天。只有牆角的桂花,枝頭已經綴著幾個黃金一樣寶貴的嫩蕊,小心地隱藏在綠油油橢圓形的葉瓣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桔紅色的房屋,像披著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受著雨底洗禮。那潮溼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和牆下綠油油的桂葉成為強烈的對照。灰色的癩蛤蟆,在溼料發黴的泥地裡跳躍著;在秋雨的沉悶的網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滿愉快的生氣的東西。它背上灰黃斑的花紋,跟沉悶的天空遙遙相應,造成和諧的色調。它噗通噗通地跳著,從草窠裡,跳到泥裡,濺出深綠的水花。

  雨,像銀灰色黏濡的蛛絲,織成一片輕柔的網,網住了整個秋的世界。

  從《秋雨》讀張愛玲

  曾聽人說:“它,像魔障,墓地,夢魘,漩渦,一園迷人的罌x花,吸引著我,讓人喘不過氣來,為之瘋狂,幾近崩潰。 ”它就是張愛玲,就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上海那座淪陷區的廢墟上綻開的最美的一朵罌x花。

  張愛玲小的時候過得非常艱難,母親在她四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她,後媽和她的關係一直不好,父親由疼愛變得粗暴,家境也越來越差。張愛玲,一個曾經的貴族小姐,在時世的激烈動盪中,艱難地生存著,壓抑地生活著,她渴望著能有一天,有屬於自己的愛情和家庭,有屬於自己的理想和自由。

  《秋雨》是張愛玲15歲時所作。在一個憂鬱的雨天,創作出如此憂鬱的情調。透過玻璃窗看到的世界是灰白色的,天地間掛滿銀灰色的蜘蛛絲,陰沉壓痛了胸口,彷彿呼吸都有困難。秋雨封鎖了大地,憂鬱也封鎖了作者的心。無論園子裡的花草曾經多麼燦爛,都已成為過去。園子無人關心,無人打理,像古羅馬的建築遺蹟一樣躺著,無聲的寂寞。唯一的洋水仙也好像在訴說著悲哀,彷彿是張愛玲此時的寫照。充滿了黯然,寥落的空間,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僅是那株低矮的無人問津的桂花樹。如今的我們設想窗外的雨景,有些失落,有些迷茫,慢慢代入作者的角色,感受著這屋外的一切。當時的張愛玲是什麼的心情?為何年輕的生命承載著如此沉重的悲痛?這是現在的我們無法想象的,因為這份痛苦只屬於經歷過的人。讀者讀著張愛玲的文字,原本愉快的心情也會被感染,消失得無影無蹤。她的文字彷彿有一種魔力,能鑽入人的心扉,悲傷的影子久久徘徊,也沒有力氣抗拒。對過去的生活徹底失望後,張愛玲的心無所寄託,悲傷滲透紙張。只有默默看著那“桂花”,這份“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算是作者心中的安慰吧。

  全篇沒有一個愁字,但表達的感情如一江春水般。張愛玲童年的苦悶無法也無處傾述,唯有藉助手中的筆,在對秋雨的敘寫中,傾訴她一顆稚嫩而又傷痕累累的心。天空落下的雨,像是張愛玲心中無法流出的淚水,欲哭無淚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悲哀。

  讀著《秋雨》,不由令人想起她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而我們也從中探尋張愛玲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