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教學案例

《河中石獸》教學案例

《河中石獸》教學案例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疏通了文意,本節課我們就進入文章核心,去品讀語言。“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於河,二石獸並沉焉”簡明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起因。“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數小舟,曳鐵,尋十餘里,無跡”,講述了僧人尋找石獸的事件,語言簡潔,如水般平靜,但細細琢磨,卻是波瀾起伏,深藏韻味。你們覺得哪些地方值得我們推敲品味的呢?

  生:我覺得“求”很有意思,“求”不是“找”,它是“尋求”的意思,可見僧人找尋石獸的用心。

  師:如果不考慮詞句的意思,能否換成“找”呢?(生猶豫)我們分別讀一下“求石獸於水中”“找石獸於水中”,看看能否有新的發現。

  生:(讀)“求石獸於水中”,“找石獸於水中”。

  師:發現什麼了嗎?

  生:我覺得原句似乎順暢一點,讀起來好聽一點。

  師:想過原因嗎?

  生:(遲疑)好像“求”字聽起來更適合古文。

  師:你的感覺很敏銳,這就是古文的音韻之美。“找”字似乎有點現代的味道,“求”字似乎古意更濃。我們再來透過朗讀體會一下音韻之美。(生讀)

  師:現在我們繼續探討僧人為什麼要找尋石獸呢?他可以重造石獸啊。

  生:這樣化費太厲害了。

  師:這是一種可能,還有另外的原因嗎?(生沉思)大家從文中找尋依據,這石獸丟失的時間是?

  生:“十餘年”。

  師:十多年了,找尋很不方便,更何況“求”而不得,他苦苦尋求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怕“化費”嗎?

  生:哦,有可能這個石獸是難得的石獸,也許它雕塑得相當美,可是現在卻無人能造出這樣美的石獸了。

  師:可以找那人重造啊?

  生:也許雕塑的人不在了呢。

  師:哦,原來石獸身上有著難以重現的藝術美,所以找尋石獸找的更是一種藝術美,一種歷史文化之美。由此你如何評價這些僧人呢?

  生:這是一個愛錢但更愛藝術的僧人!

  師:哈哈,好有意思的評價。這是一個雅俗共存的僧人。所以這僧人尋找石獸的心情是——

  生:急切的!

  生:迫切的。

  生:心急如焚的。

  生:興沖沖的!

  師:啊!那是一個多麼焦急的僧人啊!讓我們懷著這種急切之情讀“求石獸於水中”這個句子吧!

  生:齊讀“求—石獸—於水中”

  師:再讀!

  生:“求—石獸—於水中”(聲音更高更深切)

  師: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尋找石獸的結果如何?

  生:沒找到。

  師:哪些字告訴我們的?

  生:“竟不可得。”

  師:去掉“竟”字可否?

  生:不可。因為“竟”是“最終、到底”的意思,最終沒有找到,到底沒有找到,說明了僧人找尋的時間之久,而且“竟”裡有著傷心,有著失落,有著苦苦找尋而不得的不心甘,如果去掉的話,這些心情就體現不出來了。

  師:哦,原來紀把他對人物的情思凝聚在這“竟”字中了,這真是——小小一個“竟”,破費作者思也,這就是古文的言簡義豐,言雖短而意無窮,一個字可以寫活一個人。讓我們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讀一下吧。注意強調關鍵字詞。

  生:(讀)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師:“求”字苦苦追尋,但“竟”字失落而歸,兩個字把僧人的情感波瀾寫出來了。那僧人是不是就此罷休了呢?

  生:沒有。

  師:何以見得?

  生:從“以為順流下矣”的“以為”可以看出。

  師:你能以僧人的身份說說你的的想法嗎?

  生:這麼好的石獸化了這麼長的時間,最終還是沒找到,真是傷心,但是我不相信它會飛了,肯定是河水把它們衝到下流去了,鐵杵磨成針,哪怕海枯石爛,我定要將你找到,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徒兒們,我們繼續找!

  師:哈哈,好一個方丈!孩子們,“數小舟,曳鐵,尋十餘里,無跡”這個句子裡,你能發現其背後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數小舟”很有規模和氣勢,也許在僧人的發動下,整座廟宇的僧人都出發尋石獸了呢。

  師:嗯!是有這個可能!所以讀這句話應該?

  生:應該讀出一股氣勢!

  師:怎樣體現這個氣勢?

  生:“”重讀,“數”重讀,並在“”“數”“小舟”間形成拖腔。

  師:請試試。

  生:數小舟(讀得很不錯)

  師:你剛才說僧人發動,能說說僧人的發動詞嗎?

  生:諸位師兄師弟,門口石獸雕工精美,歷史悠久,怎奈於十多年前沉沒於河水中,今日,多虧諸位施主慷慨解,我們才能重修廟宇,可惜石獸不在,若要重雕,不僅化費錢財,更可惜的是當年之雕者至今已不存也,故而我等若能重尋石獸,不僅節省開支,更可以讓石獸的精美雕工長存於世,供後人參觀欣賞,所以我們一起出發去尋找石獸吧。

  師:好一個有才的僧人,有此妙語妙心,何愁石獸不重現江湖呢?於是那些僧人都幹嘛啊?

  生:“曳鐵”。

  師:嗯,僧人們“數小舟,曳鐵”,其間他們會幹嘛呢?

  生:他們可能會說自己划船累死了。

  生:可能會說某個人划船力氣不夠大。

  生:哎呀,我的衣服都溼透了。

  生:哎,我手都酸了,何時能找到石獸呢?

  生:哎,鐵啊鐵,我拖了你這麼久,你何時才能幫我們撈到石獸呢?求你了,我的好鐵耙。

  師:真是情真意切啊,僧人們找了多遠?

  生:十餘里。

  師:可見?

  生:尋得遠。

  師:尋的背後還有深意嗎?

  生:僧人尋找石獸很誠心!

  師:但是結果?

  生:無跡

  師:此時:僧人的內心是?

  生:遺憾的。

  生:傷悲的。

  生:冷落的。

  生:失望的。

  生:悵惘的。

  師:我們怎麼讀這兩個字?

  生:前面的文字充滿了信心,而“無跡”二字卻充滿了失落,應該讀出對比的感覺,從“希望”到“失落”的情感變化。

  師:你來試一下好嗎?(生讀)

  師:這些僧人此時會在想什麼?

  生:找了這麼久還不見,難道真的不在了嗎?

  生:石獸啊石獸,茫茫大河,你在哪裡啊?看在我們追尋的份上,誠意的份上,請你出來吧!

  師:但是,石獸依然——

  生:無跡。

  師:苦苦搜尋,勞師動眾,可結果依然迷茫,此時此刻,僧人的情緒可謂波瀾起伏,希望,失望,不絕於希望,依然失望,紀將這起伏的心情憑藉這簡潔的文字白描了出來,引我們聯想,引我們追思,一個字寫活一片心,一個字啟用一群人,在短短的字裡行間,我們讀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言語,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紀的文字言雖短而—

  生:意無窮。

  師:讓我們帶著情感,再一次讀這段文字吧!(生讀)

  師:現在我們來讀一下文章第二自然段,(生讀)這裡涉及到一個新的人物,他的身份是什麼?

  生:講學者。

  師:這個講學家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第一節課給學生看過譯,剛又讀過一遍,這些傢伙應該有初步的感覺)

  生:自以為是。(此時有的“壞蛋”在說“男人”,還有說“女人”,我的課堂就是這樣的缺少嚴肅之感,呵呵)

  生:老師我來說說看,圖書館裡的書說這個講學家是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的一個人。

  師:我覺得這是一個定位較準的評價,你從哪裡看來的?

  生:圖書管理有一本講明一些奧秘的事情的書,這本書中選錄了這篇文章,然後還對講學家作了評價。

  師:這就是閱讀的力量!它可以讓你的眼界更廣闊,知識更豐富。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紀是怎樣透過他的文字刻畫講學家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的呢?我們先從第一句入手,句中“之”是何意?

  生:代前文的事情。

  師:前文何事?

  生:僧人沿河求石獸這件事。

  師:張傑括得特別精準!僧人沿河求石獸。講學家聽到這件事後,他的表情是?

  生:笑。

  師:我們在“笑”前加一字,你會加什麼字?

  生:奸笑。

  生:嘲笑。

  生:大笑。

  師:嗯!絕對有可能,(模擬情形)“哈哈哈哈——咱這麼笨的呢!”

  生:譏笑。

  師:嗯,諷刺地笑。現在我們按照所加的字的情境去讀,讀出感覺,還原場景。我們一唱一和地讀。

  師:聞之大笑。

  生:聞之大笑。

  師:聞之奸笑。

  生:聞之奸笑。

  師:聞之嘲笑。

  生:聞之嘲笑。

  師:聞之譏笑。

  生:聞之譏笑。

  師:這就是這位講學者的笑,根據其性格,每一種笑皆有可能,那我們看看下面一句話該怎麼讀,請陶敏怡同學以譏笑的方式讀“爾輩不能究物理”。(陶敏怡比較害羞,沒有很好的展現其譏笑的觀點。)

  師:理解的很好,讀得不夠好。請嚴志鵬以奸笑的方式讀一下“爾輩不能究物理”。

  生:“爾輩不能究物理。”(嚴志鵬讀得比較入情,全班笑聲滿堂。)

  師:下面我以嘲笑的口吻把講學者之言讀一遍,然後我們一起讀,從而體會其性格特徵。“爾輩不能究物理……乎?”

  生:(讀)“爾輩不能究物理……乎?”(生讀得不錯,有點嘲笑的味道)

  師:剛才你們唸錯了一個句子的停頓,“是非木杮”該如何停頓?

  生:是/非木杮。

  師:對了,請在書上畫上節奏,再來讀一遍,“是/非木杮”,起。

  生:是/非木杮。

  師:剛才嚴志鵬說講學家是一個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驕傲自大、以為自己很有才華的一個人。現在我們就從字裡行間去驗證這個評價。請仔細閱讀文章,讀出自己的發現。

  生:第一句的“爾不能究物理”,還有接下來的整體,講學家說他們不知道“物理”,他作為一個講學家能知道“物理”嗎?

  生:這個“物理”是“事物的道理和規律”,不是現在的“物理”。

  師:嗯,這是一個古今異義詞。請大家關注課文註解,我們一起把“物理”的註解讀一下。(生讀)還有新的發現嗎?請從具體的字詞句出發。

  生:從“笑”和“究”可以看出。這個“笑”是“嘲笑”,從“究”字可以看出他的自高自大,他認為只有他才能“究物理”,別人都不如他,都是腦子有問題的,做出的都是傻事。

  師:“笑”與“究”字的發現與分很有力,“爾不能究物理”言外之意是?

  生:只有我才能究物理。

  師:帶著這種“自以為是”,讀一下“一講學家……不能究物理”。(生讀)

  生:從“顛”字可以看出。

  師:很厲害的眼光,理由呢?

  生:“顛”是“癲狂”之意,僧人沿河尋找也是有他們的道理的,他們認為石獸被水衝到了下游,因此沿河尋找,但講學家不顧僧人的想法,就斷定他們是癲狂的。而“癲狂”是用在瘋子身上的,只有神經病的不合理言行才能說癲狂,講學家卻貿然給僧人戴上這頂癲狂的帽子,可見其自以為是、自高自大到了極點。

  師:精彩之至!我們一起讀“不亦顛乎”。

  生:不亦顛乎!(誇張地瘋狂的)

  師:還有新的發現嗎?(生暫時沉靜,師讀講學家之言來啟發)

  生:我從“耳”這個語氣助詞發現,它的意思是“罷了”,這個“罷了”體現了他看低別人,來顯示自己很有才華。

  師:很獨特的感覺。語氣詞體現了人物說話的方式,給人的感覺很自已為是,從這個語氣詞裡我們可以讀出講學者說話時的手勢是——

  生:對別人指指點點。

  師:說話的神情是——

  生:趾高氣揚!

  師:我們就按照這種手勢和神情讀一下“漸沉漸深耳!”

  生:“漸沉漸深耳!”(讀得很好)

  生:我從“豈”字可以看出。

  師:“豈”的意思是?

  生:“豈”是“怎麼”的意思,它讀起來給人一種壓迫感,給人不容置辯的威壓,能體現講學者自以為很有道理。

  師:嗯!這種感覺真敏銳!“怎麼能?”“難道能?”給人一種很趾高氣揚的,很張揚的感覺。

  生:對的!

  師:太自以為是了。

  生:是的。

  師:你能把這句話讀一下嗎?(生讀,強調“豈”字)我們全班再來一次!

  師:從句式角度考慮這是一個什麼句子?

  生:反問句。

  師:本段有幾個反問句?

  生:兩個。

  師:我們把這兩個反問句連讀一遍。(生讀“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不亦顛乎?”)現在讓我們以陳述句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下。

  生:不可能被河水沖走的。

  生:實在是太癲狂了。

  師:比較一下有什麼不同嗎?

  生:這兩個反問句子語氣非常強烈,說話的言語甚至有點惡毒,把講學者自以為是、自傲自大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陳述句似乎稍弱一點。

  師:好!讓我們再次把兩句連讀一遍,再次體會講學者的性格特點。

  生:我覺得從“爾”兩字可以看出。“爾”的意思是“你們”,講學者的意思是“只有我知道,而你們不知道”,“爾”體現出講學者自以為比別人更聰明,更高人一等的想法,好像自己是別人的長輩、老師一樣,從而體現其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特點。

  師:分得絲絲入扣,很透徹很在理,獎勵你把它讀一遍吧!(生讀,重讀“爾”“究”)我們全班一起讀,(全班讀)現在讓我們綜合剛才的分,把講學家所說之言根據他的性格特點讀一下,我讀旁白,你們讀學者所說之話。(生讀得很好)

  師:現在請在課文批註上這麼幾個詞: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自以為是。(生批註)請從文章最後一段找出四個字來形容一下講學家的做法。(師讀文字,生聽,尋找)

  生:是“據理斷”。

  師:是的,看課文對“據理斷”的註解,我們讀一下,(生讀註解)請把這四個字也批註在講學者的形象中。眾人對之的反映是?

  生:“眾服為確論”,眾人也都認為是正確的。

  師:似乎不夠精準哦。

  生:眾人都信服地認為這是高明的見解。

  師:帶著這種情感讀“眾服為確論”,生讀。

  師:紀透過一個“笑”字和人物的語言,鮮活地刻畫了一個貌似淵博的講學家。透過一個“服”字,塑造了缺少主見和分的眾人。但是來了老河兵,故事就有了新的起點,讓我們進入老河兵的故事。我們一起讀第三自然段。

  師:講學家判斷石獸的`位置是有道理的,但老河兵為何發笑呢?

  生:因為老河兵考慮到三個因素: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對於水的反激之力,而講學家只考慮到前兩個因素,而第三個因素恰恰是結果的關鍵所在。可講學家卻自以為勝券在握,“指點江山”,這是無知輕狂的表現,所以老河兵笑了。

  師:請用文中之言評價講學家的做法。

  生:是“據理斷”。

  師:他的意思是?

  生:只根據一般事理主觀推斷。

  師:也就是他缺少了實踐的因素,歷史上哪個人物與其做法相似?

  生:應該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吧?

  師:對的。毛澤東說:沒有時間就沒有發言權。就某個程度而言,這是一個真理。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老河兵呢?

  生:我覺得可以用“慮事周全”來評價吧。

  師:對,他慮事確實十分周到。

  生:我覺得這還是一個大膽的、不盲從的、有智慧的、從容的、不卑不亢的老河兵。

  師:這個連珠式的觀點如激流直下,很有氣勢,能說說從哪裡發現的嗎?

  生:因為文中的“凡……當……”是一個判斷句,這是一個很肯定的語氣,“凡”是“所有”的意思,毫無例外,這說明老河兵很有底氣,容不得半點“可能性”;“蓋……”字為他的觀點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而且在講學家的理由上又加上一點“反激之力”,使其難以批駁;“……必……必……”連用,語氣堅定,不容批駁。老河兵的言語有理有力,說觀點,講理由,而且他的理由更勝過講學者。面對一個“眾服為確認”的講學者,他不是盲目信從,迷信權威,而是與眾不同,據理反駁,這可謂大膽有智慧有主見;批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如諸葛舌戰群儒,可謂悠閒從容;不因為自己是一個河兵就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反駁,而是以事實說話,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可謂不卑不亢!(眾生熱烈鼓掌)

  師:我還能說什麼呢?我對你的口才,對你的言語談吐深感佩服!你抓住文章的字詞句的內涵,分透徹,條理清晰,似乎你就是那個老河兵了,你說老河兵像諸葛,我覺得你也有孔明雄辯之才,讓我們再次為他鼓掌吧!(眾生熱烈鼓掌)獎勵你一個機會,你就以老河兵的身份把這段文字讀一下吧,可以嗎?

  生:(害羞的)好吧。(讀得很不錯,再次得到大家的掌聲)

  師:真是一個“老河兵”也!孩子們,讓我們大家也當一回老河兵,讀一下這段文字吧,自由地讀。

  生:“凡河中失石,……果得於數里外。”

  師:老河兵在說話之前,文中有一個神態描寫,它是——

  生:是“笑”。

  師:是什麼“笑”?

  生:冷笑。因為老河兵覺得講學者自以為學識淵博,說話十分狂傲,“爾”、“顛”等字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

  師:很有道理,那文中老河兵的哪些話能印證這個“冷笑”呢?

  生:是“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老河兵以講學家之“顛”評價講學家的觀點,可謂聰慧至極,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講學家“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

  師:是的,讓我們以這種“治人”的感覺讀一下這兩句話,(生讀)文章到此就再也沒有了講學家與老河兵的語言與神態的描寫,紀在此留下了空白,誰能把這個空白塗抹上一點顏色呢?

  生:講學家怒目而視,兩通紅,呆呆地坐在那裡。

  生:講學家滿臉通紅,拿起一本書擋在面前,但沒有一個字能進入他的腦海,腦海一片空白。他不認得字,字卻認得他。

  生:講學家羞得無地自容,他覺得每個人都在嘲笑他,譏諷他;他把臉轉向書本,似乎每一個字也都在笑他無知,笑他狂傲。

  生:講學家匆匆收起行裝,低著頭,默默地離開僧院,從此隱姓埋名,遇事三思而行。

  師:空白帶給我們不盡的思維空間,一句“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交代了石獸的最終下落,紀的筆墨精煉至極,這句話同樣帶給我們無盡的相像空間,現在我想問的是:找到石獸的僧人又會說什麼呢?

  生:我們以後做事一定要三思而行,多詢問意見,不然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徒勞無功,石獸之事就是最好的教訓。

  生:做事不僅要讀書,也要從實際出發才好,要將書本與實踐相結合,不然紙上談兵,會讓人笑話的。

  師:面對此事,紀也發出了他的看法,它是?

  生: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斷?

  師:不錯,孔子說:三人行—

  生:三人行,必有我師。

  師:曾子曰:吾日—

  生:吾日三省吾身。

  師:陸游說:紙上得來—

  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師: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行事之理,做一個三思而後行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