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贈汪倫> 《贈汪倫》教學反思【熱】

《贈汪倫》教學反思

《贈汪倫》教學反思【熱】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贈汪倫》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贈汪倫》教學反思1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瞭解了詩句的意思,現在請大家分小組根據詩意,練習表演一段“汪倫送別李白”的小品。

  學生分小組構思、設計、表演。

  師:哪位“李白”和“汪倫”願意上臺表演?請大家認真看他們表演,等會指出他們哪些語言、動作。表情表演得好,好在哪裡?哪些地方表演得不好,為什麼?

  (兩生表演)

  生:我覺得馬騰扮演的汪倫喊“李白,等等我,我來送你了”不對,李白應該是聽到汪倫的歌聲才看見汪倫的。

  生:我認為馬騰和韋倫一個站在船上,一個在岸邊,抱拳說:“多多保重”這句臺詞用的好。

  (很多同學點頭笑)

  生:從圖上看,李白是個大官,他不可能像韋倫表演的那樣──自己划船,他應該喊:“船伕,開船!”

  (生大笑)

  生:(搶說)還有,船應該還沒有離開岸邊。詩中說的是“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意思是說“李白坐上船剛準備走,忽然聽見汪倫合著腳步節拍唱歌的聲音。”表演時李白應先喊“船伕,開船”,聽到汪倫的歌聲後,又對船伕說“等一等”。

  (生笑)

  生:我喜歡韋倫最後看著馬騰說:“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啊!”

  生:李白是有鬍子的,最好韋倫便用手做捋鬍子的動作,邊說:“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啊!”我從電視上看到古代詩人吟詩時最常用的就是這個動作。

  (很多學生搖頭、晃腦,捋鬍鬚,吟詩)

  生:鄭老師,我們不知道汪倫應唱什麼歌。

  師:這確實是我們要思考的……

  師:同學們為了完善這個小品,提了很多好的建議,現在仍按小組排練,劇中汪倫唱什麼歌依靠集體智慧來編,可以各不相同。好不好?

  生:(齊答)好!

  師:再演出的小品,希望人物的語言、動作符合人物個性,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能做到嗎?

  生:(大聲)能!

  ……

  【反思】

  這個教學案例,透過小品表演,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左腦、右腦一直處於興奮狀態,既重視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又激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從最大程度上挖掘了學生大腦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學生互以評價,使個人的智慧變成了集體的智慧,在互以評價中思維相互撞擊,心靈相互溝通,情感相互交融,共同創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課堂成為虛擬的古時送別之地,學生的人格也由此得到昇華。

《贈汪倫》教學反思2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說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得枯燥煩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著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說說我的做法:

  一、 複習匯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匯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二、 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著複習,我設定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著,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說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怎樣寫詩答謝汪倫。

  三、 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說說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說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說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說:“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線詩句意思。

  四、 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著,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說說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敘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敘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 拓展練習,一舉兩得

  一般說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絡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說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說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贈汪倫》教學反思3

  〈贈汪倫〉這節課我覺得總的教學效果還行。有好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之處。開頭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對這首古詩有進一步的瞭解。古詩分析得比較細,特別是古詩中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桃花潭水深千尺”,學生更能體會到作者對汪倫的友情比桃花的潭水還要深。本節課主要以古詩的朗讀指導為重點教學,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友情表達。我先讓學生自已讀,為古詩分節奏,然後再集體驗證他們這樣劃節奏的正確與否。再讓學生找出重讀的字詞,根據幾個問題感受讀這首古詩的語氣,最後透過配樂來朗誦,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感,也更能讓學生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通過幾種形式的朗讀,比如:同桌之間互相讀,扮演角色讀,能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感情,更快的背誦古詩。說一說這環節我覺得是本節課的點綴。透過課前找描寫友情的古詩,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讓學生更能體會本首古詩的感情做了鋪墊作用。最後的表演,是寓教於樂的體現,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錶演的過程中再一次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情感。

  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完美。一,對於作者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來說,因為以前已經學過李白的很多詩,學生對於李白已是再熟悉不過,讓學生自已來介紹,一是可以體現課堂上以學生為主;二是能讓學生更加熟悉作者。二,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男女分組比賽所用時間太長,可以縮短點,為後面節約時間。三,讓學生課前找關於描寫友情的詩,教師也該出示一首,讓學生不僅只學〈贈汪倫〉這一首描寫友情的古詩。在學生彙報課前找的古詩,這裡給的時間太短,應該再多給一些時間。

  總的來說這節課上得還行,我會完善不足之處,以後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贈汪倫》教學反思4

  《贈汪倫》詩中展現的是令人蕩氣迴腸的純真友誼。詩中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聲色並茂,情景俱佳的寫意畫。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輕舟欲行,踏歌聲起,主客兩依依。這是多麼讓人刻骨銘心的判別場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誼將兩位詩人一線牽。這是多麼真摯而動人的送別!

  我想我的學生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孩子們在讀詩時,也許,會被這份千古絕唱的友誼所感動。也許,孩子們會對“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滿神往,但也許也會對“不及汪倫送我情”感到難以置信。是啊!作為新世紀的學生對於李白汪倫友誼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那如何讓這時空交錯的古人和今人在“送別”這個主題上,找準一個切入點,情感是本課的關鍵。

《贈汪倫》教學反思5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就“轉變學習方式,構建古詩教學新景觀”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1、自主蒐集,學會處理資訊。

  教師讓學生在課前蒐集資料、課中交流資料,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蒐集資料資訊、辨別資訊、整合資訊的能力。

  2、學法指導,拓展課堂容量。

  在導學《贈汪倫》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讀悟法”,讓學生在“初讀、細讀、熟讀”中“理解、感悟、體味”,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學習《贈汪倫》之後,我又大膽超越教材,實施“學一帶一”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另一首新詩,大大地增加課堂的容量,拓展學習古詩的視野和空間。這正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3、自選作業,發揮個性潛能。

  教師出示四項課外作業讓同學自由選擇,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的空間。

  當然,在嘗試的過程中,伴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如何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差異?如何更好地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這樣的困惑,將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斷探討的話題。

《贈汪倫》教學反思6

  今天講了《贈汪倫》這首詩,這首詩怎樣讓學生感興趣的去學呢?我反覆鑽研教材,最後決定從講故事入手。

  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請看老師寫的這句話,老師講的故事和這句話關係密切“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剛看到這句話,學生很不理解,問:老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說:誰能猜一猜這句話的意思呢?有一個學生試著說了說:桃花很多,種桃花的地大,酒店也很多,有上萬家。,我接說:這個孩子這回解釋,等老師講完故事,你們看看汪倫是怎樣解釋這句話的?

  講完故事後,大家笑了起來,我問:汪倫是怎樣解釋的?學生說:他解釋的是十里外有一棵桃樹,有一個家姓萬的開酒店。透過這個故事,學生明白了李白為什麼去汪倫那裡,為什麼贈給汪倫這首詩。

  透過剛才的講故事,學生學這首詩更輕鬆了,學得更透徹了。

《贈汪倫》教學反思7

  《贈汪倫》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贈別詩,表達的是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全詩明白如話,質樸無華,雖只有四句,卻突出了兩個人深長的情誼,又沒有分離的感傷。

  全詩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當講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時候,我說:“桃花潭裡的水有千尺深,也趕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看到這句詩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回答非常積極。

  有的說:“他們兩個的感情真深啊!我想他們一定是非常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的說:“如果我的朋友離開了,我也會送他,並永遠都記著他!”

  有的說:“真羨慕他們有這麼好的朋友,我也想有這樣的朋友。”

  還有的說:“我也想有這樣的朋友,在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對待朋友,不因為一些小事兒和他鬧彆扭,他要是生氣,我就讓一步,哄好他!”

  ......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自己的想法,氣氛很熱烈,在他們的話中,我體會到了他們對“友愛、寬容、真誠”的感受,雖然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詞彙表達出來,但他們的話語裡深深的包含著對友情的理解。

  我對他們說:“好朋友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比金錢還要珍貴,有一個好朋友,你會快樂一輩子。好朋友是用心換來的,真心的對待每一個朋友,你會收穫很多東西,希望你們走的每一步都有好朋友相伴!”

  看著孩子們若有所悟的表情,我擁有了一種收穫叫快樂!

《贈汪倫》教學反思8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送別是我國古詩一個永恆的話題,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結合古詩詞誦讀活動,穿插表示離情別緒的詩句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上我提供了幾首送別詩讓學生自學:《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別》、《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易水送別》(駱賓王)、《送朱大入秦》(孟浩然)、《送別》(王維)、《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勃)、《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別董大》(高適)、《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如果再出示以下練習可能就更好了。

  設計練習:

  1、填空練習: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有相當的比例,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透過"__________"來表達對友人的真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___________"含蓄的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行為有行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而高適在《董大別》中用"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王勃更是樂觀,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____________"寄語遠方朋友,表達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離遙遠,也會覺得近在咫尺。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相信同學們也曾經歷與老師、同學、親戚、好友分別,心中不免依依不捨。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同學們可以從這些送別詩中摘錄你最喜歡古詩或名句送給你的老師、同學、親戚、好友,也可以自己仿寫一首送別詩送給他。

  《贈汪倫》教學反思

  一、運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透過網路這個特點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北京資料,在可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望論和他是什麼關係嗎?然後,老師說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師講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遊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遊覽嗎?這裡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裡,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並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後的幾天裡,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並帶他遊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透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贈汪倫》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目標無一落實,上的很混亂。

  這節課我想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希望孩子們讀中感悟,讀中識字。

  我在這節課中實施的不好,首先,朗讀的形式單一,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能激發起孩子學習慾望。其次,在教學生字中,採用詞句結合的方式,認識生字理解詞語基礎上再理解句子,讓孩子在讀詩的時候不再迷茫,易於體會詩中意境,可卻沒有識字具體,朗讀指導到位,感覺就是認字認一半,讀書沒讀明白。再次,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講課很隨意,沒有層次,讓人感覺不出順序。最後,有孩子在課堂上睡著,是課堂沒有吸引力,趣味性要思考一下了。

  從這節課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

  1、 上課不嚴肅,學生紀律差,亂說話現象嚴重。

  2、 教師個人需加強備課力度。

  反省自己的課堂讓自己找到了前進的動力,工作不是全部,可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告戒自己長點心吧!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了,在其位,謀其政,就得做好所有的工作。

《贈汪倫》教學反思10

  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四年(755),是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到涇縣,遊桃花潭後和友人汪倫分別時所作。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經做過縣令,辭官後居涇縣桃花潭,家有別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詩人相友好,常有詩文來往。李白這次來訪汪倫,汪倫以美酒招待他,李白臨別時寫增此詩。我在教這首詩時從以下做。

  一、故事引路,激發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著複習,我設定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著,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說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寫詩怎樣答謝汪倫。

  二、自學詩句,理解詩意

  俗話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說說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說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說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說:“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線詩句意思。

  三、誦讀感悟,體會感情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著,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說說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敘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敘事中的“忽聞” 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名詩誦讀,課外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在課前我也佈置了大家收集這類詩,這時請同學們將你們所收集的計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結合學生交流的情況,學生一起來誦讀一首離別詩。

《贈汪倫》教學反思11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運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古詩離現在年代久遠,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透過網路這個特點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在課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汪倫和他是什麼關係嗎?然後,老師說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接著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古詩,學生聽得興趣盎然。透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後學”變成了“先學後講”。透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鍊。如:要求學生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麼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贈汪倫》教學反思12

  現在不少教師關注的焦點仍僅是“知識”和“能力”在教學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抱著“理性的心態”運用“科學的方法”,把課文在學生面前肢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僅依靠語言文字目標的實現是不夠的,還應包括情感體驗,思維發展,審美感受等目標的共同實現。

  《贈汪倫》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將自己的情感思維方式,內心體驗帶入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人生,釋放自己的靈性和悟性。

  一、自主探究

  本節課把教學的基本順序由講授式教學的“先講後學”變成了“先學後講”。透過自學、交流,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鍊。如:要求學生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經過自學探究,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和表現力,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對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自主探究—自讀感悟—悟情昇華。”體現了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能力提高的理念。讀的訓練層次清楚,形式各樣,在讀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昇華體驗,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標。

  三、實踐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上課伊始,激情匯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中感悟,悟情昇華。“換關聯詞翻譯詩句”,“出版學生的名人名言”等活動都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發揮創造的潛能,將語言與生活融合在一起,從而迸發出情感火花。學生“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讀的感悟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感情得到了昇華。同時提高的不僅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更是整體的語言素質的提高。整個課堂教學都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教學思想,正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使學生充分開啟思維的天窗,展開感情的雙翼,才有了精彩紛呈的名人名言創編。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疑乃思之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便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主體地位悄然增強。

  由“忽聞”而引發的問題:李白與汪倫感情如此深厚,李白要走了,汪倫為什麼沒去送行呢?這個高質量的問題如巨石入江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漣漪,老師的拋磚引玉打破了課堂的沉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有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妙語連珠。

  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如:學生感情朗讀時,如多給大家參與評價的機會,學生的思維會更活躍,理解會更深刻。另外還應更多地關注學困生,學生的整體感悟、表達等能力會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堅持把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講的機會更多地留給學生,把評價的自由還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

《贈汪倫》教學反思13

  《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這節課我的設計把教與學結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一、故事匯入,理解悟情。

  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我透過講述《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激發學習興趣,孩子們認知詩中人物、地名,為學習、理解打好基礎。再理解詩意後,讓學生從詩句中想象畫面,“假如你就是站在桃花潭邊的李白(汪倫),你此刻是一種什麼心情?”體會詩人與汪倫之間依依不捨的情感,真摯深厚的友誼。

  二、紮紮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即可。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

  三、學法教法,相輔相成。

  你我告訴學生:“這節課不僅將帶同學們走進李白的詩歌裡,還要教同學們學習古詩的方法”,我把學法指導與古詩學習結合,在每個教古詩的環節進行引導和小結,滲透學法,學生依此方法今後也能自學古詩:

  1、讀通詩句;

  2、理解字詞;

  3、讀懂詩意;

  4、感悟詩情;

  5、朗讀背誦。

  四、課外學習,擴充套件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讓學生讀一讀,擴充套件學習。因時間原因,我把它改為作業:回家找送別的詩讀讀,課後交流。

  上完這節課,綜合聽課老師的指導建議,我覺得這堂課需要改進的方面:

  1、在學習字詞環節,理解字詞意思,節省在理解上所花的重複時間。

  2、範讀出效果,學生朗讀形式可更多樣。

  3、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更從容地引導學生,把思考、發言的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儘可能讓學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我也會多閱讀,加強學習,提高自己。

《贈汪倫》教學反思14

  一、運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透過網路這個特點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北京資料,在可前給學生介紹。課一開始,我就問學生你們知道李白嗎?又知道望論和他是什麼關係嗎?然後,老師說老師從網上知道了李白和汪倫能成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你們想聽嗎?(師講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歡做詩,也很喜歡喝酒和遊歷名川大山,汪倫非常仰慕他的才華,很想與他結為朋友。於是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給李白,上面寫道:“先生,您喜歡遊覽嗎?這裡有十里桃花;您喜歡喝酒嗎?這裡有萬家酒店。”李白一看,呀!這麼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裡,既不見十里桃花,也不見萬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倫解釋說:“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個桃花渡口,萬家酒店是有個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店,並不是一萬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被汪倫的幽默與風趣逗得哈哈大笑起來,兩人一見如故。在以後的幾天裡,汪倫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並帶他遊遍了當地的名山勝景,他們一起飲酒作詩,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誠深深地感動了,即興吟詩一首《贈汪倫》。

  透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飽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怎樣用朗讀的加以體現?帶著這樣的思考閱讀有關詩人的資料,有關友人之間的故事,學生讀出了李白為意想不到的相送“驚喜“,為了解自己的個性“感動”及讀者對友人之間的情深“讚頌”等不同的情感,實現了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

  三、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餓學習積極性,結合古詩詞誦讀的餓活動,穿插表示離情別緒的詩句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當學生遇到難點時,可以讓學生質疑,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贈汪倫》教學反思15

  本學期在上教研組組內的研究課時,我選擇了第六單元的25課《古詩兩首》,在這兩首詩中我比較喜歡《贈汪倫》這首詩所以我就準備上25課第二課時作為研究課的內容。

  《贈汪倫》裡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這是多麼真摯而動人的送別。在備課時我身上深深的為這千古友情多感動,可是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一是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二是由於古詩的話語風格離學生的現有語感相差甚遠,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詩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至於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

  怎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讓孩子們在讀這首詩時,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呢?我嘗試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反覆誦讀與融情想象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 運用故事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對於現代的小學生來說,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體會詩歌蘊藏的情感更難。因此,創設情景,奠定情感基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前,我透過網路去查閱了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課一開始,就透過聽“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瞭解,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讓朗讀架起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樑。

  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品詞品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後熟讀成誦。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透過指名讀、引讀、範讀、分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透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人文字,走進文字。

  三、 課外延伸,拓展學習。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為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後設計了“交流收集到的離別詩”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人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麼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字,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