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賞析及試題

張九齡《感遇》賞析及試題

張九齡《感遇》賞析及試題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後,張九齡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後張九齡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張九齡《感遇》賞析及試題,希望對你有幫助。

  【年代】:唐

  【作者】:張九齡

  ——《感遇十二首》(其七)【內容】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 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賞析】:

  讀著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張九齡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讚頌。所以張九齡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讚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說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為世用的憤懣。張九齡所說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讚頌;結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於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按說,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於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嘆之聲。

  丹橘的命運、遭遇,在心中久久縈迴,張九齡思緒難平,終於想到了命運問題:“運命惟所遇,迴圈不可尋。”看來運命的好壞,是由於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週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是無法追究的。這兩句詩感情很複雜,看似無可奈何的自遣之詞,又似有難言的隱衷,委婉深沉。最後張九齡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只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它有“經冬猶綠林”的美蔭,又有“可以薦嘉客”的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為什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裡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陽虎對趙簡主說,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

  因而感嘆道:“虎不善樹人。”趙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只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說“慎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讚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說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餘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餘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張九齡坎坷的身世嗎!這首詩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著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是一種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寧靜致遠(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這種心如虛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誰能知道呢(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對自己還沒有達道的功夫的謙虛還是經常有一點心亂(飛沈理自隔)想更上一個境界一念不生是謂誠(何所慰吾誠?)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隻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並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張九齡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隻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牆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裡是象徵張九齡在人海中由於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隻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張九齡假託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是正統儒家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後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為獵取的物件;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裡“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於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後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採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於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感遇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8、詩中塑造了蘭、桂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

  9、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情感?(5分)?

  試題答案:

  8、塑造了枝葉繁茂、花蕊 皎潔(2分)、生機勃勃、欣欣向榮(2分),想起隨風飄散的蘭桂形象(2分)。

  9、託物言志(或比興、象徵)(2分),張九齡以蘭桂自比,抒發了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