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一、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二、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1、透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2、透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一、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二、《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設想:

  一、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二、媒體設計:

  1、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2、播放動畫《再別康橋》。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動畫《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分小組討論。(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點撥: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最後教師總結。)

  六、小結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三、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瞭解學生重回母校的情況,結合學生再次離開母校時的感受匯入新課。(去年的這個季節,大家離開了伴隨你六年的母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來到了附中,(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大家有沒有從她的大門前經過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當你再次離開她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生交流感受…...師引入:詩人徐志摩在告別自己的大學母校康橋時,他的感情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再別康橋》,來了解他的內心,體會他的感情。)(板題)

  二、解題,瞭解作者及作品寫作背景。

  (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含義?讀註釋1,瞭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從註釋中的哪句話裡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康橋的深情?)

  1、學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老師點撥,總結:

  再一次告別康橋或又一首告別康橋的詩。

  兩次重返母校。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自讀詩歌,畫出重點詞語。

  2、聯絡註釋、運用工具書,小組交流,掌握其讀音和含義。

  3、個別質疑,老師點撥,強調:

  浮藻沉澱?長篙?漫溯斑斕笙簫

  4、再讀詩歌:1)自由讀;2)個別讀,其他同學點評,強調;3)齊讀。

  四、理解體會,朗誦詩歌。

  1、你從中讀出了作者對康橋怎樣的感情?

  2、你認為應該怎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請任選一節,從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五個方面設計朗讀指令碼,並進行朗誦。

  1)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師點撥:依戀(眷戀)之情。

  2)老師示範設計一節朗讀指令碼,並進行範讀。

  3)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並進行朗誦,其他同學點評補充,再讀本節詩。

  4)老師示範朗誦,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景物,感受詩人的感情。

  五、品味語言,賞析詩歌。

  1、老師任選詞句進行賞析示範;

  2、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賞析;

  3、個別質疑,師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組競賽,協作背誦。

  七、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請大家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能,創造性的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對母校的深情。

  1、學生動筆寫作;

  2、小組代表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八、總結本課,學有收穫。

  1、學生交流;

  2、老師補充,並以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感受、品味詩歌的意象美,語言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透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透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兩卷新詩,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為佳人難再得;一聲河滿,九點齊煙,化鶴重歸華表,應愁高處不勝寒。

  這是一副輓聯,所挽物件為新月詩派代表人物徐志摩。“兩卷新詩”,指的是徐志摩的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而“九點齊煙”是濟南郊區九座小山的總稱,此借指徐之遇難地。他是1931年因飛機失事遇難的,時年35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詩人,走進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去感受他對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體展示課題和作者)

  我們這節課的上法是——(課件:美聽,美讀,美析)

  第一教學模組:美聽。

  請學生第一次聽讀全詩。聽的時候關上課本,閉上眼睛,注意誦讀的節奏和重音。——課件(男聲配樂朗讀。)

  請學生第二次聽讀全詩。聽的時候仍關上課本,閉上眼睛,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課件(男聲配樂朗讀。)

  請學生第三次聽讀全詩。聽的時候看著螢幕,輕聲的跟讀,並感受詩人流露的情感。——課件(男聲配樂朗讀。)

  (教師過渡:我們剛剛是聽別人的朗讀,下面換由我們自己實踐了。)

  第二教學模組:美讀。

  1.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誦全詩,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把握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請一位同學朗誦全詩。請其他的同學注意這位同學的朗讀與朗讀帶中的朗讀相比,在朗讀的節奏、速度、輕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3.請同學們評點,教師作補充。

  4.再請一位同學朗誦全詩。

  5.請同學們在音樂中朗誦全詩。(課件:輕聲的音樂)

  (教師過渡:“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傷的離別詩牽動了許多文人學者的心。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詩人志摩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心中。)

  第三教學模組:美析。

  第一步:整體把握。

  1.請同學們自由發言,說說這首詩美在哪裡?

  2.教師小結:(課件出示)

  意象之美

  《再別康橋》兩美

  語言之美

  第二步:分步賞析

  1.賞析詩歌的意象之美。

  (1)作者選擇了哪些獨具特色的意象?(“雲彩”“金柳”“青荇”和“潭水”)這些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教師分析示範第二節。

  (3)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詩節討論分析。

  (4)教師歸納總結:無論是大家剛剛賞析的,還是老師分析的詩節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在這些美麗的意象中的對於康橋的深深喜愛和眷戀之情。

  (5)請同學們帶著感情誦讀全詩,領悟詩歌的意象美。

  2.賞析詩歌的語言形式之美。

  提示;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去感受

  繪畫美

  三美音樂美

  建築美

  請同學們試著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學法遷移:

  請同學們賞析徐志摩的另一首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課堂總結:少年是詩,青春如歌。

  讓我們去讀詩吧!

  讓心靈徜徉在詩歌的花園,

  讓思緒飛揚在繆斯的殿堂。

  含英咀華,化育靈魂,

  提高你的文學素養,

  綻開你生命的純美之花!

  課後反思:

  ①課堂的成功之處在於運用了詩歌語言的張力,帶領學生領悟並體會了詩歌的美,並帶動學生化抽象文字為形象畫面,在轉化的過程中,領悟了作者情感的抒發,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②時間掌握得不夠到位,學生分析部分有些過於倉促,引導不夠,同時由於時間的關係,也缺少必要的練習鞏固環節,往古詩意象分析方面的拓展和牽引也做得不夠到位,是為最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