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再別康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再別康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徐志摩,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寧硤石人(今嘉興市海寧市硤石街道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捨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築美、音節美和繪畫美於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緻。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物件,採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於景,人景互化。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盪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澱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昇華至高潮。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彷彿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捨與惆悵。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覆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於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後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擷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並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的一系列情感與他所描繪的康橋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間中完成。瞬間便是永恆。也許,這也正是《再別康橋》這首詩在眾多的離別抒情詩中脫潁而出,為世人所喜愛,經久不衰的原因。

  從結構上來看這首詩。全詩共七節,每節四句。每節各描寫一個景物一個意境,而節與節之間是相互聯絡,上承下啟的。以第二、第三節為例。第二節中,前兩句詩人描繪了河畔的金柳,後兩句採用層進深化情感。第三節則承第二節所寫的“波光”來寫“水底的清荇”。可見句子之間、詩節之間的環環相扣。詩人非常重視詩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詩作很考究詩歌的外形整齊。這樣的整齊偏重於詩的整體排列順序的整齊規劃,至於詩行長短並不做呆板限制。這首詩使用 式的詩形,而詩句有長有短,詩的整體錯落有致而並不單調死板,使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詩的參差錯落的圖案美及嚴謹穩定中內含變化的和諧感。

  詩人說:“詩歌的美妙不在於它的文字意義,而在於它的不可捉摸的音節裡。”可見,詩人追求的是音節的音律和節奏。在其詩歌裡,音節與內容達到了自然完美的統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兩個“輕輕地”疊用,與其說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說是詩人在有意增強節奏的輕盈。詩人將節奏視為詩內在的生命,他所謂的“內含的音節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詩行間“頓”的數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數的相等。頓,即按句中不同成分來區分音節。如詩的最後一節按意群可作這樣的劃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詩的每一句之間的頓數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詩富有整體一致的節奏感。在音韻方面,這首詩偶句押韻,同一節二、四句押相同的韻,造成了一種疊蕩起伏的音韻美。在詩人有節奏有韻律的吟唱中,詩中的意境、詩人的愁緒也在變化、擴散開來。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 。這樣一幅色彩明豔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再別康橋》原文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隻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聲蕭;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林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係,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