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讀後感範文6篇
【篇一:《再別康橋》讀後感】
老一輩的文學家中,早逝的徐志摩尤其受青年朋友的喜愛。特別是他的著名詩作《再別康橋》,使得他簡直就是浪漫的化身。但在我看來,《再別康橋》除了“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灑脫的翩翩風度”之外,一個“再”字或許更能讓我們有所瞭解。
在《再別康橋》之前,徐志摩曾寫過多篇關於康橋的詩作及散文。在1922年,他第一次離開康橋時曾寫下了長詩《康橋再會吧》,後又曾寫過《康橋西野暮色》,《康橋晚照即景》等詩,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給志摩的印象及影響都是很深刻的。他是要從羅素才到英國的,用他的話講是“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他的“書”沒念成,因為羅素叫康橋給除名了,但他卻留在了倫敦,後又到了康橋。徐志摩在康橋最初的日子應該說是有些寂寞的,同居幾間小屋的張幼儀業已成為他的前妻,而且他“他在康橋還只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徐志摩曾這樣寫到“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現的第一條件。”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了康橋。他又曾這樣表述“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瞭解,康橋,我要算是相當有交情的。”康橋對徐的印象如此之深,更何況又是一位在“單獨”時一起相處的朋友。這便難怪他不止一次的寫到康橋,再一點,康橋對於他人生的成長的幫助也是巨大的。他一再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得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便是他前幾次寫康橋的感情由來:對康橋的留戀,對往昔的懷念是主要的感情。
然而,《再別康橋》卻不是完全相同的背景或單純的感情。《再別康橋》是徐在1925年故地重遊的歸國途中,於11月6日在輪船上寫成的,在徐志摩的書信捲上看到致陸小曼的信(1928年10月4日在船上寫)曾提到過要去印度的“為還幾年來的一個心願,在老頭昇天之前再見他(指泰戈爾)一次”,然後回滬。如若當時徐真的先去了印度,後回的國,則《再別康橋》應該是在從印度回上海的途中在輪船上所作。在這封信中,徐還曾寫到“乘眉,我想你極了,一離馬賽,就覺得歸心似箭,恨不能一腳就往回趕。”由於思念,他是非常想念陸,並急切地想回國的,那麼他又怎麼會寫出《再別康橋》這樣深情難抑,灑脫而又纏綿的佳作呢?其實也不是難以理解的,正是對康橋留戀,懷念和對眉的思念這些矛盾的心裡,使得徐對康橋的“告別”深情又不至纏綿,留戀又不失灑脫。像是一滴若即若離瓊漿,想告別卻粘著你的心。於是,才會有“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他的這一次重遊不似往昔那般地沉醉,留連,於是便有幾分輕鬆與灑脫。可是,畢竟如前面所講,康橋給徐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於是想要告別,往事就會如陳酒香氣迴腸,激盪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橋的一幕幕情景再現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個意象表現了作者對康橋的眷戀。對這份眷戀的加重昇華,應該說是從第五節“尋夢──”開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勾起了他對當年的舊夢,那些纏綿的“宿願”和“理想”的記憶。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詩人想再尋舊歡,註定是不可能的事。於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時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橋”,是作者自己。詩人已完全陷入對往昔生活的甜蜜回憶之中。當作者醒來,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別,使得詩的結尾便帶上幾分苦澀,悵惘和難言的情懷。於是,這最後的“揮袖”便帶了幾分無奈進去,詩人不願帶走一片雲彩,那雲彩想來便是那些夢,詩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心中(也許包括那些和泰戈爾一起的日子)。
這首詩的美,當然不只在詩人那份細膩的感情上,在藝術形式上,音樂的美和建築的美皆融其中,這大約是好多人喜歡的原因吧。
【篇二:《再別康橋》讀後感】
你來或者不來,去或不去,康橋都在那裡,不喜不悲。倒是來這裡的人在康橋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繹他們的悲歡離合。
你是人間四月天的煙雲,黃昏吹著晚風的柔,輕如風,悄無聲息,輕如雪,悠閒飄落。來時一襲長衫,去時衣袂飄飄。揮手之間,西天的雲彩成為你永恆的背景,。當時伊人在,曾伴彩雲歸。
因為喜歡一個人,所以喜歡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歡了哪裡的一草一木。輕柔的晚風,吹拂河畔渡滿霞光的柳枝,搖曳出一份嫵媚,晃動出一絲嬌媚,盪漾成粉紅色的回憶。回憶會褪色嗎?波光裡的豔影告訴我,依舊如昨。所有的前塵往事一同隨波盪漾起來。
還是那條河,還是那灣水,清涼氤氳在心頭。做康河裡的.一條水草吧,悠閒自在地搖擺,用自己喜歡的姿勢,沒有嘈雜與喧囂,沒有羈絆和束縛。沒有爭奪與血腥。如果這裡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樹,簡簡單單,別無所求。
一條水草也會有夢,絕不因它是一條水草而卑微。自由的空氣,靜美的恬淡,愛的馨香。倘若這是卑微的,也是偉大的卑微。因為夢裡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陽光,縱使世事變遷,物是人非,縱使夢想別現實割得支離破碎。每一個碎片都會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塵封在心底,也會隨心動而鮮活。
探尋,追尋,尋到過那隔絕人世的優美與寧靜,在星光與波光中涵養著自由的靈性,忘情於康橋的優美,沉迷於自然地純潔,人生在奇異的月光下斑斕而多彩,奏響美的旋律,放飛愛與自由的翅膀,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於心死,其實其莫大於心不死,其實哀莫大於心不死而不得不死。那首歡愉輕鬆的歌如今唱來必定變得沉重而無奈,理想的琴被現實折斷了弦,語氣痛苦的回憶不如選擇忘記,語氣厲聲質問,不如選擇沉默,與其選擇苦苦哀求不如選擇淡然放手。抓不住的何止是時間,春去春來之後,滄桑的何止是雙眸。就讓笙簫去演繹我沉默的離歌吧。
該是離去的時候了,再見!四季常青最翠綠的草坪、天空的行雲、大地的溫軟、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帶著草味的和風以及看天、聽鳥、讀書……所有的夢意與春光,再見!人生的春天,還有那個人。
不想讓你看到我轉身之後,離去之時的憂傷落寞的背影,不想讓你看到這憂傷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陽中,消失在地平線。沒有華麗的轉身,只有悄悄地揮手。告別時,留下完美的記憶。因為美,所以痛會多一些吧,所以,回憶會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還是蒼涼,是的,薄暮時分,對著西天的雲彩落寞地想念一段舊時光,或者一個人。
終無言,是看透了繁華落盡,是明白了鉛華洗淨,還是一江春水的綿綿情思,一川煙雨的萬般愁緒。
風輕雲淡,優雅的身影遮不住內心的憂傷。
終無言,其實是愛到深處的寂寞。
【篇三:《再別康橋》讀後感】
有一首詩,獨特美妙,有一首詩,世人讚頌;它就是《再別康橋》。讀完這首詩,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句話很美,這首詩也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徐志摩為了康橋寫下了這首詩每一句詩都包含著他對康橋的愛,如果你閉上雙眼,這首詩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之中,如畫一般。康橋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夢在他心中,他遐想著在康橋的生活。他幾乎忘記了自己要離開康橋,他希望自己可以放聲歌唱。但他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只能在心中唱響那首離別的笙簫曲。他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打擾康橋。他對康橋依依不捨,揮之不去的傷感一直繞在心頭。
作者喜愛康橋的生活,遲遲不願離去。我很喜愛這首詩。喜歡詩的優美,喜歡這首詩的深厚情感,更是為了我心中,那屬於我的彩虹似的夢。
有一首詩,獨特美妙,有一首詩,世人讚頌;它就是《再別康橋》。讀完這首詩,我有了很大的感觸。
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句話很美,這首詩也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徐志摩為了康橋寫下了這首詩每一句詩都包含著他對康橋的愛,如果你閉上雙眼,這首詩的景象就浮現在腦海之中,如畫一般。康橋的一草一木都在向他招手,彩虹似的夢在他心中,他遐想著在康橋的生活。他幾乎忘記了自己要離開康橋,他希望自己可以放聲歌唱。但他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只能在心中唱響那首離別的笙簫曲。他不帶走一片雲彩,不願打擾康橋。他對康橋依依不捨,揮之不去的傷感一直繞在心頭。
作者喜愛康橋的生活,遲遲不願離去。我很喜愛這首詩。喜歡詩的優美,喜歡這首詩的深厚情感,更是為了我心中,那屬於我的彩虹似的夢。
【篇四:《再別康橋》讀後感】
母校微笑著擁抱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夢想,激勵著一屆又一屆學子的抱負,也撫慰一年又一年桃李開落的惆悵,母校永遠年輕。
今天,我揮著激動的心情閱讀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徐志摩作於1928年11月第三次歐洲之行的歸國途中。當年7月底,作者重遊康橋,往日在那裡度過的幸福時光又重新回到心頭,但是因為當時要急於見一個英國朋友,沒有時間記錄自己的感受。直到11月他從法國馬賽歸國,才記下了這段精神之旅。全詩以優美絕倫的意境,清新華麗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再現了劍橋的柔美,細緻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母校的深深愛戀。其中的詩句更是讓人深有感觸。
《再別康橋》開頭的幾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攝了去。感懷著它給我的清幽的美和傷感的情緒。詩人的才情,詩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飄來的楊絮,平素中夾著深蘊,渾然天成。在你隨心所欲中體味它的空靈、輕快。作者對劍橋大學的愛,對那讀書生活的印象,揮之不去,縈縈於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達?這就莫過於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康河周圍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發洩的寄託物。正因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連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還情願做水草。寫到這裡詩人心頭“盪漾”起了一陣陣不可抑制的柔情。“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詩人澎湃的感情,在此達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永留在他心愛的康河。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處的那一潭水,不再僅僅是一潭水,而是詩人美好情懷的溶合物。是斑斕多彩的,是有豐富內涵的。“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多麼美好的意象,多麼炙熱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現實與夢想,現在與過去,已如過眼煙雲,飄然而逝。“我”極力的追懷,“我”想擁有那爛漫、甜蜜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快樂、歡欣如今卻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來了。早期熱烈的羅曼蒂克,如今已變成了輕煙籠罩般的傷感。不用送行,不用灑淚告別,甚至也“不帶走一片雲彩,”只是“輕輕的來,”“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將永遠在詩人的心胸里長存,詩人的靈魂早已經和康橋融為一體了。
徐志摩作為偉大的詩人,對於自己的母校都那麼熱愛,我們作為母校中平凡的一員,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學習,為母校爭光,讓母校以我們為榮。
【篇五:《再別康橋》讀後感】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捨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這首詩採用現代白話形式,繼承了中國古典傳統詩歌的含虛、典雅,又採用了音語中的語法調式,可謂中西合壁。而繪畫的色彩美在詩中也用明顯體現,詩中的雲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組組物象的顏色鮮明,寫出了康橋之美。這樣一幅色彩明豔的畫卷,與詩人的心情並不矛盾,正是因為它的美,才令詩人如此難以割捨!
讀《再別康橋》,如觀樓如吟歌如賞畫,而感受到的是詩人那淡淡的離別之戀之愁之哀。
【篇六:《再別康橋》讀後感】
風平浪靜,踏上歸國的船隻,行駛在浩瀚的大海上。這時候徐志摩會想些什麼呢?
畢竟那是他曾留學的康橋,留下了他美好的回憶。在夕陽下,他走在河畔,看著那柔情似水的柳樹,似乎如同夕陽中的新娘,望著水中的倒影,盪漾在心頭。在徐志摩眼中那康橋的柳樹是如此嬌媚,而那柔波里的水草又是如此動人,那康橋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那裡徐志摩又留下了七彩的夢。不遠萬里踏上征途,到康橋留學,為的就是學有所成,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奔赴康橋後,卻發現康橋如同夢幻一般美麗,“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康橋的一切事物就連那榆蔭下的一潭,都沉澱著作者彩虹般的夢。可見作者對康橋是情有獨鍾。
但作者此刻不是奔赴康橋,而是遠離它,帶著對康橋美好的夢,漸漸離去,回首康橋,漸漸遠去。美好的夢,輪廓漸漸模糊,只變成了一點,便也不久消去。回想起曾在康橋度過的那段美好時光,現在卻要驟然遠去,留下的是無比的惋惜和憂愁。
或許作者不是為了寫愁,只是為了安慰自己,留下紀念而寫下這首詩。但從文中卻表現出那樣的灑脫和寬廣的境界。揮手作別,那是作者的不捨。“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是何等灑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淚沾衣裳,有的只是揮手告別雲彩的瀟灑與自然。
懷著憂愁,卻能表現出瀟灑與風度,憂愁不能佔據整個心靈,是因為心境開闊,便能容納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