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兩虎相鬥寓言故事成語

兩虎相鬥寓言故事成語

兩虎相鬥寓言故事成語

  兩虎相鬥是指兩隻老虎相互爭鬥。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相關成語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注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打了一年多還不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國使者陳軫給秦惠王講卞莊子利用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道理,得到它們兩敗俱傷時一舉打死兩隻老虎,勸秦惠王採取坐山觀虎鬥的計策,等待時機再消滅這兩國。

  【典故】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戰國策·秦策二》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史記·春申君列傳》

  【解釋】兩隻老虎相互爭鬥。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兩敗俱傷

  【近義詞】兩虎相鬥

  【成語舉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

  動物成語寓言故事:打草蛇驚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這個縣令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在他做當塗縣令的任上,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腐,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大小貪官竟佔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裡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裡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腐的種種不法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那些幹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什麼聲響,他們也會聞風喪膽。

  動物成語寓言故事:烏鴉訴冤

  唐朝時候,溫璋在京城任兆尹。他剛直不阿,執法如山,疾惡如仇,誰要為非作歹,只要撞到溫璋手上,便休想逃脫。溫璋用嚴刑酷法毫不手軟地處死了一批不法之徒,使得京城治安良好,那些流氓地痞無賴,沒有一個不畏懼溫璋的。為了方便老百姓告狀、訴冤,溫璋還派人在衙門外掛上一隻懸鈴,好讓告狀者隨時撞響鈴鐺。

  一天,溫璋忽聽堂外懸鈴一陣疾響,便馬上派人出去檢視。那差人在鈴下四處張望,卻未見到有人前來撞鈴。正奇怪間,那鈴鐺又響了。差人不知何故,那鈴鐺卻連響了三次,差人這才發現撞鈴的原來是隻烏鴉。

  差人立即向溫璋報告了烏鴉撞鈴之事。溫璋想了片刻,說:“這隻烏鴉定遭了什麼傷心事,它才前來訴冤的。我估計,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它的小烏鴉,母子連心。烏鴉的愛子之心,實在感人。”

  於是,溫璋派人隨烏鴉去找那個掏鳥窩的人,一旦找到,定要拘捕歸案。那隻烏鴉在前面盤旋飛翔,替差役引路,差役一路上緊緊跟隨,終於來到城外一片樹林子裡,烏鴉盤旋在一棵樹旁不再前進,還“嘎嘎”地叫個不停。差役一看,樹上一個鳥窩果然被人掏空了,而那個掏走小烏鴉的人還沒有走,正在樹下休息,手裡還在玩弄著小烏鴉,小烏鴉可憐巴巴地“嚶嚶”哀鳴著。見此情景,差役立即將那人捉回了官府。

  溫璋親自審理此案。他認為,烏鴉雖不是人,但母子親情,與人同理,烏鴉被人迫害,前來官府伸訴,求助於官,此事本來就有些異乎尋常。那掏走小烏鴉的人,拆散烏鴉母子,殘害弱小,行為惡劣,不能寬容。於是,溫璋下令將那人處死,為烏鴉伸了冤,報了仇。

  後來,此事傳開,那些為非作歹之徒更是小心翼翼,收斂了許多,再也不敢輕易幹壞事。

  溫璋明察秋毫,體察民間疾苦,對哪怕是再細小的事都執法如山,毫不留情,因此才能真正扼制住社會的惡勢力,保一方平安。

  動物成語寓言故事: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莊公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後來山戎敗退到孤竹過境內,齊軍深入,最終滅了孤竹.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