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讀後感範文8篇

雨巷讀後感

雨巷讀後感範文8篇

雨巷讀後感範文1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她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牆”邊。雨巷裡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

  “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呼叫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髮。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裡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裡,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餘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這首詩裡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

  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唐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麼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雨巷讀後感範文2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

  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細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現了,“我”卻眼睜睜地看著她消失,彷彿一場夢境。詩人撐著油紙傘,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著一個希望逢著的姑娘。

  這並非是現實的巧遇,而是幻覺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許是前清宰相府後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詩人以前的鄰家少女。其實,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她最終要消散在詩人的視線中。它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濃重的象徵色彩襯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詩人曲折幽微的內心世界,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裡,一幅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呈現在面前。帶著哀傷,詩人把自己放在悠長的雨巷中,做一個反覆彷徨的孤獨者。沒有聲音,沒有歡樂,也沒有陽光,只有彷徨和哀怨,這就是悠長、狹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夠實現。但是,詩人明顯知道,美好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它轉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在這裡,詩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棄理想的複雜情緒顯露無遺。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詩歌呈現出一種迷離的美境。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象徵人們的愁心。李璟也寫過一曲關於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結和雨中愁在這位南唐後主的筆下已經連結在一起。而在詩人的手中,丁香有了進一步的含義。他想象了一個丁香一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於是,它成了含有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詩人對美的追求,也包含詩人美好願望幻滅的痛苦。詩人曾經說過:“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消散,體現了詩人當時理想的幻滅。

  在新詩中,《雨巷》是一個“憂愁”的文字。詩中的“丁香”意象、迷離的音樂美和情緒的抑揚頓挫,使它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美感。在文學的雨巷中,讀者往往不滿足於“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還想企圖捉住她,於是,她“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般飄過我們的身旁,消散在我們的視線中……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雨巷讀後感範文3

  一條老巷,悠長而淒涼。細雨,自空中落下,搖曳了行路人的傘,固實了老石橋的磚,濺醒一汪波瀾,觸動了巷的深處,更驚駭了痴情人的心,淅瀝、淅瀝……

  一個少年,帶著憂愁,獨自走在巷頭徘徊、張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纏綿的雨中期盼、等待。年輕的心,迸發著無盡的柔情,充溢著飄渺的思緒。風拂起他額前的頭髮,雨濺溼了他的衣肩。他獨自在這寂寥無人的雨巷,憂傷又彷徨,只希望遇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幻想,這個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撐著油紙傘,和他一樣,在這寂寥的雨巷,彷徨……

  巷的深處一把油紙傘漸漸靠近,傘下嬌匿著一個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她便是少年心中思慕的人。她默默地走近!少年佇立在原地,歡喜卻又膽怯,欣喜卻不知所措。他的眸子深情如一潭秋水,凝視著靠近的姑娘,希望遇上姑娘的目光,傳達他的心中所想。

  “她默默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少年的心暗淡了,望著遠去的背影,在雨中,模糊……少年不禁又獨自彷徨,彷徨在這雨巷,希望逢上一個丁香一樣的,就像這愁怨的姑娘。

  雨巷,悠長悠長,走不到盡頭,分不清方向。細雨,更加模糊了視線,伴著淚,飄落。

  這綿長淒涼的雨巷,是戴望舒無盡的思和無限的'情。或許戴望舒對生活有著無限的期望,但生活並不如自己的意願。他無法將自己的情感徹底釋放,只能訴諸筆端。

  少年的期望是戴望舒的期望,丁香一樣的姑娘,則蘊示著戴望舒心中的美好生活。

  儘管姑娘只留下太息般的眼光,撐著油紙傘,徑自走去,留少年在細雨中獨自惆悵,彷徨。但那少年,並不願澆滅自己心中的那縷火光,他相信,細雨朦朧中還會出現丁香一般的姑娘。戴望舒的生活儘管有著不如意,但藉著《雨巷》,他相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定能遇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一條雨巷,戴望舒的身影在雨巷中,並不彷徨……

雨巷讀後感範文4

  漫步於阡陌田間,歲月悄然轉換,滄桑踏進了我的眉心鬢角,只有你,一柄油紙傘,一簾蘇青白裙,簡簡單單,而已,但你的模樣已在我的腦海裡深深烙印,揮之不去,忘不了你身影,忘不了你容顏。

  回眸在江南街角,只為得你嫣然一笑,清邁腳步,徘徊在這寂寥的雨季,望著紅塵中漎然流過的身影,忘也不是,記也不是,毫無頭緒,問天,天不語。本抱著你我可以並肩攜手在這街頭,淡然光陰沫沫,這一切的夢境不得不一次次破碎在殘酷的現實中。傷痛,悽然的淚無奈滑下臉頰,在我的指尖悄然落下,孰人問我傷悲,孰人給我安慰;痛楚,期許早已驚醒了心海那一縷千年不滅的旋律。你模糊的身影,把我推進了苦痛的深淵,或許千年的輪迴已不足矣,任歲月幾般,你都是我依舊等待的蘇青白裙的女子。

  看不盡你我前世情緣,一眼忘川,許你憔悴我容顏,因為等你,婉拒了種種的幽麗暗香;因為等你,謝絕了塵世中的萬千茶靡。只因忘卻不了那一份深情,只為等你撥付我內心那一線清商古曲。

  無奈兩岸花,花開開彼岸,花葉無緣相見,年年花傷語,歲歲盼伊歸,孤燈單影,千年夢迴,悽悽怨怨別離,日日夜夜思緒,相逢一瞬情緣,更帶你他日得續,一曲相思曲不盡輪迴,紅了櫻桃又綠了芭蕉。

  當再次茫茫穿過雨幕,和著往日的舊曲,你,似乎向我走來,看清了那熟悉又陌生的身影,但或許,終究只是夢一場。

雨巷讀後感範文5

  猶記得初次遇見她的那天,雲淡風輕。如煙花般的三月,稍縱即逝。丁香爛漫的綻放,香氣一陣陣撲到她那流淚的臉龐。

  細雨淅瀝。青石鋪就的悠長小巷,望也望不到頭。自那次初見,我的腦海裡時時浮現出她的模樣。撐著油紙傘,念著她那憂傷的目光,默默彳亍著,靜靜尋覓著,多希望在這寂寥的雨巷,逢著這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若不是家族恩怨,若沒有家人的歇斯底里,我們,或許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苦。或許我們也可以像其他的情侶一樣,在一個飄香的季節結成連理。可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幻想。

  我們,可不可以不勇敢。這樣就可以懦弱地藏匿在巷子裡,不顧他人的閒言碎語,不管他人的指手畫腳。只有我們,相互攙扶著,在這浪漫的小巷裡攜手到老。

  明明知道你已隨父母離去,明明瞭解你已經不會再出現在這條小巷裡,明明千遍萬遍地告訴自己忘記你。已經不能和你呼吸同一城的空氣,已經感受不到你的氣息。丁香花又開,婆娑的花影裡,你憂愁的目光在我的記憶裡投影,湮染了往事的靜謐。如果可以,願人生只如初相相遇。

  走在落雨的小巷懷念你,等待著相遇。

  溼面的,已經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

  油紙傘聚雨,也凝住了我對你的每一次思念。夜漫漫,月落烏啼。

  我似乎還能看得到,你帶著愁怨向我走近,默默吐出一句----今生君負我,來世亦念君。你太息般的眼光灼傷了我,我聽到風雨都在悲泣,你靜靜的遠了,遠了。我向著你的背影,喃喃道,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記著你,記著你丁香一樣的臉龐,記著你的高潔美麗。

  只恨那些時光,太匆匆。

  只怨那條雨巷,夠不得地久天長。

雨巷讀後感範文6

  在這周的學習生活中,我學習了雨巷這首詩,一說雨巷,大家都會聯想到,在一個下著雨的小巷裡,一個人孤獨的彳亍著,他也許是在思念自己的戀人,也可能在思念自己的工作,而我,在學習了雨巷這首詩後,彷彿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家鄉的雨巷,窄窄的,非常寂靜,往往除了早上買菜時聽到別人砍價的吵鬧聲後,便再也聽不到別人的交談聲了。而如今,窄窄的巷子已經被擴寬了好幾倍,每次我回老家時,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地方,因為,每次回家,都會為故鄉的變化而感到吃驚,記得那一天,也是一個下雨的日子,但再也不是以前那樣悽清了,以前只要下雨,街上一個行人都沒有,而如今,人潮湧過,花花綠綠的塑膠雨衣早已替代了當年油紙傘的單一色調。以前不喑世事的我到如今已轉換成了那張成熟而長大的臉。這條巷子見證了我的成長。走著,看紅燈綠酒漸漸模糊,並整合幾束光線從身邊劃過,是時光,是時光在流逝……而唯一不變的,是雨巷裡的善良。

  那天,我走過,走過老人的修鞋鋪,看那個嶄新的節能燈。哦,多年前這兒掛的還是老款的白熾燈,總在悠長漆黑的夜中安靜的亮著,似乎等待著什麼,直到人流漸漸稀少,巷的那頭才傳來“嘎吱”的蹬車聲,一個男孩騎車歸來,向修鞋的老人問聲好,“又是這麼晚了,還不回家啊?”老人總笑著應到:“快了,快了。”於是年輕人依舊愉快地蹬著車,消失在小巷盡頭,老人慢悠悠站起車,收拾東西,起身,熄燈,回家。

  這是幾年前與媽媽從回家見到的,那時媽媽說:“看,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和諧,是愛。”當時我還疑惑,“老人到很晚收工與愛八杆子打不著邊,怎麼會扯到一塊呢?不管太多,媽媽說的,就一定對。”於是每天早晨到鞋鋪對面打豆漿買油條,都總要向老人問聲好,老人也會回敬一個微笑,直到多年後,才懂得了其中真真正正的含義。人世間的愛,多麼抽象的字樣,原來也可以言的如此形象,又如此地深刻,也許當年的那個男孩時至如今都不知道老人等待到深夜的原因,不是為收穫利益,而是為獻出愛心,獻出關懷。

  “看,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和諧,是愛。”

  走過,走過雨巷,走過這充滿人與人之間和諧與愛得雨巷,走過我的故鄉。

雨巷讀後感範文7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有多麼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麼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願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悽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瞭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後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才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有位署名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麼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後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著。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臺,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臺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臺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為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為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眾,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並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

雨巷讀後感範文8

  當夢想與現實交峰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他們的差距。在我跟著戴望舒以一個尋夢的名義在青色的海里和青色的大海的底裡尋找的時候。

  我看到了,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經——夢與現實的差距。

  夢會開花,而且會開世嬌妍的花,那夢,真美,我想去撿起那青色海底的金色的貝殼,和那嬌妍的花,即使讓我在旅途上我會遍體鱗傷,縱然,要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大海,可,我不怕。

  也許,有一天,我逢著了那枚金色的貝在青色的大海的海底裡,那顆海水養九年,天水養了九年的金色的貝殼,我把它捧在手心,將耳朵慢慢地貼過去,靜靜的聽那雲雨聲,風濤聲,讓心沉醉。雨巷讀書筆記,雨巷讀後感

  那一天,我一直等著,等著,它在暗放星開綻放的那一天,直到歲月斑駁了你曾留在沙灘上的足跡,直到風兒吹白了你的頭髮,雨水模糊了你的雙眼的那一天。

  那夢,是潛意識裡的渴望,等到夢開出嬌妍的花,金色的貝殼吐出桃色的珠,可此時的我們已衰老了。

  這就是尋夢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