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雨巷教學反思
《雨巷》教學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寫於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徵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並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悽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藉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字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儘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範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徵)是什麼?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徵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後得出不同意見,然後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後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於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鬆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並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說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反思
池啟長
在賞析《雨巷》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了二篇經典文章《巷》和《丁香賦》,《巷》目的是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內涵,《丁香賦》則想讓學生認識丁香花的基本特徵和了解這一意象的蘊意,這對學生學習《雨巷》便有了一個知識與情感上的準備。
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我儘可能地從這一角度出發,透過誦讀與創設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麼閱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閱讀與鑑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字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脫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境呢?”
課後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