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雨巷> 《雨巷》的教學反思

《雨巷》的教學反思

《雨巷》的教學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寫於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徵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並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悽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教學師生互動是藉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字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儘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在學生朗讀、範讀的基礎上,我展示學案,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朦朧詩的特徵)是什麼?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第二個問題:《雨巷》主要意象(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的象徵意義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後得出不同意見,然後我讓事先準備好的各小組的學生上講臺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很感興趣,也願意張口表達自己的想法。

  還有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課後拓展延伸的兩首古詩詞,可是由於時間關係,並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