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簡析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著,
冷漠,悽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嘆”,太息就是嘆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pǐ)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作品賞
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詩篇思想。
《雨巷》是戴望舒 前期的代表作,發表於1928年8月。
詩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體,是一個青年孤獨者的形象,也是詩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聯絡詩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調子抒發的,正是孤獨傷感的詩人的沉重情緒,寄寓著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失望、痛苦,和對未來的悠長期盼。
《雨巷》以及象徵手法抒情的藝術特點。
戴望舒受法國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影響很深,重視以形象的暗示隱喻等手法來表現內心瞬間的情緒變化,強調錶現自我的感覺,追求意象的朦朧,用象徵手法抒情。
作為象徵形象,它隱喻著詩人身處的沉鬱、壓抑、陰霾的現實生活境遇,這是詩人營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悵的情緒。作為詩人自我形象的象徵,“我”的失落、迷茫、孤寂、傷痛和渺茫的希冀等因時代的震盪而激起的複雜情懷。忽近忽遠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則是詩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徵。這些並非真實生活具體寫照的虛幻形象,都是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隱喻著詩人的一種情緒,也拓展了讀者想象的空間,形成了夢幻般令人憂傷感懷的旋律和意境。
簡《雨巷》的音樂性。
《雨巷》的音樂性強,曾受到葉聖陶先生的讚譽,說它“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各行雖長短不一,但相間大致勻稱。每節押韻二至三次,押韻的詩行都是以雙音收尾(如“悠長”“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韻到底(用ang韻),大體在詩行一定間隔中出現。詩人巧妙使用了詞語的重疊、復沓、首尾兩節重複,強化了詩作營造的悽婉迷茫、冷漠的氣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獨彷徨的情緒律動,形成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音樂的美感。
《雨巷》1927年夏天,寫成後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聖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並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多年以後,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憬。
雨中哀怨又彷徨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南唐李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連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裡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對愁情意境的渲染方法與描寫手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鑑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裡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裡,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裡,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本詩巧用象徵手法,營造了一種既實又虛,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在雨巷中獨自彷徨,似乎有滿腹的愁苦,但又不願說出。
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望已久的、高潔又憂鬱的姑娘,也可把其當做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苦悶,對未來的渺茫憬。
作者介紹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農曆9月7日),出生於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後曾用筆名夢、夢生、信芳、江思等。詩人,譯家。
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