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練習題

魚我所欲也 練習題

魚我所欲也 練習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 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 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巳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 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A故患有所不闢也 患: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C、呼爾而與之 與:

  D、萬鍾於我何加焉 加: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 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B、蹴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C、 所惡有甚於死者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D、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

  3、譯下面的句子。(2分)

  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4、請說說畫線句子中的“是心”具體指什麼?(2分)

  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1)故患有所不闢也 (2)賢者能勿喪耳

  6、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7、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麼作用?(3分)

  8、古往今來,有許多“捨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並簡要說說他(她)的事蹟。(不超過20字)(4分)

  2004四川自貢

  9、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短語。(2分)

  ①患:

  ②何不用也:

  10、按要求填空。(4分)

  ①這段文字先設喻引出論點 ,然後從 兩面論證論點。

  ②文中所說的“甚於生者”指的是 ,“甚於死者”就是 。

  2004湖北樊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2、下列句中“窮”字意義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復前行,欲窮其林。 B、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窮山之高而止。

  13、文中“ ”這幾句話與“嗟來之食”的故事相近。(2分)

  14、請引原文回答:有人貪利忘義,目的是為了□□□□,□□□□,□□□□□□□;原因是□□□□。(2分)

  15、用現代漢語譯下面的句子。(2分)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譯文:

  2004廣東梅州

  16、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1) 苟: (2)闢: (3)喪:

  17、用現代漢語譯文中劃線句子。(4分)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18、下面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人皆有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B、 捨身而取義 環而攻之而不勝

  C、 故不為苟得也 已克,公問其故

  D、 賢者能勿喪耳 陳勝者,陽城人也

  19、簡答:(5分)

  (1) 孟子在文中闡明瞭怎樣的觀點?(3分)

  答:

  (2) 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用原文回答,2分)

  答:

  2004江蘇常州

  2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須答出該字的意思。)(2分)

  (1)萬鍾於我何加焉( )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3)鄉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1、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2分)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2、用自己的話簡要括作者的觀點。(2分)

  23、閱讀下面《不食嗟來之食》,完成文後問題。(6分)

  齊(齊國)大飢(饑荒)。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為食(準備了食物)於路,以待餓者食之(給他們吃)。有餓者蒙袂(mèi)輯屨(jù)(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貿貿然(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喂)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終不食而死。 (選自《禮記、檀弓》

  (1)上文與《魚我所欲也》選段中的哪些語句相對應?把它摘錄在下面橫線上。(2分)

  (2)“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熟知的成語;模仿《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成語“拔苗助長”的釋義,試解釋它的意義。(4分)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裡一看,苗都死了(見於《孟子、公孫丑》)。後來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嗟來之食】(提示:答題不超出100字。故事情節須用自己的話簡要括,不能全文譯。)

  2005重慶

  24、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  屋舍然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 故患有所不闢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進亦憂,退亦憂   D同舍生皆被綺繡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25、根據文段內容填空。(5分)

  ⑴選段中,作者將 比作魚,將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  。(3分)

  ⑵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與文段中的“ ”這個詞含義相同。(2分)

  26、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譯:

  27、孟子認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舉出你所瞭解的一位“賢者”,並寫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氣節的名句。(3分)

  答:

  2004江蘇鎮江

  [甲]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岳陽樓記》)

  2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萬鍾於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則何時而樂耶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29、用現代漢語譯句子。(3分)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譯文:

  30、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體體現是 ;甲乙兩段都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3分)

  31、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範促淹的思想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身體力行,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請簡述一例。(3分)

  2004山東日照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選自《孟子》)

  (乙)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選自《孔子家語》)

  3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2分)

  ①故患有所不闢也 ( ) ②即與之化矣( )

  33、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34、請分別寫出(甲)(乙)兩文中作者的主要觀點。(2分)

  (甲)文觀點:

  (乙)文觀點:

  35、為了證明觀點,(甲)(乙)兩文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論證方法?運用這種論證方法的好處是什麼?(3分)

  36、對於兩文中作者的觀點,一向有不同的意見。請選擇其一,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3分)

  2005甘肅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乙)與善人居,如入芝蘭①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②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③之肆④,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乙文註釋:①芝蘭:一種香草。②化:同化。③鮑魚:鹹魚。④肆:店鋪。⑤丹:丹砂,礦物名,紅色。

  3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故不為苟得也 苟得: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是以:

  38、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所欲有甚於生者 遊於是乎始

  B、即與之化矣 春冬之時

  C、久而不聞其臭 婦拍而鳴之

  D、亦我所欲也 亦與之化矣

  39、譯下列句子。

  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40、人生經常面臨各種選擇,關鍵看你怎樣取捨。請仿照文中畫線的句式,用現代漢語另寫一個句子,表明你的取捨觀。

  41、請分別說出兩文的主要觀點,並指出其共同的論證方法。

  甲文的觀點

  乙文的觀點

  共同的論證方法

  2005山東臨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與民由⑨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節選自《孟子•文公下》)

  〔註釋〕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 ④〔夫子〕丈夫 ⑤〔妾婦〕婦女,這裡“妾”“婦”連用 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⑦〔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

  4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①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③ 往之女家 之:

  ④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順:

  43、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①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4、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4分)

  答:

  45、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一致的地方是什麼?這其中又有何差異?(3分)

  答:

  2006廣西欽州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關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4分)

  (1)蹴爾而與之( ) (2)萬鍾於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見( ) (4)策之不以其道( )

  47、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1)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不效則治臣之罪

  B、(1)鄉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C、(1)馬之千里者 (2)漁人甚異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樂者

  48、請將文段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食之不能盡其材。

  49、在(甲)文中,作者認為人應該有寧死也不接受“嗟來之食”的傲骨。你贊成這一觀點嗎?請聯絡歷史或現實中的事例談談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①禍患,災難 ②這,這樣 ③給 ④增加,益處 (答對1空給1分)

  2、A(2分 A 轉接 B 代乞人;結構助詞,的 C 比;在 D 為了;是 )

  3、(我)所喜歡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對即可。)

  4、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取義。(或直接摘錄原文“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如果籠統回答天性、天良或“義”給1分。2分)

  5-8略

  9、①禍患,災難。 ②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10、①捨生而取義者也,正反。 ②義,不義。

  11、①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1分)

  ②已:停止(或放棄)(1分)

  12、C(2分)

  1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1分)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1分)

  14、宮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識貧乏者得我 失其本心

  15、(見了)優厚俸祿卻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或:(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奉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萬鍾”、辯、“受”、“加”四個詞應譯出)

  16、 3分 (1)苟且(2)通“避”,躲避(3)丟掉、遺失

  17、(1) 2分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

  (2) 2分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

  18、 2分 A

  19、(1) 3分 捨生取義

  (2) 2分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20、(1)好處、益處、益等 (2)感謝、感激、感恩等 (3)從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拋棄、丟棄等(2分。答對兩個給1分。意思對即可。通假字如只答出本字不得分。)

  21、一碗飯,一盆湯,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2分。意思對即可。)

  22、人不能為獲取高官厚祿而捨棄禮義。(2分。意思對即可,從正面闡述亦可。如只是套用課文中的原句作簡單譯,最多隻能得1分。)

  23、(1)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2分。多答少答扣1分。)

  (2)參考答案:古時候齊國發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捨飲食,對一個飢餓的人大聲吆喝:“喂!來吃。”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今泛指帶有汙辱性的施捨。(4分。故事敘述大致完整得2分,點明出處得1分,成語意基本解釋清楚得1分。)

  24C (3分)

  25、⑴生  義  捨生取義 (3分,每空1分)⑵賢者(2分)

  26、由此可見,採用某種手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4分)

  27符合題意即可,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分)

  28、(4分)(1)益處 (2)止,這裡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3)(既然)這樣,那麼 (4)非,(如果)沒有(每個詞1分)

  29、(3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施捨,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譯正確的,每個扣1分)

  30、(3分)(1)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1分,答“義”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分,用自己的話括也可以) (3)對比(1分)

  31、(3分)本題不設統一答案。評分要點:人物、事蹟、思想各佔1分。

  32①同“避”,躲避 ②同化

  33、 ①假如人所想要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求生的(或求得生存手段的),什麼手段不可以用呢?②因此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必須慎重地選擇和他相處的人。

  34(甲)捨生而取義者也。(乙)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35、比喻論證 使深刻的道理形象生動,淺顯易懂。

  36同意與否均可,但須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體驗作分。

  37、苟且偷生 因此

  38、D

  39、就像進入了放滿香草的屋子,時間久了,也就聞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氣味同化了。

  40、如:金錢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當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時,我將放棄金錢,保全人格。

  41、捨生取義 君子慎其所處 比喻論證。

  42、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②已:停止 ③ 之:到……去 ④順:順從(2分,解釋對兩個給1分)

  43、①萬鐘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祿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呢!②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與原文完全一致,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44、甲文: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或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人要堅守仁、義、禮)(4分,各2分)

  45、為人處世應該講求“義”(1分) 兩文都表達了大丈夫要有追求“義”的骨氣,但乙文中還體現了孟子“仁”、“禮”的主張

  46(1)用腳踐踏(或:踐踏、腳踏) (2)好處、益處(3)同“現”,表現、顯露

  (4)鞭打、驅使

  47、A

  48、(1)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3分) (2)餵養它卻不能使它竭盡自己的才能。(或:餵養它卻不能讓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3分)

  49、答案多元,贊成或不贊成都要聯絡事例說明理由。贊成或不贊成1分,能聯絡事例1分,言之有理、語句順暢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