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沙田山居》教案

余光中《沙田山居》教案

余光中《沙田山居》教案

  沙田山居

  【匯入語】

  有位臺灣詩人曾寫過一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詩《鄉愁》,表達了對祖國大陸的深情,大家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嗎?(余光中)。那麼有沒有同學能背出這首詩呢?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知道余光中先生首先是作為詩人而聞名的,後來才寫散文,他把散文與詩比作自己的左右手,剛剛我們瞭解了余光中先生的“右手”,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左手”——《沙田山居》,一起來體會他的《沙田山居》有什麼特點及其所蘊涵的感情。

  【作者介紹】

  余光中:當代作家、學者,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眷戀母鄉,神遊古典,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為“五陵少年”。曾入金陵大學、廈門大學學習。1949年到臺灣,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在美國獲愛荷華大學藝術士學位,在美國大學任教四年。返臺後,余光中先後在臺灣各大學外文系任教。1953年,與覃子豪等組辦“藍星詩社”,主編《藍星》詩刊。余光中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享譽海內外文學界,在詩歌、散文、評論、譯方面(稱為自己創作的“四度空間”)成就卓著。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二。”詩集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賞課文】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這篇文章以什麼為線索,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以“站在陽臺上看山景”為線索;全文描寫的物件是作者在香港九龍半島沙田的.一處居住環境,主要寫了圍著我的山和圍著山的海。

  2、朗讀全文思考:文章那些段落主要是寫景,寫了什麼景?

  明確:課文第二、三、四、五、六段主要寫景。第二段:海天相應;第三段:山中風光;第四段:山勢遠;第五段:霧中山色;第六段:風中奇觀。

  3、寫景是為了抒情,那麼作者想要抒發什麼樣的感情呢?你是如何得知的?

  明確:抒發了對故土、對祖國的眷戀之情。理由:

  ① 第一段“重九的陶菊已經兩開,中秋的蘇月已經圓過兩次了”:重九、中秋、陶菊、蘇月這些意象說明了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懷歸之情(利用意象抒發感情)。

  ② 第一段“山外有山,最遠的翠微淡成一嫋青煙,忽焉似有,再顧若無,那便是大陸的莽莽蒼蒼了”:這一句寫遠景,實際是鄉愁的一處體現,“山外有山”、“最遠”二詞寫出了鄉愁的綿延不絕,“大陸的莽莽蒼蒼”也體現了鄉愁(借景抒情)。

  ③ 第二段“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遠遠近近,零零落落的燈全睡去,只留下一陣陣的潮聲起伏,永恆的息,撼人的節奏撼我的心潮來潮”:在山與海都睡去的時候,唯獨作者卻心潮澎湃,也許是在思念家鄉,因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有“漁火對愁眠”的情節。

  ④ 第七段“最令人心動而神往的,卻是人為的騷音”以及“提醒我,藏在谷底的並不是洞裡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也不能不下樓去”:暗示作者並不能做山人而忘俗,他割不斷的還是故國情。

  4、本文寫景的語言非常優美,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來錘鍊語言?

  明確: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長短句交迭,富有節奏。另外,化用或引用古典詩詞,使語言帶有一種詞句優雅、富有韻味的古典美。

  5、小結: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站在陽臺看山景”為線索,細膩描繪了居家四周海水群山變幻莫測的景色,突出“好景雖美而鄉愁難遣”的主題。文中作者對山水的光影、聲音、態勢、煙雲的傳神描繪,讓我們回味良久。文章深厚的文化內涵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及祖國文化的熱愛,從中可以體會作者心中深深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