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中元夜》原文閱讀

余光中《中元夜》原文閱讀

余光中《中元夜》原文閱讀

  今天,我又讀到余光中的另一首詩《中元夜》,是寫中元節(鬼節)的詩,詩中對於生死時空的困惑與追問,幽眇神秘的境界也非常引人注目。

  余光中《中元夜》

  月是情人和鬼的魂魄,月色冰冰

  燃一盞青焰的長明燈

  中元夜,鬼也醒著,人也醒著

  人在橋上怔怔地出神

  伸冷冷的白臂,橋欄攔我

  攔我撈李白的月亮

  月亮是幻,水中月是幻中幻,何況

  今夕是中元,人和鬼一樣可憐

  可憐,可憐七夕是碧落的神話

  落在人間。中秋是人間的希望

  寄在碧落。而中元

  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

  如果你玄衣飄飄上橋來,如果

  你哭,在奈何橋上你哭

  如果你笑,在鵲橋在你笑

  我們是鬼故事,還是神話的主角?

  終是太陽浸侵,幽光柔若無稜

  飄過來雲,飄過去雲

  恰似青煙繚繞著佛燈

  橋下磷磷,橋上磷磷,我的眸想亦磷磷

  月是盜夢的怪精,今夕,回不回去?

  彼岸魂擠,此岸魂擠

  回去的路上魂魄在遊行

  而水,在橋下流著,淚,在橋上流

  作者簡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南京。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返臺後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併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2]”。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餘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

  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執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