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合歡樹》閱讀練習及答案

《合歡樹》閱讀練習及答案

《合歡樹》閱讀練習及答案

  日常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避免不了閱讀課文,閱讀有利於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合歡樹》閱讀練習及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合歡樹

  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麼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我聽得很掃興,故意笑:“可能?什麼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為了我的腿,母親的頭上開始有了白髮。儘管醫院已明說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但母親不死心,她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錢買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服用,讓我洗、敷、燻、炙。“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彷彿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可母親仍不放棄,直到最後一回我的胯上被燻成燙傷,這對於癱瘓病人實在太懸了。後來母親發現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我聽出來,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於絕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她提醒我說。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一樣鍥而不捨。

  三十歲時,我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倖獲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

  獲獎之後,登門採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裡,想,母親為什麼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聽見回答:“她心裡太苦了,老天爺可憐她,就召她回去了。”這讓我心裡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風正在樹林裡吹過。

  幾年前,老街坊們就提醒過我:“到小院兒去看看吧,你媽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聽了心裡一陣抖。還說,我家原來住的房子裡現在住了小兩口,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小苗,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裡長起來,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捨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花盆裡。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過一年,母親去世,我們搬離了同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兒,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與其在外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著那棵樹吧。來到老院子,老街坊們還是那麼歡迎我,東屋倒茶,西屋點菸,送到我眼前。大夥都不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夥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但我再難看見它了,因為老院裡擴建了小廚房什麼的,過道窄,搖車進不到裡面的小院兒。我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告別了老街坊,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悲傷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取材於《史鐵生作品集》)

  1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

  A.兒子作文比賽得了第一,母親卻說她小時候作文寫得還要好。她這樣說是為了激勵孩子成為作家。

  B.母親本來喜歡花木,“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這“別處”指的是為兒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質樸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與工作顯然比文字、比獲獎更正要。

  D.母親以為合歡樹第三年的復生“是個好兆頭”。作者寫這一點是暗示,母親是因為操心兒子的.病以致有點迷信了。

  E.“悲傷也成享受”,是說人在獨自靜靜地懷念逝去的親人時,即使悲傷,也會有某種溫馨的感覺。

  17.本文一開頭就寫了兒子小時候與母親的一場小衝突。你認為這樣寫有什麼特別的作用?(6分)

  18.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齡。你認為他在二十歲以後和三十歲以後對母愛各有怎樣的體會?(4分)

  19.文章在對那個看樹影兒的孩子的擬想中結束。作者這樣寫想要表現什麼?這種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什麼?(6分)

  答案:

  16.A、D(A項說法錯誤。母親說這話時還沒有發現“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 “後來母親發現我在寫小說”。D項母親認為“是個好兆頭”一方面是為合歡樹高興,另一方面也對生活,特別是對 “我”充滿了新的信心;不是“暗示母親因為操心兒子的病以致有點迷信了”。)

  17.①突出母親年輕時爭強好勝、不免孩子氣的性格,使母親的形象一開始就顯得率真可愛,這與後文中母親因操勞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構成對比。(2分)

  ②展現母子倆曾經有過一段輕鬆快樂、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快樂的生活氣氛和輕鬆筆調,與後來的生活困境及後文壓抑的氣氛形成對照。(2分)

  ③這樣一篇回憶母親的文章如此開頭,非常別緻,增強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藝術吸引力。(2分)

  18.① 二十歲以後,作者雙腿殘廢,母親為了給他治病和幫助他學習寫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過度操勞而早逝,這使他體會到母愛的執著和無私。(2分)

  ②三十歲以後,作者在創作上接連獲得成功,他感念沒有母親就沒有自己的現在,痛定思痛,更體會到母愛的深厚和恆久。(2分)

  19.想表現的是:①母愛是普遍的 ②母愛又是獨特的(2分)

  寫法的特點和效果是:①以一種間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2分) ②含而不露,韻味悠長(2分)

  《合歡樹》賞析

  《合歡樹》是史鐵生一篇追憶母愛的文章,寫於1984年11月。這一年,史鐵生繼1983年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之後,又一次獲獎,心情自然是喜悅的。然而,想到為自己付出一生辛勞的母親已經不在人世,心中不免又生出幾分憂傷。合當與慈愛的母親共享這收穫的歡樂,可是偏偏已不能夠,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於是在柔腸百轉之中寫下這至情的懷念。

  文章以《合歡樹》為題,以物象人,託物言情。合歡者,當歡也,共歡也。樹者,材也。娘育兒望成材,兒成材而娘已歿。共歡卻成獨享,當歡而已不能,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章借“合歡樹”以為象徵,以為線索,以為依託,千種柔情,蘊蓄其中。一個“合”字,寫盡悲情,為文章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年歲為序,選取生活的三個鏡頭:“十歲那年”,“二十歲時”,“三十歲時”。這三個鏡頭是“我”成長的三個階段,概括了“我”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浸透了母親的心血,耗完了母親的生命。分三層寫。第一層:“十歲那年”,“我”的作文“得了第一”,希望得到母親誇獎,母親卻“急著跟我說她自己”。“我裝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話,對著牆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那時候”,母親“年輕”、“聰明”、“好看”。這一層是自責、悔愧“氣”母親,可以從“那時候”三個字體會出。“母親那時候還年輕”,“年輕”是記憶中的母親。這情意,決不是一個從未關注過母親蒼老的子女所能夠表達與體會的。年輕,是生命軌跡上寫滿陽光和活力的時刻,然而當想起母親的年輕時,卻是在她已經失去年輕,失去生命的時候。自責、悔愧溢於言表,讀之令人心碎。第二層:“二十歲時”,“我的兩條腿殘廢了”,母親全副心思“放在給我治病上”,她那時已不再年輕,“頭上開始有了白髮”。這一層是感激、懷念母親,寫得較詳細。母親為我操碎了心,她“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燻、灸”;當我說“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要放棄治療時,母親總是說:“再試一回,不試你怎麼知道會沒用?”;“我的胯上燻成燙傷”,她“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麼會燙了呢?”;當“我”關注生命的價值,寫小說時,她又鼓勵“我”,“到處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著雪推我去看電影”。這語言,這行動,無不昭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至愛之心。第三層:“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我”的小說獲了獎,“母親已經離開我整整七年了”。這一層寫哀痛,“卻已”、“整整”寫出哀痛之深。整個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我”獲獎後躲避記者採訪。這一部分是過渡,反思母親的死,求得心靈的一點“安慰”。“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是啊,生是創造,死是休息。在母親心裡,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兒女的不幸。母親承受了人世間最沉重的苦難,為“我”耗盡了生命的油膏,該休息了!

  第三部分寫“我”的思緒,以“合歡樹”為依託,追憶“合歡樹”的來歷、培育和成長。“合歡樹”的經歷就是“我”的經歷,“合歡樹”的成長就是“我”的成長。“合歡樹”是母親“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來的;“我”是母親帶到這世間來的。為了培育這“合歡樹”,母親付出了許多辛勞;為了救治我的生命,母親耗盡了她的生命。這棵“合歡樹”,母親先是“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裡”,“第二年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捨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裡”,“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常去侍弄它”,“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十歲那年”“我”氣母親,“二十歲時”,母親為“我”“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虔誠地抱著希望”,試了一回,“再試一回”。母親盼著“合歡樹”開花,就是盼著我成人。如今“合歡樹”“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我”也有了一點社會價值,寫的小說“獲了獎”。母親親手栽培、“侍弄”的“合歡樹”開花了,而“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了”!這“痛”是怎樣的沉重,怎樣的刻骨銘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一部分還寫了“我們原來住的房子裡現在住了小兩口”“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樹的影子,就是“我”的影子。“我”的經歷和道路,“我”的追求和努力,也許會成為人們教育後生的材料,身殘志不殘,然而,這後生看到的也只是“影子”,“他們不會知道那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這一筆,看似閒筆,贅筆,其實閒筆不閒,贅筆不贅。沒有這一筆,文章表達的情感只是個人的,有了這一筆,文章的意義更深刻,悲痛更沉重,更具有了社會意義。

  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有兩點最值得借鑑。

  一是巧妙的構思。文章以樹象我,似樹似我,亦樹亦我,樹我合一,不知何者為樹,何者為我;文章寫的是“合歡樹”,言的是母子情,亦樹亦情,借樹言情,構思極為巧妙。二是精心的選材。母親為“我”做的事何止千萬,但作者不是順手拈來即入文章,而是經過精心的篩選,有詳有略。文章選擇“十歲那年”“二十歲時”“三十歲時”三個點。這三個點也發生了許多事,作者選擇了“我”的作文“得了第一”、“兩條腿殘廢了”和“文章發表”並“獲獎”三件事。重點寫“腿殘”,有概述,有細描;有語言描寫,有行動描寫。文章寄深情於冷靜的敘述之中,不急不躁,不枝不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