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稹> 《行宮》元稹

《行宮》元稹

《行宮》元稹

  元稹的《行宮》表現了唐玄宗昏庸誤國的事實,抒發了盛衰之感。以小見大,巧妙含蓄。

  行宮

  寥落(1)古行宮(2),宮花(3)寂寞紅。

  白頭宮女(4)在,閒坐說(5)玄宗(6)。

  【註釋】

  (1)寥(liáo)落:寂寞冷落。

  (2)行宮: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宮殿。這裡指當時東都洛陽的皇帝行宮上陽宮。

  (3)宮花:行宮裡的花。

  (4)白頭宮女:據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一些宮女天寶末年被“潛配”到上陽宮,在這冷宮裡一閉四十多年,成了白髮宮人。

  (5)說:談論。

  (6)玄宗:指唐玄宗。

  【白話譯文】

  空曠冷落的古舊行宮,只有宮花寂寞地豔紅。

  幾個滿頭白髮的宮女,閒坐無事談論唐玄宗。

  【創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中唐年代,正值唐朝經歷過安史之亂不久,國力的各個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之時。該詩就是以小見大地點明瞭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

  【賞析】

  元稹的這首《行宮》是一首抒發盛衰之感的詩,這首短小精悍的五絕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雋永的詩味,傾訴了宮女無窮的哀怨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從詩的內容上看,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在末尾一句“閒坐說玄宗”。說者前句已經點明是“白頭宮女”,時間地點則是在荒涼冷寞的古行宮,紅花盛開,正是一年春好處之時。從天寶至貞元,過了半個世紀左右,漫長的歲月,風雨的侵蝕,古行宮早變得荒敗不堪了,而當年入宮的紅顏少女,也在寂寞孤獨中苦熬了幾十個春秋,如今早已是白髮蒼顏了。她們的青春在此葬送,她們悲怨的淚水在此流淌,她們面對著怒放的紅花在感嘆噓唏。透過純樸的字面,我們分明聽到了她們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寫道:“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白詩直截了當地道出了年老宮女的幽怨,元詩則點染寥落的環境,以紅色宮花和白頭宮女相互襯托的筆法,透過形象對比來揭示宮女的悲慘生活和心理活動。二詩相比,一具體,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熱烈淋漓見長,一以境界的深沉雋永取勝。

  這裡,寥落古行宮中的白頭宮女,還是唐玄宗時代歷史的見證人。唐玄宗在其繼位後期,寵幸楊貴妃,終日沉溺在淫樂酒色之中,把政務全部委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朝綱紊亂,諂佞當道,終於釀成安史之亂。亂後,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從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曾深致感慨說:“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詩,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憒好色與亡國致亂的`歷史因由,其諷刺與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這首短詩當然不可能象白詩那樣鋪張揚厲,極盡渲染之能事,他只能採取對照、暗示點染等方法,把這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高度濃縮,加以典型化的處理,從而讓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宮,那在寂寞之中隨歲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宮花,那紅顏少女的變為白髮老人,都深深地帶有時代盛衰遷移的痕跡。白頭宮女親歷開元、天寶之世,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人,“閒坐說玄宗”的由治而亂。這本是詩篇主旨所在,也是詩人認為應引以為戒的地方,卻以貌似悠閒實則深沉的筆調加以表現,語少意多,有無窮之味。

  從表現手法上來看,詩人塑造意境,藝術上主要運用了兩種表現手法。一是以少總多。這首詩具有舉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點。四句詩,首句指明地點,是一座空虛冷落的古行宮;次句暗示環境和時間,宮中紅花盛開,正當春天季節;三句交代人物,幾個白頭宮女,與末句聯絡起來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寶末年進宮而倖存下來的老宮人;末句描寫動作,宮女們正閒坐回憶、談論天寶遺事。二十個字,地點、時間、人物、動作,全都表現出來了,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這個畫面觸發讀者聯翩的浮想:宮女們年輕時都是月貌花容,嬌姿豔質,這些美麗的宮女被禁閉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之中,成日價寂寞無聊,看著宮花,花開花落,年復一年,青春消逝,紅顏憔悴,白髮頻添,如此被摧殘,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們被禁閉冷宮,與世隔絕,別無話題,卻只能回顧天寶時代玄宗遺事,此景此情,令人悽絕。“寥落”、“寂寞”、“閒坐”,既描繪當時的情景,也反映詩人的傾向。淒涼的身世,哀怨的情懷,盛衰的感慨,二十個字描繪出生動的畫面,表現出深刻的意思。

  另一個表現手法是以樂景寫哀情。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也運用了這一手法。詩所要表現的是淒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豔的宮花。紅花一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裡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髮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悽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裡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緻與噁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餘味。

  這首絕句語言平實,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動人,也很含蓄,給人以想象的天地,歷史滄桑之感盡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來評價很高。王建的《宮詞》,白居易的《長恨歌》,元稹的《連昌宮詞》,都是長達千字左右的宏篇鉅製,詳盡地描述了唐玄宗時代治亂興衰的歷史過程,感嘆興亡。總結教訓,內容廣博而深刻。元稹這首小詩總共不過二十個字,能入選《唐詩三百首》,與這些長篇鉅作比美,可謂短小精悍,字字珠璣。

  拓展閱讀:《織婦詞》元稹

  織婦詞

  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徵早。

  早徵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徵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勳高換羅幕。

  繰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簷前嫋嫋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

  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賞析】

  此詩作於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為《樂府古題》十九首之一。詩序申論了作者反對“沿襲古題,唱和重複”的流弊的立場,主張運用古題“全無古義”,或“頗同古意,全創新詞”。因此,這些詩與新樂府創作精神並無二致。

  唐代紡織業極為發達,荊、揚、宣、益等州均設定專門機構,監造織作,徵收捐稅。此詩江陵為背景,描寫織婦的痛苦。詩四句一換韻,意隨韻轉,詩意可分四層。“織婦何太忙”四句,寫早在織作之前,織婦就已忙碌心焦了。詩以問答開端,織婦為什麼忙呢,蠶兒還未吐絲啊。原來封建時代以自然經濟為主,織婦往往就是蠶婦,在“蠶經三臥行欲老”(四眠後即上簇結繭)之際,她就得忙著備料以供結繭之用,此後便是煮繭繰絲,辛苦不在織作之下。這可說是攝神於題前了。古代傳說黃帝妃嫘祖是第一個發明養蠶抽絲的人,民間奉之為蠶神,詩中稱“蠶神女聖”。“蠶神女聖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徵早”兩句透過織婦口氣,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這一年官家要提前抽徵絲稅。用人物口氣代替客觀敘事,則“織婦”之情態呈現,她是那樣辛勤勞作,卻毫無怨言,虔誠敬奉神靈,聽命官家。這一中國古代農家婦女形象是十分典型的。

  “早徵非是官人惡”四句,補敘提前徵稅的原因:原來是因為上年即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發動了討伐淮西吳元濟的戰爭,軍需開支很大(“戎索”本義為戎法,引申為戰事),戰爭的沉重負荷,自然要轉嫁到老百姓頭上。而絲織品又直接是軍需物資。作為醫療用品它可供“徵人戰苦束刀瘡”;作為賞賜品,則可與“將軍勳高換羅幕”。這些似乎都是天經地義,不可怨艾的事。“早徵非是官人惡”一句,表現出普通百姓的忠誠、善良、任勞任怨和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繰絲織帛猶努力”四句才是正寫織作之苦。在“織婦”的行列中,詩人特別推出了專業織錦戶。她們專織花樣新奇的高階彩錦,貢入京城,以滿足統治者奢侈享樂的需要。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正是“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白居易《繚綾》)“變緝撩機苦難織”與此意同,謂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這是需要很高工藝水平。由於培養挑紋能手不易,當時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孃家羈留貽誤青春者。詩人寫道:“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又自注雲:“予掾荊(任江陵士曹參軍)時,目擊貢綾戶有終老不嫁之女。”織女為材所累,大誤終身,內心的悲切難以言喻。前代樂府即有“老女不嫁,蹋地喚天”之說,那實是生活中一大悲劇。詩人於此著墨不多,卻力透紙背。

  最後四句閒中著色,謂織婦面對窗牖,竟傾慕簷前結網的蜘蛛。在織婦看來,這小蟲的織網,純出天性,無催逼之虞,無租稅之苦,比織戶生活勝過百倍。本來生靈之中,蟲賤人貴,今賤者反貴,貴者反賤,足見人不如蟲。詩人由抽絲織作而聯想到昆蟲中的織羅者,顯得自然而巧妙。

  《織婦詞》全篇僅一百一十字,卻由於層次豐富,語言簡練,顯得義蘊深厚,十分耐讀。雖然屬於“古題”,卻合於白居易對新樂府的要求。即“首句標其目”,開宗明義;“其辭質而徑”,見者易諭;“其事核而實”,採者傳信;“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因此,他將“寓意古題,美刺見(現)事”和“即事名篇,無復依傍”這兩類樂府,皆歸之於“新樂府辭”,並不止限於“新題”。元稹及其他詩人的《織婦詞》,與杜甫的《兵車行》等,同類並列,均屬新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