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稹> 元稹的浮圖詩解讀

元稹的浮圖詩解讀

元稹的浮圖詩解讀

  “酒壯好漢膽,茶引文人思”,歷朝歷代,幾多文人雅士,茶墨結緣。以茶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各式各樣,琳琅滿目,此中的詠茶詩詞各類文體包羅永珍,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另有排律;有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不少在詩海中甚為少見的文體,在茶詩中同樣可以找到。

  唐代有位聞名墨客,名叫元稹,他和白居易配合倡導“新樂府”,是以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元稹寫過一首情勢奇特的詠茶詩,原稱一字至七字的雜體詩,後人譽為浮圖詩,此種文體極為少見。詩曰:

  茶,

  噴鼻葉,新苗。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早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元稹在全詩的開首,就點出了主題是茶。接著寫了茶的個性,即味噴鼻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裝句,說茶深受“詩客”和“僧家”的戀慕。詩客,泛指文人雅士;僧家,在唐朝流行佛玄門的期間,也是頗受人尊重、有肯定職位地方的職業。茶與詩,總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寫的是烹茶,由於古代飲的是餅茶,以是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製成的茶籮把茶篩分。第五句寫烹茶先要在銚(一種有柄有流的烹茶專用的小容器)中煎成“黃蕊色”,而後盛在碗中撤除浮沫,即取之湯中英華也。第六句談到吃茶品茗,不光夜晚要喝,“夜間邀陪明月”,而且早上也要飲,“晨前命對早霞”,足見元稹對茶親愛之深!末端處,點出茶道最高抱負地步是:既可以或許“洗盡古今”,又能瞻望“醉後”的將來;既能拂去曩昔的不快意事,又會在忘懷中“人不倦”,醉中有醒,戒備日後舉動的指向,鼓動前進。

  元稹的`這首浮圖詩,先後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從茶的個性談到了人們對茶的喜好;二是從茶的煎煮談到了人們的吃茶品茗習俗;三是點出茶道最高抱負地步。全詩構思精良,意見意義盎然,不愧是古今傳播的絕妙好詩。

  拓展閱讀:元稹風流才子的風流韻事知幾多

  千年前,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在茶宴上寫下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將茶意與詩情幾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茶,清香的葉子,柔嫩的細芽,是文人雅士所喜歡的東西,用白玉雕成的茶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製成的茶籮把茶篩分,煎出來的茶有著花蕊般的嫩黃色,茶末在茶碗表面輕輕漂著

  飲茶可以在深夜相邀明月,可以在清晨作陪朝霞。而飲茶的人也可以閱盡古今的事,看世事的紛擾興衰,能夠展望未來,在醉與醒之間感受人性的自由,這就是喝茶的境界。

  由詩及人,元稹的一生是充滿了情感糾葛與爭議的,無論是他與崔鶯鶯的《鶯鶯傳》回憶,還是他與名妓薛濤的勞燕分飛,都讓後世人嘖嘖稱奇。但這樣一個看似多情的才子,卻始終在心裡為自己的妻子韋叢留著一個永遠的位置。

  無論是與明眸皓齒單純天真的少女崔鶯鶯相比,還是與才貌雙全志趣高雅的名妓薛濤相論,韋叢更偏向於做一個賢淑的妻子。她二十歲嫁給元稹,陪他度過了最困苦的七年,在他落魄失意的日子裡,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

  到韋叢病逝,元稹悲痛欲絕,先後為韋叢寫下了《譴悲懷三首》,《離思五首》、《六年春遣懷八首》等感人至深的緬懷詩。

  愛茶之人想來都是愛品生活滋味的,他曾瀟灑寫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的菊詠,也曾嘆過“可憐團團葉,蓋覆深深花”的芳樹,見過“桂樹月中出,珊瑚石上生,”的光景,栽過“可憐亭亭幹,一一青琅玕”的翠竹,及至韋叢離去後,所有的感嘆盡數凝為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艱難困苦的歲月不曾壓倒他的信仰,卻如滾燙之水讓他與韋叢的感情經受洗練成香茗,他是紅塵慕詩客,卻只能最後滄海遙相憶,唯獨留下一首寶塔詩,讓我們靜靜感受茶之美、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