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玉環> 探究楊玉環是誰的妃子

探究楊玉環是誰的妃子

探究楊玉環是誰的妃子

  楊玉環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所以楊玉環成為了唐玄宗的知音,也是唐玄宗的最愛的女人。

  楊貴妃(719-756),即楊玉環,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開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於蜀州(今四川崇州)。開元二十三年(735),17歲的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壽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寶四載(745),27歲的楊玉環被李隆基冊為貴妃,距楊玉環被冊為壽王妃整十年。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譁變,38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堪稱大唐第一美女,此後千餘年無出其右者。其與西施、昭君、貂蟬並稱中國四大美女,是體態豐腴之美。

  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

  李隆基愛得有限,不是因為楊美人有諸多“缺點”,而是這位帝王天性涼薄。到馬嵬坡時,六軍不發,權力與美人有了衝突,他便露出本來面目,選擇了權力,拋棄了美人,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是“社稷為重”。結果是雞飛蛋打,太子李亨趁機篡位,還將他軟禁起來,落得個形影相弔,直到“駕崩”。這也是刻薄寡恩的報應!

  李之戀並不怎樣,楊之戀又當如何?這就更好說了,只要大家明白一個問題即可:李比楊大了33歲有多。天寶四年(745年),楊晉封貴妃時,只有27歲,李已60出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花甲老人”。叫一個風華正茂的美婦,去為秋多春少的糟老頭子神魂顛倒,豈不強人所難?二人之間的鴻溝,不是說一句“年齡不成問題”就可以消除的。

  楊到了李的身邊,是否心甘情願,究竟有怨無怨,新、舊《唐書》都忽略未記。樂史《楊太真外傳》卻說,楊第二次(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被逐出宮的原因是“竊寧王紫玉笛吹”,即李皇帝懷疑楊玉環思念前夫。前夫壽王李瑁自幼住在寧王府裡,由寧王之元妃養大。楊悄悄吹“寧王紫玉笛”,思念前夫之情,也就顯而易見了。唐人張祜有詩曰:“梨花深院無人見,閒把寧王玉笛吹。”說的'也是這事兒。

  依我猜想,就算將楊“不忘舊情”除開,楊入宮侍駕,是乖乖順從,也不過像今日那些嫁給“鑽石王老五”的麗人一樣,不是無可奈何,就是有所貪圖,與“生死相戀”無關。再說,李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楊身不由己,能不順從嗎?皇帝強佔兒媳,壽王都無可奈何,壽王妃不屈從還能怎樣?壽王之不滿,唐人也有題詠。

  李商隱《驪山有感》雲:

  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

  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鑾惟壽王。

  壽王當然不願去,“我的心上人,坐在他身旁”,誰受得了!

  結論是清楚的:李楊之戀,不會有多深!

  這就叫人有些不解了,李隆基分明薄情寡義,到後世怎麼就成了多情種子?分明是公公強佔兒媳的大丑聞,怎麼就變成了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分析時代背景、社會根源之類的大事,自有史家去做;依我推想,多半是愛屋及烏的緣故。馬嵬坡前,“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引起過廣泛同情。

  《唐詩紀事》說:“馬嵬太真縊處,題詩才多悽感。”

  李商隱《馬嵬》雲: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羅隱《帝幸蜀》雲:

  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韋莊《立春日作》雲:

  九重天子去蒙塵,御柳無情依舊春。

  今日不關妃妾事,始知辜負馬嵬人。

  到了危難關頭,唐明皇沒有保護自己所愛的女人,山盟海誓之虛偽也就和盤托出。

  人們對楊玉環的同情,在唐代就已是帶普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