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飲湖上初晴後雨>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4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4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理解本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詩中始終所表達的意境。

  2. 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3.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巧妙的構思描繪出西湖的風采神韻。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大家以前一定有過旅遊的經歷。那麼,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旅遊? 看見過哪些令你難忘的自然景觀?

  (明確: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絡自己的親身經歷,使他們能在頭腦中出現直觀的印象,同時鍛鍊他們對自然景物描寫的口頭表達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它的景色異常秀美,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人來此參觀旅遊。其時,不僅是現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經聽聞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寫西湖的詩篇,詩的名字就叫——(生齊讀本詩題目:飲湖上初晴後雨 )作者是—— (蘇軾)

  二、理解詩句意思

  1. 讓學生先齊讀一遍,然後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節奏。

  2. 讀懂詩意。給出五分鐘,請學生自己藉助註釋,準確解釋出全詩的意思。

  3. 找四位同學解釋全詩,教師在旁作指導,糾正解釋的不恰當之處。

  三、體會詩歌意境

  1. 這首詩描寫了西湖在哪些天氣狀態下的景象?(明確:分別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時的景色。)請說出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 在描寫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後,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聯想到了什麼?(明確: 美女西施)在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3. 全文讀完,詢問學生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在學生回答後,教師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通判,遊覽了杭州的著名景觀西湖。詩人在西湖上飲酒遊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於是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狀態下的婀娜多姿。)

  四、瞭解一些文學常識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著名詩篇。詢問學生對作者蘇軾的瞭解,包括“三蘇”,唐宋八大家分別指什麼

  (明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分別是: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韓愈,柳宗元 )

  五、教師總結全詩

  全詩語句優美,描寫生動。第一、二句是詩人的實寫,從初晴,雨後兩個角度描寫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詩人的聯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寫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態,刻畫出了西湖的風采神韻。因此這首詩裡來被認為是吟詠西湖最出色的詩篇。也正因為本詩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譽。

  六、作業佈置

  1. 找出本詩中的名句,反覆誦讀,用一兩句話寫出自己讀了這首詩後的感受。

  2 . 課外再去找找蘇軾的其他名詩,背誦,增加積累。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教材根據單元主題“水”選編了《浪淘沙》和《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古詩。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為實際主義詩人,他既用恢宏的筆觸形象再現了海面的壯美廣博,又用寥寥數語描寫了海上的變化,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蘇軾,他用細膩的筆調,描寫了寧靜素雅、美侖美奐的西湖景緻。此詩寫於公元1073年,描寫了西湖剛晴又雨時富於魅力的美景。晴天裡的西湖波光閃閃,旖旎可愛,濛濛雨天的山色,同樣嫵媚動人。她宛如那美麗的西施,不論怎麼打扮都是那麼動人。詩人的想象新奇,寫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韻味。

  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區小學,學生經過四年的語文學習,接觸過不少古詩,加之上學期我們開展的“古詩文誦讀競賽”,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很多學生能夠透過誦讀、藉助工具書對古詩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極大的差別。作為在海邊長大的小朋友,對大海十分熟悉,但對西湖卻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學本課時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製作課件。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並能做到正確書寫、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兩首古詩。

  3.感受兩首詩的不同風格,積累與水有關的古詩。

  4.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教具準備

  自制課件(西湖美麗的風景圖片併為朗誦配音)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瞭解唐朝詩人白居易和宋朝詩人蘇軾的生平,收集、背誦學過的他們寫的詩。

  一、導遊介紹,激趣匯入

  1.談話:假期中,我們班的×××同學在家人的帶領下到杭州的西湖遊玩,那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就請他來當導遊帶我們一起去遊覽一番。(學生邊介紹邊出示課件,帶領學生領略西湖的美麗風光)

  西湖美嗎?從你們專注的眼神,驚異的表情,老師已經感受到了。面對西湖的山光水色,我們只感到語言的貧乏,可古時候的詩人們,卻能用寥寥數語勾勒出西湖的美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瞭解他嗎?(交流蘇軾的資料)

  (出示多媒體課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績,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

  3.理解題目: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功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

  你現在能明白題目的意思了嗎?(指名解題,注意調整詞序:“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可調整為“雨後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區域性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後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4.過渡:900多年來,此詩婦孺皆能成誦,成為詠西湖詩中的名篇,為什麼人們最喜歡這首詩呢?讓我們先來讀一讀吧。

  二、質疑解疑,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和不恰當的停頓。

  3.學生自讀、質疑,將不懂的詞、句標出。

  4.學生自讀感悟。鼓勵學生藉助工具書、結合西湖美景圖片瞭解詩文大意。

  5.小組交流學習體會: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6.集體交流不理解之處。(注意“瀲灩”、“空濛”、“西子”、“總相宜”的意思)

  三、吟誦品讀,深入感悟

  1.(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指名讀,談感受。

  2.從這兩句詩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樣的?用自身的語言描述。(領略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美。)

  3.體會作者看到這般美景的心情。指導學生朗讀,建議放慢語速去讀。

  4.學生練習,指名讀,範讀,齊讀。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麗,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個美女西施,發出如此感慨。

  6.(課件出示古詩後兩句)指名讀。為什麼作者拿西施來比西湖呢?(學生首先會想到兩者都有個“西”字,更要引導學生理解兩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無論是化淡妝穿素衣,還是塗濃妝穿錦衣,總是美麗迷人。西湖無論是晴天的波光盪漾,還是雨天的迷濛山色,都讓人流連忘返。還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時期的越國人。那時越國的地域與後來和現在所稱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當。杭州和西湖正處在西施的故鄉一帶。蘇軾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並拿她來與西湖相比。)

  7.因為這巧妙的比喻,使這兩句詩成為傳世名句;也因為這傳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感受這美妙的詩句。

  有感情地朗讀最後兩句。

  8.小結:寥寥數語卻能勾畫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來,人們每每來到西湖都要吟誦這優美的詩句。讓我們也來回味一下,配樂(如《平湖秋月》)朗誦古詩,並配以西湖優美畫面。

  四、總結學法

  (課件出示:質疑解疑,理解詩意;吟誦品讀,深入感悟)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第二首描寫大海景象的古詩《浪淘沙》,

  五、學習《浪淘沙》

  1.瞭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是一位偉大的實際主義詩人,詩經常狀物抒情,表達深刻含義,讓我們看看作者借這首詩來告訴我們什麼。

  2.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學生藉助工具書,自讀理解,遇到困難在學習小組中一起交流、啟發,對於“淘不住”“遂令”等詞語,教師要給予講解。

  教師巡視,關注後進學生,參與小組交流之中,查詢問題,適時點撥。

  3.集體交流學習情況:指名讀一讀詩,學生用自身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品味“遂令東海變桑田”蘊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六、比較兩首詩的不同風格

  說說自身喜歡的原因,並有感情地讀一讀,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七、作業:(第二課時完成)

  1.蒐集與“水”有關的古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

  2、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透過學習這首古詩你懂得了什麼?

  2、師小結.

  二、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一)、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範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二)、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1、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讞詩句,悟詩意。

  2、分級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材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以動筆記一記,方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3、學生彙報所得所感所疑。

  4、師邊小結邊板書。指導朗讀。

  三、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四、擴充套件思維

  我們被詩人帶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會想到些什麼呢?

  五、指導背誦

  六、作業

  練習題

  1、你還知道那些關於西湖的詩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填寫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課後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透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透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後,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後一起分析,最後透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透過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後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較更好。

  由於學生讀的機會較多,有較多的表現機會,課堂氣氛較活躍,整個效果比較好。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巧妙的構思描繪出西湖的風采神韻。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領匯入1、同學們,大家以前一定有過旅遊的經歷。那麼,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旅遊?看見過哪些令你難忘的自然景觀?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它的景色異常秀美,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人來此參觀旅遊。其時,不僅是現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經聽聞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寫西湖的詩篇,詩的名字就叫——(生齊讀本詩題目:飲湖上初晴後雨)作者是——(蘇軾)

  二、讀解詩意,感受詩的語言美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讀出節奏。)

  2、讀懂詩意。請默讀詩,藉助註釋,讀懂詩的意思。

  三 、理解詩人,感悟詩情之美

  1、讀到這裡你覺得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介紹詩人與西湖的故事,加深學生對詩的感情的理解。

  2、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情來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四 、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 1、配樂朗誦,學生聽後討論。

  2、南方的天總會下雨,下怎樣的雨?微雨,輕雨,濛濛雨,牛毛細雨;也許是大雨,驟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罷都沒有澆滅詩人的遊興,在他眼裡,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聽他說:“山色空濛雨亦奇”。帶著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誦這首詩。

  五、拓展學習,感受詩的魅力

  1、讓我們在蘇軾的詩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上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一)

  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2、總結:蘇軾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詩情畫意只有蘇軾的才思豪情才能寫出她的美妙,而蘇軾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詩情畫意才能盡展出來。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六、作業:(任選一題)

  1、做一張蘇軾的詩詞手抄報。或有關西湖的詩詞手抄報。

  2、寫一篇學習本課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