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飲湖上初晴後雨> 三年級語文《飲湖上初晴後雨》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飲湖上初晴後雨》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飲湖上初晴後雨》的教學反思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 學生在瞭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蘊。教學這首古詩,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驗古詩歌的節奏、音韻之美;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 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教材中對詩已作註釋,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題目和詩句的意思。另外,藉助圖畫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並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詩情。最後,我讓學生在積累了不少描寫祖 國壯美河山的古詩的基礎上,試著仿寫一首寫景詩,培養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創新寫作的能力。

  我覺得本堂課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參與的質量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生參與面廣。如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並讓學生邊看我板書邊一起書空課題中每個字的筆畫,做到全員參與。又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看風光圖片嘗試仿寫一首寫景詩,我進行巡視指導,也做到了人人動筆。

  (二)主體參與的形式多。如個別讀、齊讀全詩;讀詩句想象畫面;看錄象欣賞西湖風光的同時聽配樂朗誦;給古詩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嘗試動手寫詩等等。

  (三) 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高、效果好。如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畫面並描述畫面時,學生紛紛舉手,描述畫面時能運用課內外積累的好詞、佳句,語言比較生動、形象。再如讓學生動筆寫詩這個環節,學生做到了人人動筆,並且完成的質量整體水平較高,連平時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下課後都主動將他寫好的詩拿給我看,讓我深感欣慰。

  二、課件的使用恰當、適時。本堂課使用的課件是我自己製作的幾張投影片,有文字,有畫面,還配上經典民樂作為背景音樂。聽課老師反映課件的畫面和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使古詩教學的課堂氛圍更加濃厚,有助於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 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說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為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看來,今後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 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後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我想:以後我再教這一課時,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會把這一課教得更好!

  《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課的教學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徵,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詞的意境。在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透過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

  課堂一開始,我就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新舊十景風光圖片,並且用優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透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於學生交流讀懂詩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滲透使用。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灩”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讓學生在朗讀和理解的過程中發現美的詞,並能用自己的詞彙來描繪圖片中的畫面,在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其在情感上得到昇華。

  隨後,引導學生在蘇軾的筆下感受西湖朦朧細雨之奇。在這個環節,我先出示畫面,讓學生想象並來描繪,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之際,出示詩中的句子“山色空濛雨亦奇”,體會奇的獨特之處,加之各種方式的情感朗讀引導,使學生能夠走進詩中奇妙的境界。在感受奇妙的意境後,我透過一個小的寫話來昇華情感:因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因為有雨,西湖的小橋更加俊美,因為( ),西湖的( )更加( )。透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領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時,蘇軾站在西湖邊,看著美麗的湖光山色,蘇軾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時,老師站在喜歡邊,老師醉了。此時小朋友站在喜歡邊,小朋友們醉了。透過多次朗讀引導,學生陶醉在這美麗奇妙的西湖景色之中。最後我透過蘇軾的另一首《望湖樓醉書》來比較拓展延伸,一首是描寫小雨的輕柔,一首是描寫大雨的狂亂,學生在朗讀比較中體會雨的不同韻味,感受詩的魅力。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頭戲,只有透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採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範讀、個別讀、齊讀等。透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在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沒有放開學生大膽的想象,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相信透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後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鑑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穫,每一次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