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翻譯及賞析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翻譯及賞析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翻譯及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也是一首寫景狀物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杭州美麗的湖光山色沖淡了蘇軾內心的煩惱和抑鬱,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

  [註釋]

  ①飲湖:在西湖上飲酒。

  ②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③方好:正顯得美。

  ④空濛:形容細雨迷茫的樣子。

  ⑤亦:也。

  ⑥西子: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

  ⑦淡妝:淡雅樸素的妝飾。

  ⑧濃抹:濃豔華麗的打扮。抹,塗脂抹粉。

  ⑨相宜:合適、適宜。

  [1]西湖:這裡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解釋1: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麼美好,雨中的山巒蒼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絕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妝濃妝總是如此多嬌。

  解釋2: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豔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麼的美麗多嬌。

  含義

  詩人在飲酒時同時享受了西湖的兩種風光——晴、雨,於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陰柔之美和天然姿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四部叢刊》影宋本《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卷十。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西湖,在杭州市西,周長15.1公里,三面環山,東側是沖積平原。湖中有蘇堤、白堤,分水為裡湖、外湖、後湖,以十景馳名中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即因蘇軾而來。他在杭州任官其間,疏導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頃,並築堤防洪,當地人即稱之為「蘇堤」。這一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是他題詠西湖的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飲湖上初晴後雨》一共有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

  賞析: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也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最有名的一個哦。不管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詩人在飲酒時同時享受了西湖的兩種風光——晴、雨,於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雨中之美和天然姿態。

  [賞析二]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及譯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文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顯得美極了。

  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麗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好,她總是美麗的。

  《飲湖上,初晴後雨》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蘇軾原文註釋翻譯賞析

  作品原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⑴

  蘇軾

  其一

  朝曦迎客豔重岡⑵,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⑶。

  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妝濃抹總相宜⑺。

  作品註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的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⑷瀲灩:水波盪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

  ⑸空濛:細雨迷濛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⑺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作品譯文

  其一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作品鑑賞

  其一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註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豔”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