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詩歌《再別康橋》賞析

詩歌《再別康橋》賞析

詩歌《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筆細膩,意境優美,技巧高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真摯的情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再別康橋》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別康橋》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語言凝練、審美範圍寬廣和意境動人等特點,讀罷給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體悟。並且詩歌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發人深省。本文試著體驗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脈絡,在感受詞語運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時,感悟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別康橋》概述

  徐志摩是著名的現代詩人和散文家,筆名雲中鶴等,在1921年趕赴英國留學,並以特別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主要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詩人和歐美浪漫主義薰陶,對其當時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再別康橋》就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詩歌創作於1928年,詩歌中的“康橋”即為劍橋大學校址,詩人在1920年至1922年間在劍橋大學遊學,並且詩人視這一時期為其人生的轉折點,正如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樣,在詩人24歲之前,詩人對諸如相對論和民約論等著作的興趣遠遠大於詩歌。而在遊學期間,康橋的水打動了詩人,喚醒了詩人的詩歌靈性,將他帶入到了詩歌創作之中。在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的時候,思緒盪漾,感慨萬千,在歸途中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創作了這首《再別康橋》。很多人認為徐志摩具有鮮明的“康橋情結”,並將其滲透至自己的創作之中。

  2、《再別康橋》賞析

  2.1細化各節內容,感受詞句的優美

  《再別康橋》整首詩共七節,主要線索為詩人離別康橋時的情感變化,透過康橋的景物抒發自己的離愁別緒,以此表達內心的不捨之情。在第一節中,詩人連續運用了三個“輕輕的”,為讀者營造了縹緲輕盈的意境,並且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獨自一人故地重遊,由獨自一人離去的事實,進而增強了離別的悲傷之感,給讀者創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實感。並且為讀者創造了自由灑脫的氛圍,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詩人飄逸、無拘無束的狀態,感受其翩翩風度,在奠定整首詩抒情基調的同時,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隨後的三個小節中,詩人透過康橋的景物表達自己的眷戀之情,其中主要選擇了“金柳”“青荇”和“潭水”,對於這些意象而言,一方面作者透過意象描寫康橋真實的景物,為讀者展現美好的景色,而另一方面作者透過這些意象進行暗喻,將深深的眷戀之情寄予在景物之中,給人以真實美好的體驗。在詩歌中,柳枝在夕陽的照射下被鍍上一層金色,並隨著微風搖曳,婀娜的身姿倒影在水中,並且盪漾在詩人的心間,給詩人留下溫潤可人的印象;而隨著水波的盪漾,詩人看見水底的荇草,彷彿隨著水波在搖擺,向詩人招手歡迎詩人歸來,詩人觸景生情,嚮往著做一棵荇草,感受康橋的愛撫;而在夕陽映襯下,綠綠的潭水彷彿被染紅,樹木的倒影在潭水中,與浮藻交相輝映,勾起了詩人美妙的夢想。

  在第五節中,透過對詩句的解讀,明顯感覺到詩人感情已達到高潮,故地重遊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對於詩人而言,故地重遊飽含了對舊夢再尋的痴情,他希望像過往一樣撐舟盪漾在湖面,沿著河水流向向青草萋萋的深入劃去,去找尋過去的夢想和感受。同時,詩人也希望與過去的同窗好友相伴,披星戴月而歸,在遊玩中引吭高歌,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熱情。

  對於詩人情緒而言,在詩歌的第六節出現了明顯的轉折,在詩人情感達到高潮後,對過往的生活與夢想進行了回憶,但是卻發現現實中的差距,進而情緒迴歸寂然,使得詩歌基調顯得抑鬱深沉。在這一節中,詩人回到了現實,在故地重遊時,他並沒有找到故友,更沒有找回舊夢,他不能像以前那樣放聲歌唱,於是他只能沉默,在沉默中那種離愁別緒逐漸蔓延,彷彿青草、河水和夕陽都感受到了離別之痛,並對詩人產生憐惜與觀看之情,也紛紛歸於沉寂。

  最後,詩人決定“悄悄的”走了,“悄悄的”也更好地印證了詩人的寂寞,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獨自感受這份寂寞的想法,詩人不願為了自己叨擾他人,並不想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處境和內心想法,所以詩人選擇“悄悄的”來,“悄悄的”去。在離去的時候“不帶走一片雲彩”,充分展現了詩人灑脫自由的個性,並保留了自己對康橋完整的記憶和情感,讀罷讓人深深地感受到詩人對康橋的眷戀,即便用情至深,也可灑脫告別,這種情懷令人佩服。

  2.2品讀詩歌情感,感悟人生真諦

  總體而言,《再別康橋》對康橋景物進行抒寫,並運用了暗喻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舊夢的嚮往與眷戀,並且在故地重遊中心生寂落和惆悵之情。詩人是灑脫和自由的,即使難掩心中的傷心與惆悵,也選擇“悄悄的”走,不破壞記憶中康橋的景象和自己對康橋的情感。

  對於徐志摩的詩歌創作,以1927年可分為兩個階段,在前期詩人飽含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情,並在“五四”時代精神的感召下追求自由與理想,熱衷於個性解放與自由灑脫。而在後期作品中,由於受到中國社會發展形勢的影響,雖然是個作品中仍充滿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是消沉悲觀傾向較為明顯,而《再別康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在該首詩作中,在詩歌的前半部分感情是激昂和熱烈的,對故地的熱愛,對舊夢的嚮往。但是到第五節之後,詩人的情緒出現轉折,究其原因應與徐志摩思想較為西化有關。對於徐志摩而言,他的理想融合了空想社會主義和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屢次經歷中國社會的現實,導致其理想破滅,因此詩人選擇灑脫前行,不受舊夢牽絆,不受現實影響。

  而對於整首詩歌惆悵之情的表達,詩人則透過灑脫和飄逸的描寫所實現,詩人的來與去均冠以“悄悄的”,既是詩人真實心境的體現,也展示了詩人心中“康橋之夢”的易碎與夢幻。當詩人故地重遊時,康橋的景色依舊但卻物是人非,進而增加了詩人的惆悵情緒。詩人選擇與康橋道別,其中蘊含了難以割裂的不捨之情,其實詩人與康橋道別,也是與自己及心中的舊夢道別,並且在道別的過程了又多了一份擔心,他擔心舊夢就此破滅,擔心未能實現的舊夢沒能留下完整的印記,以此為詩歌增添了些許陰鬱之情。徐志摩善於將景象、情感和氣氛巧妙融合,利用景色展示情調,並且將情緒往復迴環於整首詩之中,給人以不一樣的情感體驗。於《再別康橋》而言,詞句富有音樂美,在朗讀中悅耳且舒緩,給人以輕鬆自在的感覺,並且在深入理解之後,這種愉悅自由之感中又增加了寂寞和傷感之情,增加了詩歌體驗的深度。

  結束語

  綜上所述,《再別康橋》是詩人詩歌創作轉折時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將詩人對康橋、故友和舊夢的情感巧妙展現,讀後給人以“灑脫不失婉約,自由卻伴有顧略,眷戀卻不徘徊”的深刻體悟。在整首詩中詩人歌頌自然造化的美妙,展示追求理想的自由,並表達尊重現實的灑脫。同時詩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對美與自由賦予獨到的解讀,在看清事實後並未選擇吶喊或者躲避,而是灑脫而活,將對生命的敬畏與感悟流露於字裡行間之中,傳達給更多追求理想與勇敢生活的人,這是詩人的偉大之處。在詩歌品讀與賞析過程中,讀者在感受詩人情感的同時,感悟其提供給人們的生命真諦與生活哲學,從而豐富了讀者的情感體驗。

  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真、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入英國留學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26年任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因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汙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汙,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平,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陸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徐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鉅額花費使徐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京大學,。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陸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因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