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席慕容> 鄉愁席慕容鑑賞

鄉愁席慕容鑑賞

鄉愁席慕容鑑賞

  席慕容鄉愁詩歌的特殊性 ,在於詩人心中特有的來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層心理積澱 ,她把鄉愁放到了內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鄉。下面為大家分享鄉愁席慕容的賞析,歡迎欣賞!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是一支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鑑賞: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鄉愁》《狂風沙》……22日晚的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裡,詩人席慕容一首首誦讀自己關於故鄉的作品,時而哽咽。

  這場以“詩歌中的鄉愁”為名的“文人沙龍”,是她參加本屆香港書展以來,第二次當眾朗誦詩歌。對於詩歌寫作,她認為,詩是有生命的,有時靠外貌,有時靠內心,有時則靠著笨拙的渴望。

  作為席慕容多年詩歌創作的核心意象,“鄉愁”更被頻頻提起。1943年出生於重慶的席慕容祖籍內蒙古,父母皆為蒙古族,草原文化對其寫作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席慕蓉將這份鄉愁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第一節寫鄉音的清新繚繞,笛聲“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試想一年四季又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戀故鄉。第二節寫鄉情的悵惘,對故鄉的懷念漸漸遙遠,時間的推移搖落了故鄉的輪廓,僅剩一種模糊不清的悵惘,如霧裡別離,濃似血卻又隔著一層迷濛的雲霧。用霧裡的揮手別離來比喻對故鄉的模糊而悵惘的印記,是用一種可觀可感的具象來描述抽象的主觀感受,可謂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恆。是從上兩層的`鄉音繚繞和鄉情纏綿過渡而來,這在形式上極具新穎意味。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詩人用沒有車輪的樹永駐遊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發了深似海洋的愁緒和懷戀、悵惘的情感。情感抒發與意象選擇的融合,使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比喻的貼切自然、語言的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沙龍現場,她展示著自己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從草原上的牧羊人和溼地,到草原沙漠中的湖泊,席慕容說,草原是我的故鄉。

  “我父親不捨得回來,而我沒有對草原的記憶。”席慕容回憶說,“所以我就回來幫父親看。”46歲之前,她從未到過蒙古高原,而現在,她希望自己可以冬天時在臺灣,夏天時回到故鄉。

  談到兒女是否能明白自己的鄉愁時,席慕容記得,此前完全不理解她情緒的女兒,在留學時聽到蒙古音樂的唱片,會突然懂得媽媽為什麼會流淚,“歌裡的孤獨和寂寞她明白了”。

  “生命在成長,有一個時間,故鄉會來找他。”席慕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