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棄疾> 讀《辛棄疾傳》有感範文800字(通用11篇)

讀《辛棄疾傳》有感

讀《辛棄疾傳》有感範文800字(通用1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辛棄疾傳》有感範文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1

  展望中華大地,回顧華夏曆史,以武起事,而終以文為業,或僅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以武起事

  辛棄疾自幼習武,又受祖父思想影響。雖處金地,終為宋民,勤習練武,收復失地。

  南宋不圖霸業,苟安一隅,更為暫時安寧,無奈對金俯首貼耳,年年貢財不斷。

  少年辛棄疾,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敵,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紹興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揚言至此要辛棄疾祖父以大宴招待。無法!有苦對誰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換得一時平靜。但或許只有他看不慣而又敢表達這一切,心中憂憤頓起,憤然抽劍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劍助興。不待吏悟,揮劍而起。

  身姿矯健,快似雷霆,刀光劍影中,揮劍直至吏前。酒杯傾倒,碟盤落地,厭惡一哼,拱手退下。

  紹興三十一年,辛棄疾乃“隆中諸葛”,五月渡瀘,一騎平岡,以才能與膽識,開始結團為盟,戎馬抗金。

  後與耿京義軍合併,任書記長,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義端,將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三日,終提回一人頭。為光復大業,說服耿京南歸,親自南下聯絡,不料幾日之內,部下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

  以文為業

  觀至此,人們或許會覺得辛棄疾會征戰一生罷,或至戰亡,或至南歸而息,這或許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並非心想事成,待其南歸,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鋼刀利劍,僅剩贛東北舍中一枝羊毫軟筆。從此,再無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僅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細品宋詞,或只能以“辛”一詞形容。艱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內俱焚。世上好事之多,為何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閒置就是被走馬燈似調動。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難平,辛棄疾便作詞感嘆,作《摸魚兒》。而他的傷痛又有幾人能感觸到?宋孝宗看後不悅,但其只能以政化詞,以武化詞,以悲化詞,以心化詞罷。雖已離政多載,但依舊深切關心國事,評論正邪,抒發憂憤。

  只得到贛東北修舍,獨自咀嚼寂寞。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他的金戈之聲,“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是他的悲憤之嘆,登危樓,臨江水,望長江,拍欄杆,只得熱淚盈眶。

  拍欄杆,以筆為劍,登樓呼喊,欲向宋發聲。以心撫世,又是心力皆具無資格。

  金甌斷,月未圓,山河缺,心不安。雖緊握寶劍,卻無力而為,終是含恨出生,含恨離世。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2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展望中華大地,回顧華夏曆史,以武起事,而終以文為業,或僅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以武起事

  南宋不圖霸業,偏安一隅,二帝被俘奇恥大辱,而南宋朝廷不思報仇雪恨,而是以一天12道令牌的速度召回在外的岳飛,從此俯首稱臣年年貢財不斷。

  土地被侵佔,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這其中就有辛棄疾組織起來的隊伍。辛棄疾自幼習武,又受祖父辛贊思想影響,雖身處金地,卻仍為宋民,身在曹營心在漢用在辛家祖孫身上實在是合適不過了。

  辛棄疾自幼勤習練武,以驅逐金兵、收復失地為志,然勢單力孤最終投奔耿京。經過不懈努力,隊伍不斷壯大,然裡面卻出現了蛀蟲。和尚義端未能經受住誘惑,犯了投敵之罪,辛棄疾跨上快馬,三天時間追回大印,斬殺義端,策馬離去。

  義端雖死,但他不會是第一個受不住誘惑的人,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張安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這一次,又是辛棄疾躍馬橫刀,只率數騎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

  觀至此,人們或許會覺得辛棄疾會征戰一生罷,或至戰亡,或至南歸而息,這或許也是他想要的吧?

  但世上之事並非心想事成,待其南歸,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鋼刀利劍,從此,再無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僅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與無奈的自嘲。

  以文為業

  曾幾何時,讀到“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度認為這是一段意境優美的文字,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瞭解到這其中的內涵:這樣一段文字裡包含著他的多少對南宋的期待,又包含著多少雄心壯志?

  曾幾何時,讀到“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時,以為這是在無病呻吟,讀了這本書才深深讀懂他的無奈與辛酸。

  曾幾何時,讀到“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如果歷史能再給他二十年光陰,相信他能做出更大的成績。不至於到死喊出三聲“殺賊”,抱憾離世。

  細品宋詞,或只能以“辛”一詞形容。艱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內俱焚。世上好事之多,為何總輪不到他呢?

  梁衡曾說“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如果可以,我還是希望在南宋的疆場上,能看到一勇猛男兒,拍刀催馬,圓了他一生的英雄夢。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3

  到底什麼是愛國呢?我認為,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為了國家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歷史上,有哪些人曾經為國家慷慨赴義呢?在宋朝就有好多愛國人物,如北宋的岳飛,南宋的文天祥、陸游、辛棄疾和李清照等。現在,我想要分享的是辛棄疾的愛國故事。

  辛棄疾被譽為第一愛國詞人,他是一位關心國家前途、民族命脈的詩人。公元一一六一年北宋被滅亡時,老百姓群情激憤,各地紛紛自組義軍抵禦金兵,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辛棄疾就領導大約二千名農民對抗金兵,獲得重要的勝利。辛棄疾的義行不僅打擊金人的侵略,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為了徹底打敗金兵,義軍主帥耿京聽從辛棄疾的建議,派他到朝廷商談合作事宜。當辛棄疾圓滿達成任務時,耿京卻被奸人張國安所害。他悲憤填膺,只率領五十餘人馬就直衝五萬人的金營捉拿叛徒張安國,趁張安國與金將飲酒時,捉拿張安國至京城,斬首示眾。而辛棄疾最後不得已只能南渡歸宋。從此就在南宋一展他的長才。

  辛棄疾南歸後,他獨排眾議:“打擊敵人,恢復國土,是關係到國家、生民的大業,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應當上下一心共同參加。”但主和派卻對辛棄疾的抗金行動表示反對,從此之後,辛棄疾竟被逐出朝廷達二十年之久。直到辛棄疾六十四歲時,南宋大臣韓氏想再度進軍中原建功立業才又把他找來,辛棄疾心願未了,想藉此機會實現抗金願望,到最後還是未能如願以償,他去世前還一直大喊:“殺賊!殺賊!”可見其抗金決心至死不渝!

  辛棄疾所做的一切,無不為國家著想的,可惜在最關鍵的壯年期被迫歸隱山林二十年。他所寫的詞真情流露,令人蕩氣迴腸,並蘊含有志難伸的感嘆,也只能說是時不我與!辛棄疾有此才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他愛好讀書的結果。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學習辛棄疾努力不懈的精神,不但把讀書當成習慣,甚至是嗜好,好好地學習書中的知識、汲取書中的智慧!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4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愛國詞人。

  他胸懷大志,年少成名,21歲便率兵抗擊,戎馬半生後迴歸南宋,卻不被朝廷重用,多次遷職。餘生在鄉下田園間度過,最終只落得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在歷史洪流中,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終歸於沉寂,卻為我們譜寫了一部蕩氣迴腸的英雄絕唱。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彼時的辛棄疾,正鮮衣怒馬,血氣方剛。他心中有巍巍浩然正氣。馳騁韁場,以雷霆萬鈞之勢於萬人之中,取敵將首級,如入無人之境,從此名聲大振,威震一方。飛沙走石,刀光劍影間,熱血與意志終鑄成一代驚世英雄。他在戰場上的崢嶸歲月,不禁令人憶起他的那首《破陣子》,亦雄壯,亦悲憤。壯的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嘆的是華髮已生,頌的是君王天下事,悲的是大夢一場,枉然一切已成空。

  現如今,“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戎馬半生,當放下刀刃,卸下盔甲之時,他心中仍是南平的報國之志。於是,他提筆代劍,將心中鬱鬱不平的憤懣與報效祖國的渴望讀注入筆尖。筆墨揮灑間,一首首絕世佳作橫空出世。而今的他憂國憂民,識盡了愁滋味,欲說還休,便在斷鴻聲裡,欄杆拍遍,憑欄遙望,懷古傷今。

  之後20年歸隱,他自號稼軒,每日悠閒度日,報國之志卻絲毫未減,直至病榻前,“殺賊”“殺賊”仍是他一生夙願,可如今油盡燈枯,耗盡畢生,也未能了卻他心中的天下事。

  我眼中的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他忠貞,正義,心懷壯志,憂國憂民,可生不逢時,晚年落寞,卻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武藝高超,年少有為,文采斐然,才華橫溢,。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卻充滿熱血與激情,輝煌與落寞交織著他的一生,在千古悠悠滾滾洪流中,他的一生,他的詩將永垂不朽,流芳千古。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5

  半醉半醒中,你將長劍輕放於膝上。燭火在劍上跳動,映出了你眼中的炙熱。

  我好像看見了你的軍營生活。將士們或坐於木樁之上,或席地而坐,圍著篝火,刀尖上烤著大塊大塊的肉,手中彈撥著五十弦,大口大口地喝酒。嘹亮的歌聲劃破夜幕,被颯颯秋風一帶就帶出了萬丈豪情。然後被推向深處,推向渺遠。而你,辛棄疾就在期間。

  於刀光劍影中,我好像又見到了你。你臉頰上濺著斑斑點點的血跡,手執長劍,心持愛國情,鮮衣怒馬,少年意氣風發,奮勇殺敵。正如你所說的那般,“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身先士卒,奮勇上前,廝殺聲響徹天際,鎧甲與刀劍在烈日下閃著報國的光影。

  少年,你的夢,不,是你一生的夢就是殺敵報國。可是,夢終是夢,夢醒一切便散了。手執長劍,身騎戰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你被困在這小小的田地間,被世事所磨折,壯士再難酬。可你心中名為報國的光從未熄滅,你便以劍為筆,以雪為墨,瀝血成詩。

  你寫《破陣子》寫《南鄉子》寫《水龍吟》寫……你在後來改號為稼軒。可我知你心中的“幼(佑)安”報國,從未改變。你登上北固亭,看著遠方,“何處望神州?”疑問一出,心中早已血流成河。一陣風吹來,將你的思緒吹散,吹向遠方。你想起了你的劍,想起了你的白髮,失落惆悵,悲傷嘆息,“了卻君王天下事”,完不成了,一身傲骨被折彎碾碎,轉而又重組。你大抵也是想:大宋還需要我吧?!你便和著熱血,寫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執筆直呼:“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你從未放棄,也從不想放棄。

  我有些不解,朝廷如此,負你一腔熱血。為何你就不曾想遠離?讀你一首首的詞讓我明白:世事磨折仍不悔,瀝血為詩終報國。這就是你,這才是你——南宋偉大愛國詞人!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6

  閱讀著辛棄疾的詩詞,閉上眼,彷彿在追溯著他的一生,與他在交談。

  忽然眼前一現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遠方的夕陽將畫布一般的天地鋪染,大雁從頭頂悲鳴著一掠而過,草木中浸透著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邊,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環顧四周,他手握佩劍,身後是那匹的盧馬,馬背上掛著那張硬弓。他正眺望著汴梁,獨自一人在喝酒。這不正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嗎?秋風蕭索,他身上的長袍隨風飛舞。

  我移步上前,心中早已浮現他的詞句:“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一個一生都在為國憂思而又無法報效國家的詞人,他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啊……我懷著深深的敬意,卻不知該如何表達,只是輕輕地叫道:“辛幼安先生?”

  他轉身望我,我彷彿看到了他那深入骨髓的悲哀,我也說出了我一直想說的話:“朝廷如此枉費您的一腔熱血,難道您就沒有想過要遠離政治,歸隱田園,像陶淵明先生一樣,豈不逍遙自在?而是要與岳飛一般,誓死孝忠?”他又目視遠方,堅定地說:“罷了,只因我為大宋子民,孝忠國家是理所當然。國生我,我忠國,即使身死國亡,也不應忘記自己的國家,哪怕朝廷負我,我也不能與亂臣賊子一樣苟且偷安,也許我這一生雖不能‘贏得生前身後名’,但我依然堅持!”

  辛先生,您的愛國情懷如“不破樓蘭終不還”一般決絕;在你生命將逝之時,還希望精忠報國,在戰場上“氣吞吐萬里如虎”,凱旋而歸,就連在夢裡都魂牽吹角連營。

  辛棄疾的不幸,緣於身不逢時,遇人不淑,倘若你能遇到劉邦、李世民這樣識才的君王,或許您的命運就會發生改變吧。

  歷史在隱隱淡去,我依然能聽到他在戰場上的.吶喊聲,依然能看到他高奏凱歌,把酒賦詞的豪邁。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7

  我的父親是一名人民教師,所以我小的時候家裡就有很多書,這大大培養了我的興趣愛好——讀書品詩,我最喜歡的兩個詞人一位是被稱為“易安居士”的李清照,另一位便是字幼安的辛棄疾了,說來也巧,這二位也被合稱為“濟南二安”,只不過詞風大有不同,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一位直抒胸臆,氣質豪放,另一位則委委婉婉,字字句句溢滿柔情。但這篇重點寫辛棄疾,所以我便便敘一敘我與這“稼軒體”的奇緣。

  我喜歡辛棄疾的詩,他的詩豪邁奔放,我初次對他感興趣,應是來自他的一首小詞,那天我在上網,突然被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驚豔,我被提了興趣,滿網路的搜這句話以及有關這句話的一切,後來尋尋覓覓,看著一小帖,頓時明瞭,原來這句話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而後又有其他事影響,也沒閒心關注,便漸漸忘了這事。

  讓我重新提起對辛棄疾興趣的是一首歌,我也不曉得你們聽過沒有,那歌名為《狂浪生》,我聽時,深深被歌詞吸引,只聽那人唱道“醉裡挑燈看劍卻無戰鼓狼煙昨夜誰趁東風樓閣輕聲嘆揚鞭策馬問天為何敢怒不敢言憑誰問我把五嶽懸憑誰問我把五嶽懸”,動感的旋律加上部分恰到好處的戲腔,演唱人慵懶的音色,都讓我為之著迷,我看著歌詞,不禁猜想一番,我有無意間得知那個是為辛棄疾所創,我便覺得要了解他的生平經歷。

  此後,我也摘抄了他不少的詞,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又比如《賀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或者對他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朗朗上口,心愛不已,尤是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亦或是末處的“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大多都是愛國的情誼。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8

  悽風,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飛煙滅了,留下一段悽楚的夢。夢裡依稀,一代愛國詞人辛棄疾仗劍走邊關,執筆抒豪情,“吹角連營,挑燈看劍”。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個境界很高的文人,沒有陳詞濫調,沒有華麗辭藻,唯有一腔熱血,浩然正氣。想當年,他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率義軍,抵金寇,保國土,征戰於崇山峻嶺間,與萬千熱血男兒一起將青春揮灑於刀光劍影中。動亂時期,刀筆相隨,一字一詞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筆能繪出千古美文,卻不能力挽朝廷於狂瀾之中,使之免於戰火,免於崩裂。

  他的筆端,除了豪邁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鬱悲壯。腐敗頹廢的朝廷,千瘡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熱的民眾,凝結成他心中恆久的憂傷與悽楚,沉鬱與悲涼。一腔報國良願最終只能化為鏗鏘文字,響徹歷史長空。

  無奈,除卻無奈還是無奈。他不願學晉代的張翰,貪戀家鄉鱸魚味美就選擇歸隱,更鄙夷三國時的許汜,專為個人打算而不管國家大事,他一心想著何日方能剷除頑敵,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然而,歲月流逝,恢復中原之夢終究成空,空餘下文人的一腔遺憾。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或許他在這個世間留下的,是無窮無盡的苦悶。

  他眷戀他所眷戀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選擇他所要選擇的,他摒棄他想摒棄的。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他感到一種無限的悲涼。他的夢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飄蕩,思緒無常,“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一個字:愁!

  愁得無以言說。

  細細想來,眼看著萬里江山化為焦土,這憂國憂民的優美詩詞自是字字含“愁”。歷史,如洪濤滾滾而來,轉瞬之間又滾滾東去。歲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塵煙,留下的卻是詞人永恆的精魂——豪放悲壯之詞,千百年來,迴響不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歷史的風雲隱隱淡去,我依然聽見他內心的鏗鏘吶喊,依稀看見他披甲上陣衝鋒於刀光劍影之中。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9

  “請大家翻到書本第45頁,今天我們學習宋元的都市與文化,同學們做好課前預習,時間兩分鐘。”我翻開書,開始預習。預習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看到一尊手握寶劍,威風凜凜的將領塑像,這是誰呢?

  老師開始了講課。“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人。”ppt上馬上放映出一張威武不屈的臉,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樣。“這是南宋抗金將領,也是偉大的詞人——辛棄疾。”原來如此,我仔細端詳著他的臉,他眉宇之間那種堅毅精神讓我不禁嘖嘖稱讚。

  “那一年,辛棄疾出生於金國,但逐漸長大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於是,他毅然南下投奔宋朝,開始抗金斗爭。他在南宋朝廷任職,在與金軍作戰時也立下了不小的戰功。”這使我對辛棄疾有了新的瞭解,我本認為他只是一個詞人,沒想到他還是一個偉大的抗金將領!我在心中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可是,因為種種原因,他被朝廷中的小人誣陷,罷了官,無法從事抗金事業。他異常悲憤,雖隱居山林,但仍有一腔愛國熱情。於是,這才讓今天著名的《稼軒長短句》流傳於世。”

  這時,我彷彿看到了辛棄疾眼中報國無門的悲壯,也讓我瞭解了當時政治的腐敗之極,更讓我為當今強大的中國而自豪。

  辛棄疾鬥爭失敗了。為什麼?因為他的思想是忠君愛國,最後反被君主背叛,導致報國無門,但他的抗爭精神與勇於獻身的愛國情懷,影響著一代代人。

  幾個世紀後,辛棄疾精神終於得到了傳承。在中國領土被列強瓜分的時候,在民族危機來臨的時候,在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有一個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思想拯救了中華民族,並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國。他,就是偉大的毛主席。為什麼他能成功?因為他的思想沒有受封建社會的影響,不僅是為了愛國,而且還為了人民。就這樣,他收穫許多的民心,才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

  今天的我們,也需要讓辛棄疾精神傳承下去。我們要努力地學習,堅強地走下去,做一箇中國的好公民,成為國家的棟樑。

  望著辛棄疾的臉,上面不僅寫滿了悲憤與報國無門的憂傷,但更突出的是他堅忍的品格與濃烈的愛國情。想著想著,我不禁吟誦起了他的詞:“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10

  宋朝時期,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最為大家熟知的詞人也有很多。而我最喜歡的詞人是辛棄疾。

  辛棄疾是南宋卓越的詞人,他的作品以豪放為主,表達了渴望恢復中原的雄心和壯志未酬的悲憤。他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在於,他出生時北方早已被女真人佔領了,在他父親的“登高望遠,指畫河山”的薰陶下,就產生了恢復統一的雄心壯志。以及在後來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殘忍,於是對恢復中原的壯志更加的確定了。辛棄疾長大後,為了恢復中原初次來到南方,拜見皇帝。可是他並不知道朝廷的軟弱無能,以至於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壯志,恢復中原的願望,無法再這樣畏縮,腐敗的官場上立足的。他也十分羨慕那些歸隱的詩人,對於這些內心毫無波瀾。

  辛棄疾也不是所有的詞抒發的豪情壯志,他的婉約詞也十分的出色。我最喜歡的詞是———《青玉案·元夕》這首詞是詞人從北方初次來到南方是,看見祖國的大半個土地被那時的侵略者所踐踏。“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棄疾在這些年的經歷和所遇見的人,沒有一個是為國家而擔憂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可能是詞人對自己的安慰,這麼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樣對祖國的安危而憂愁。或是作者想憑藉“那人”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隨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這首詞開篇就寫“東風夜放花千樹”,寫出了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街道都是歡聲笑語。但是作者並不是為了單純的寫景,而是為了反襯出“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或者是詞人自己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再寫“那人”就是為了能夠更加的突出詞人對那人的嚮往。再“那人”身上體現了詞人所追求的情感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辛棄疾的詞感染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後人們,也讓大家對辛棄疾的詞刮目相看,他的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也影響了很多年輕人。

  讀《辛棄疾傳》有感 篇11

  有誰能懂得你這位遊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我知道你的詞並不是用墨書寫成的,而是用刀劍沾著你的血與淚塗抹而成的。建康賞心亭,你拍遍所有的欄杆,只恨刀劍不在手,戰場不在旁,只能發出一聲聲空有熱情卻無人響應的呼喊。

  你本可以安於自己的職位,安享晚年,可你總是不願意這樣苟且的活著,縱使被國家閒置,你內心對於祖國的熱情卻從未退減,你那顆愛國的熾熱的赤子之心,總在不停的跳動,激起你一身報國熱血。你不懼在刀尖上滾過,你不在乎於千人之中取上將首級,你不怕戰場金戈鐵馬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可是你心心念唸的朝廷,你願意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朝廷連這樣無人敢做,也無人能做的事也不願派遣給你,你內心的痛楚,又有誰能體會呢?

  你總說,堂堂九尺男兒,就該保家衛國戰死沙場,你從小就使槍舞劍,只為報效國家,你沒有別的心願,只是心痛於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你若上了戰場,說不定又是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岳飛。只是可惜,你從未有過機會,你對國家民族的那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從未冷卻,而你那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卻無處用。

  你明明有一身報國志,卻陰差陽錯以詞而聞名,不同於那些風花雪月和無病呻吟,你的詞總是不忘國家,不忘民族,不忘大義。從愛國將士到愛國詞人,你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是的辛字含義,縱然一生不能上戰場廝殺,你也不後悔,你也願意為守護疆土奉獻自己一生的熱情與精力。我無法想象你內心走過怎樣艱辛的歷程,做一個筆與劍並用的人,你用鮮血染紅了刀,蘸滿了筆,在中華大地上書寫你心酸卻傳奇的一生。

  想到一句話“陽光總在風雨後”,我曾經對這句話深信不疑,但你的出現,我對你逐漸深入的瞭解讓我對這句話的信任產生了裂紋,為何你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無人感動,為何你兢兢業業,力求做到最好的表現無人賞識,為何…對於你,我有太多太多的疑問,你是被遺忘的那個人,你的默默耕耘卻從來沒有收穫過。不過我相信,你的才華雖不被當代人理解,你的名字卻會永遠刻在我們的心中,你是永恆的英雄——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