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面試教案

《小石潭記》面試教案

《小石潭記》面試教案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政治失意後所作,寄情山水。下面是《小石潭記》面試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透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提高古詩文鑑賞能力,學習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感受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感情。

  【教學重難點】

  欣賞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朗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課前播放自然風光影片,創設情境。

  2.匯入語:高山流水的曠遠讓我們深深陶醉其中,我們不得歎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現在,就由我帶著大家一起去探訪一處曾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讓我們一起領略一種遠離俗世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明確本文文體。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結合課文註釋,查詢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交流,研讀賞析

  1.出示思考題:課文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學生合作探究,任選角度發言展示。(教師提示:學生在回答時用“作者透過……把……(景物)的……特點描寫出來了”的句式回答。)

  明確:作者按遊覽順序依次寫了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景物特點:水清、石奇、樹美、魚樂、溪身蜿蜒、岸勢參差,展現了小石潭的清幽美。具體描寫手法如下:

  ①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聞聲繪形”和“移步換景”的寫法,在移動變化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看到了奇形怪狀的石頭,青翠蔥鬱的樹,具有極強的動態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只用了四十個字,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生,活靈活現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魚的活潑可愛。

  ②文中的“動態”與“靜態”

  除了游魚的動靜相宜,一會“怡然不動”,一會“俶爾遠逝”,就溪流來說,作者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寫小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蜿蜒,這是流動。

  ③文中的“對比”與“烘托”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魚的活潑。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 “空”“無”,尤使水清這狀具有實感。

  (四)品讀課文,體會情味

  1.一切景語皆情語,欣賞著如詩如畫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樣?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讀課文,找出“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明確情感由樂轉為憂。

  3.師補充交待作者寫作背景,給學生解惑,讓學生有更深的情感體驗。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寄情山水為了擺脫被貶的抑鬱憤懣,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這種寫作手法寓情抒情、情景交融。

  4.配樂齊讀:要求學生聲情並茂,讀出感情來。

  5.穿越時空,對話柳宗元。(讓學生說出勸解柳宗元的話)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在一起交流學習,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柳宗元當時的不幸和無奈,但正如“前人的不幸是後人的大幸”所言,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中國文化也就少了一篇傳誦千古的經典名作,如果沒有被貶的柳宗元,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也就少了一個安放心靈的地方。一千多年過去了,那曾經顯赫一時的權貴早已無人知曉,真正被記住的名字是柳宗元,是那個踏遍山水的柳宗元,讓我們一起銘記這失意成就的永恆經典吧!

  (六)作業佈置

  1.請蒐集1-3篇有關古代文人被貶官後創作的詩文作品進行閱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3.模仿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寫景練筆。(300字左右)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緻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鑑。《小石潭記》鑑賞(範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遊記寫作也頗有借鑑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淨土。  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鬥之地,在這裡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淨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悽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悽”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淒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物件,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悽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麼一塊淨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遊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悽神寒骨”了,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悽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