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課堂教案

小石潭記課堂教案

小石潭記課堂教案

  《小石潭記》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物件,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悽清的藝術境界。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小石潭記課堂教案,更多內容請訪問(www.ruiwen.com/wenxue)。

  教學目標:

  ①瞭解作家、作品及遊記的一般特點,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②學習本文用特寫鏡頭狀物繪景的手法。

  ③體會借寫景物的幽靜,抒發自己悽清憂傷之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

  ①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謫居後,抑鬱憂傷的感情。

  教學難點: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合作式教學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囂鬧市中常不免讓人覺得煩悶,郊遊是我們排遣鬱悶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園的自然風光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就隨著唐代偉大的文學家柳宗元一起去遊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麗的風光,並學習他狀物繪景的寫作手法。[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譚記》,省稱《小石譚記》。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朝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僕役,並非人民是官吏的僕役

  三、背景

  由於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遺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母潭、鈷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澗、小石城山。這八篇遊記各自成篇,但前後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四、解題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地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五、閱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和停頓。

  六、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聞 水 聲,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 聽到流水聲,

  如 鳴 佩 環, 心 樂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響,(我的)心感到很高興。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見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為底,

  開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個小水潭,潭水特別清澈。(潭)以整塊石頭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為 坻, 為 嶼,

  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有的成為水中高地,有的`成為小島,

  為嵁, 為巖。 青 樹 翠 蔓, 蒙 絡 搖 綴,

  有的成為不同形狀的岩石。青青的樹木,翠綠的藤蔓,(彼此)覆蓋著、纏繞著、擺動著、連結著、

  參差 披拂。

  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潭中 魚 可 百許頭,皆若 空 遊 無 所依。 日光 下 澈,

  潭裡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陽光向下直射到水底,

  影 布 石上,佁 然 不 動; 俶爾 遠 逝, 往來 翕忽。

  魚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頭上,呆呆地一動也不動;忽然(魚)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似 與遊者 相樂。

  好象在跟遊客一道玩樂。

  潭西南而望, 鬥 折 蛇 行, 明滅可見。

  從石潭向西南遠望,(溪水)象北斗星似地曲折,象爬行的蛇一樣彎曲,有的地段可以看得見,有的地段又看不見。

  其 岸 勢犬牙 差互, 不可知其源。

  那小溪兩岸的地勢象狗牙一樣互相交錯,弄不清它的源頭在哪裡。

  坐 潭上,四面 竹 樹 環合, 寂寥 無人, 悽神 寒 骨,

  坐在潭邊上,四下裡翠竹綠樹團團圍繞,靜悄悄的沒有其他的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悄愴幽邃。以 其 境 過清,不可久居,乃 記之 而去。

  寂靜 極了。因為這裡環境太冷清,不能久留,於是記下它的景色就離開了。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而從 者,崔氏二小生:

  同去瀏覽的有:吳武陵,龔古,我弟弟宗玄。(還有)跟著(我們)一起去的,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曰恕己, 曰奉壹。

  (一個)叫恕己,(另一個)叫奉壹。

  1、補充註釋

  樂:本課“心樂之”中,“樂”為形容詞意動用法,“樂之”即“以之為樂”,指對此感受到快樂;“似與遊者相樂”中,“樂”指逗樂,取樂。

  伐竹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取:取得,引申為開闢。

  伐竹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尤:尤其,特別。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岸勢:溪岸的地勢。

  四面竹環合。環合:圍繞。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寂寥,(心裡)空虛,(環境)寂靜。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居:停留。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隸:附屬。這裡有跟隨的意思。

  2、分析“以”“為”在本文中的幾種不同用法?

  (1) 全石以為底(介詞,這裡作“用”講)

  (2) 卷石底以出(承接連詞,相當於“而”,可不譯)

  (3) 以其境過清(介詞,表示原因)

  (1) 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