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教學實錄
《鄉愁》充分運用了比喻、對比、反覆等修辭手法,語言新奇樸實,結構勻稱,低迴婉轉,具有很深的藝術感召力。
一、匯入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師:(微笑)同學們,當你離家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的時候,你們會想家嗎?
生:(齊聲)會。
師:(微笑,親切的俯身詢問)想家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哪位同學來說說看?
(生交頭接耳,小聲議論,紛紛舉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來。
生2:酸酸的,澀澀的。
師(微笑):什麼地方酸酸的,澀澀的。
生3:鼻子、心裡,還有眼淚也想掉下來。
師:(深情地說)同學們,其實老師跟你們一樣,想當年老師在異地求學,每當夜深人靜時,就是想家的時候,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家中門前屋後的小樹,徹夜難眠。這時老師心裡總是默默吟誦著王慧玲的一首短詩──《想家的心情》,其中有兩句老師特別喜歡,至今還記憶猶新。同學們有沒有興趣聽呢?
生(急切齊聲):有。
師: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陣的懂慣;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得到,誰也說不清。
(學生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掌聲。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生紛紛找出資料競先舉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詩人、學者。
師:介紹得很好。同學們,請看螢幕,這是老師蒐集的。(播放多媒體,余光中的介紹,年幼時與母親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們是──
生:同鄉(老鄉)。
二、誦讀
師:請同學們繼續看螢幕,認真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看課件上的演示,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師: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師:對,是深沉中略帶哀傷的,那我們朗讀時的速度應該是──
生:緩慢的。
師:請同學們開啟課文,根據課後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
(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試讀這首詩。
生齊讀第一二小節。
師(用掌聲示意學生停下):這兩節語速耍再慢點,要讀出思念之情。)
生齊讀第三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啊”這裡要變音,讀作“y(呀)”,因為“啊”的前一個字的韻母如果是“B、O、e、i”就要讀成“y(呀)”。“母親在裡頭”的“頭”要讀輕聲。這個小節表達的是生離死別,要讀出適當的顫音。
師示範,學生齊讀第三小節。
接著學生讀第四小節。
師(用手示意停下):這一節音調要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的,(老師示範)。我們把這首詩完整地再讀一遍。
(學生齊讀,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三、解讀
1、想景悟情: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首詩抒發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生一陣小議論,有人舉手。)
生:抒發詩人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師: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生(齊聲):看不見。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具體表達出來,就要藉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濃濃的思鄉之情?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師:同學們,對嗎?
生(齊聲):對。
師板書:
小時候郵票
長大後船票
後來墳墓
現在海峽
師:其實詩人是巧妙的運用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板書)。詩是精當而含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該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再現詩申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
(生六人一組,師來回巡視,具體指導。)(5分鐘後總括)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透過想像,演釋詩的內容。哪一個同學先來?
生:小時候,作者外出求學,他想念母親時就給母親寫信,他想:郵票呀郵票,請你帶去我對母親的思念;逐漸的作者變成了青年成家立業了,船票聯結他與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看到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他痛哭流涕。(生飽含感情)母親呀,母親,我再也見不到您了;後來作者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每當他登上臺灣的最高峰時,眺望家鄉,不由思緒萬千,祖國呀祖國,你什麼時候才能統一呢?(全班掌聲熱烈)
師:哪個同學來評點一下這個同學說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第三小節說得不夠好,感情不夠。
師:那請你有感情地體現一下。
生:到了後來,他終於回到故鄉,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冰冷的墳墓。卻看不見母親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墳前痛哭道:母親呀母親,你在哪裡,不孝兒回來了。(生感情哀痛,聲音已是有點哭腔,眼角溼潤。)
(全班學生一片沉寂後,教室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師:這兩位同學評點得很好。老師特別剛才這位同學用了“郵票呀郵票,請捎去我對母親的思念”和“祖國呀祖國,你什麼時候才能統一”,我覺得這些語句飽含著這位同學深深的感情,老師還欣賞地是,他很好地演譯了詩中的時間,從“小時候(生跟著齊念)長大後後來現在”,而且說到晚年的時候,有外貌的細節描寫,頭髮是:白髮蒼蒼。
師:哪位同學能再來演繹詩中的內容。
生:小時候,作者出外求學,當夜靜時總想起母親,就拿筆寫信,望著那小小的郵票,他希望這郵票能帶去他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後來他漸漸長大了,成家立業了,為了養家餬口,外出工作。每當要回家時,望著那窄窄的船票,想著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飯菜在家等待著;後來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母親卻在一方矮矮的墳墓裡,作者心酸極了,那種辛酸是無法言喻的。而現在,作者己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他站在臺灣的高山上,眺望祖國大陸:這淺淺海峽飽含著多少人的辛酸淚水,什麼時候祖國才能統一啊!(此時這個學生流下了眼淚,其他同學也輕輕拭起眼角的淚水。全班同學和所有聽課老師掌聲熱烈。)
師:這個同學講得太好了,動了感情,眼淚都流下來了,老師也被深深感動了。這首詩的第一小節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這是一種──
生(齊聲):親情(教師板書)
師:第二節是對妻子的懷念,這是一種──
生(齊聲):愛情(教師板書)
師:第三節則是寫詩人回到家鄉時看到的.卻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這時候詩人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哀痛(板書:哀痛);而第四節表現的是詩人盼望祖國統一(板書:盼統一)。作者由個人的悲歡到民族感情的寄託,由前三小節的思親之情上升到最後一個小節的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思鄉之情”與“愛國之情”)
2、質疑:
師:同學們對這首詩還有什麼疑問嗎?
生1: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麼詩人說是“淺淺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哪個同學來說說看,這是為什麼?(生一陣小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