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史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然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然史讀後感1
暑假我讀了一部文學鉅作《自然史》。它包括動物史、植物史、人類史三大部分。
《自然史》的作者布封(1707~1788),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是最早對“神學論”提出質疑的科學家之一。他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作,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鉅著《自然史》。
布封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動物們畫像。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像忠心耿耿的義僕,啄木鳥像苦工一樣辛勤勞動……
植物雖不像動物那樣有神經、有感覺,但它們也能透過自身的遺傳變異,去適應逐漸惡劣的環境。正是被子植物的花開花落,把四季分明的地球裝點得如此美麗。
人類創造出了肥沃的土地;曾經光禿禿的山頂已被蔥鬱的樹木所遮蓋;荒涼的沙漠變成了繁華的城市,車水馬龍,人流穿梭;道路被開闢了,延伸到地球的每個角落。這些都是人類社會力量與團結的象徵。
《自然史》不但百讀不厭,而且是一本文學價值和藝術性較高的書。讀過《自然史》,我被它獨一無二的魅力所折服。《自然史》真好看!
自然史讀後感2
今天,我讀完了這本《自然史》。我覺得,他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有趣,更多的,反而是極其認真的敘述,這真的很讓我反感。我最不喜歡這種書。但是,我還是粗略讀了一下下。
今天,我讀了布封的《自然史》以後,我認為自然界是神奇的,是奇妙的。
《自然史》裡面講述了人類史,地球史,動物史和礦物史等結合了豐富的事實材料,例如:人類史裡面說了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智力和模樣會怎麼樣,還有人的觸覺,神經,大腦各個地方的聯絡,還有人的品種,黑人,白人他們的皮膚可能是某種基因或者天氣的氣候變成的。
動物史,裡面中說了種屬變種,例如:驢,它體內的腦子,心,腸道,肝臟等氣官都類似於是馬的氣官,好像從馬退化的`一樣,還有很多像這樣的型別的:山羊,如果一隻公的山羊和一隻符合的母羊就可以,和不符合的母羊就不可以。
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理由,《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有些乾巴巴的。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象,還透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思想。
《自然史》雖然對各個學術界產生了不小的轟動,但是,我還是不太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