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解題

鄉愁解題

鄉愁解題

  《鄉愁》是一首抒情名詩,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出四個具體的物象,把綿綿的鄉愁、無限的愁思注於筆端。下面是鄉愁解題,一起來看一下吧。

  鄉愁解題

  鄉愁,是中國詩歌歷久常新的主題。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透過聯想、想象,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對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本詩作者余光中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結構分析

  全詩共4節,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在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第1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第2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第4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

  語意理解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小時候離家讀書,透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是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物件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裡,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託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思鄉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國之情。

  寫作特點

  1.託物寄情,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有所依託,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2. 意象單純而又豐富。詩歌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以時間的發展來綰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3.令人矚目的形式美。詩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詩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又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音樂之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使得全詩低迴掩抑,如怨如訴。而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4.時空結合。詩歌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間隔作為共同的特徵,時空結合,使思鄉之情、家國之情更顯深邃雋永。

  拓展閱讀:《鄉愁四韻》四析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詩言志,歌詠情,詩歌是情志抒發的藝術,可是這種感情心志的抒發最忌諱抽象說教,空洞無物,為此,詩人們往往選取一些“情感對等物” (意象)來抒情言志,從而使詩歌具有含蓄蘊藉,韻味悠長的表達效果。余光中的《鄉愁四韻》依次選用了四個極具中國特色和個性風格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於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首節“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以呼告開篇,反覆詠唱,“長江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它是自然滋潤萬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親哺育兒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國撫慰遊子的綿長柔情。詩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喚有如穿越沙漠、久旱乾渴的旅人對於綠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執著而痴迷!第二節的“海棠紅”和第四節的“臘梅香”極富古典韻味,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相似聯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留戀和熱愛。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在旅途,魂歸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蒼海桑田,文化的血脈永遠亙古如斯,一脈相連。第三節的“雪花白”則摹色繪心,以雪花的晶瑩剔透、潔白無暇隱喻遊子對祖國母親的赤子之心和摯愛之情。四個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現,多側面、多角度地抒寫了詩人對祖國母親手足相連、血肉相依的深摯情懷。

  (二)、聯想自然,環環相扣。《鄉愁四韻》的高妙之處不僅僅在於精選意象,傳情達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圍繞中心意象展開層層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鄉愁的情感內涵。第一節由“長江水”聯想到“酒”,由“酒”聯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聯想到 “鄉愁的滋味”;其餘三節分別由“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引發聯想,思路擴充套件與第一節類似。這些聯想,一環套一環,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鄉愁的'深沉厚重、悠遠綿長的特點。第一節第一層聯想把“長江水”比作“酒”,凸現鄉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層聯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則順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鄉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點;第三層聯想把“鄉愁的滋味”類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為具體,變複雜為淺顯,使人們特別是那些未曾離鄉背井,遊走天涯的人們對“鄉愁”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感受。三層聯想,從屬於“鄉愁”而又突現“鄉愁”,明白有序地抒發了作者的情思。顯然,這比單一的聯想比喻更具藝術魅力,其餘三節的聯想擴充套件作用類似,茲不贅述。

  (三)、音韻和諧,一唱三嘆。《鄉愁四韻》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寫成的樂曲,首行詩猶如樂曲的主題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詩節的首尾呼應,使得每一個詩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樂段”,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樂段”反覆演奏,形成了迴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蕩氣迴腸的藝術效果。這種重章疊 句的構思,顯然是借鑑了中國民歌的迴旋曲式的特點。

  (四)、無理而妙,富於別趣。嚴滄浪曾說過:“詩有別材,非關理也;詩有別趣,非關書也。”此處“別材”、“別趣”指的就是“無理而妙”的特徵,所謂“無理”是指因這種逆常悖理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詩美、詩味。《鄉愁四韻》中,作者不說 “一張紅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臘梅”,而偏說“一張海棠紅”、“一片雪花白”、“一朵臘梅香”,顯然,按照生活邏輯和表達習慣,“紅”不能用量詞“張”來修飾,“白”不能用量詞“片”來限定,“香”不能用量詞“朵”來衡量。但是,詩人的匠心在於:用“一張紅海棠”來強調“紅”,以突出“紅”的鮮豔燦爛,而這“紅”又與後文的“血”自然相連;用“一朵雪花白”來強調“白”,白得晶瑩剔透,纖塵不染,而這“白”字又與後面的“信”緊密相連;用“一朵臘梅香”來強調“香”,以突出臘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這“香”字又與下文的“母親”相連線。相反,如果說“給我一張紅海棠”,“給我一片白雪花”,“給我一朵香臘梅”,後面隨文就勢的自然聯想就無法展開。因此,從這反常離奇的搭配中我們是可以體會到詩人的詩心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