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杜甫望嶽全文及翻譯

杜甫望嶽全文及翻譯

杜甫望嶽全文及翻譯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望嶽全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亙在齊魯無盡無了。

  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杜甫的簡介

  杜甫是偉大的唐代詩人,詩歌的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與唐王朝開創的盛世場面脫不了關係,然而一個時期的文化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密不可分,杜甫剛好生在盛唐由興至衰的轉點,因此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濃濃的憂患意識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懷。

  唐朝當時發生的凡是被後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詩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詩是當時社會情況的一種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陳陶》與《悲青坂》兩首詩指代了唐軍大敗的兩場戰爭;而杜甫所作《洗兵馬》則是在聽到勝利訊息時,心生愉悅所作。而三吏三別則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他對於徵兵制度的殘酷與統治者無情的批判,以及對於苦於戰亂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詩還是對於史料殘缺的補充,例如三絕句中提到的一些殺刺史現象,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安史之亂造成的蜀地極為混亂的場面。而他的《憶昔》則是對於開元時期繁榮盛況的表述。

  在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比史料記載中的歷史事件更為生動、廣闊的生活畫面,他的感慨、憂愁,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戰爭與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不僅僅是字面上冰冷的記錄。

  杜甫的詩被後世稱為詩史,可見其作品中對於當時唐王朝社會面貌的反映,不僅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對於我們更進一步深入瞭解當時社會境況具有很高的史料意義。

  杜甫生平

  杜甫作為我國唐代年間傑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一生坎坷,雖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經歷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社會的動盪,政權的不穩,讓他一心報國卻沒有門路,心繫百姓卻流離戰亂,中年仕途不順,老年病無所依,留下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文,感動了世世代代後人。

  杜甫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很不錯,家境優越富足,家族文化氣息濃厚,自小就在文學詩歌方面深有天賦,且為人勤奮創作,據悉他私底下的習作能足足裝滿一麻袋。杜甫早年間也如李白般縱情四海,十幾二十歲時到處遊歷,也是在此期間與李白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杜甫對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兩人分離後,杜甫也還是常常在詩文中提及這位年長的大詩人。

  此後,杜甫在官場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終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當時由於宰相李林甫排斥賢士,因此杜甫無論參加科考或者轉投權貴之門均無果,後來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職。他的小兒子也在那個時候餓死了,後被授予一個無用小職,國家爆發戰爭,杜甫也就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在友人們在幫助下,暫居於成都草堂。

  此後嚴武的職位調動,杜甫一家也隨之流離,最終嚴武去世後,杜甫也就沒了依靠,生活得很艱辛。大曆三年,由於倍思鄉,杜甫踏上歸鄉的渡船,可惜生活艱險,社會的動盪,最後病死在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月圓》杜甫

  《月圓》是杜甫於大曆元年秋季流離於夔州時所寫,全詩從頭到尾一直在描寫月亮,隨著不同的角度,意境深遠開闊卻清涼冷寂,表達了詩人在直面明月時的孤寂以及對於遙遠親信的真摯思念。

  詩文的`大意,孤零零掛在天上的圓月正好對著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門外閃閃跳動。綿延浮動的金色江波在時刻不停地保持跳動,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裡高高懸起一輪明月,照射著人煙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潔,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時此刻,家中的松樹正是開得茂盛之時,彷彿還能聞到家鄉的桂花香。在這麼明亮純淨的夜裡,唯獨希望能夠與千萬裡天涯之外的親人們共沐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這首《月圓》,首聯從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門外的月光等多個不同的視角,透過描寫圓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襯得其它事物閃閃跳動,從而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的圓月。而頷聯寫的是,起初在樓上眺望江中月光,後又從江波轉寫照進屋裡的月色。頸聯中,詩人的視角又從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後的尾聯中,詩人透過眼前的月光遙想到遠隔千里的親人們,表示了十分渴望與其團聚一同賞月的意願。杜甫在這首詩中流露出獨自賞月的孤單,並透過遙遠的月亮來寄託自己濃厚的思鄉之情。